- 红细胞聚集的电导法研究
- 1994年
- 依据S.Velich提出的随机取向红细胞的悬浮液电导方程,提出了测量红细胞聚集动态过程的电导法。在仪器的设计中采用四电极方案克服血液中由于蛋白质等物质吸附在电极表面上对测量结果所造成的影响,采用载波技术克服电极极化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量系统的信噪比、灵敏度和可靠性。根据红细胞悬浮液的电导理论,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红细胞聚集的动态过程方程:I=I_s-(I_s-I_m)·exP(-(t_m-t)/τ),从而得到了用该法描述红细胞聚集程度指标:聚集指数AI=I_s-I_m,描述红细胞聚集动态过程的参数:时间常数τ。
- 马维原文宗曜王鸿儒陈生
- 关键词:红细胞聚集电导法
- 红细胞变形的动力学行为被引量:16
- 1991年
- 用激光衍射仪测量了兔红细胞在PBS和PVP两种介质里的应力松弛过程.结果表明,红细胞在低粘介质(PBS)中的动力学行为和它在高粘介质(PVP)中的动力学响应有显著差异,除了等容变形和非等容变形以外,还有一个从定向到随机取向的变化过程.故在低粘介质中测得的红细胞应力松弛过程中变形指数(DI)随时间(t)的变化是由红细胞变形(DI)d和红细胞取向(DI)or两部分构成的.红细胞变形的特征时间(约10毫秒)比取向过程的特征时间(约50秒)小2~3个量级.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从测得的DI—t曲线中把(DI)d和(DI)or区分开来,从而获得关于红细胞动力学特性的更多的信息.这一点,在临床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 陶祖莱文宗曜曹石陈生赵玉衡李玉梅王鸿儒徐家(鸟令栗刚俞桂芬吴本玠
- 关键词:红细胞动力学
- 红细胞聚集的电导法测鼍系统研制被引量:1
- 1991年
- 根据S.Velich提出的随机取向红细胞悬浮液电导方程P=[I_0/-1)/[I_0/I-1+f],提出了用电导法测量红细胞聚集动态过程.作者根据这种方法建立了红细胞聚集的电导法测量系统.由于在整个系统中核心部分是四电极电导仪,克服了电极污染;采用载波技术克服了电极极化等干扰因素.因此提高了仪器系统的稳定性、信噪比和灵敏度.用此系统完成了温度稳定性等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完全可以测出RBC聚集动态过程.并对测量系统与测量对象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 马维原陈生文宗曜韩振山王鸿儒
- 关键词:红细胞聚集电导法测量系统
- 在切变流场中红细胞悬浮液电导率与切变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1989年
- 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电导法测量红细胞变形性的新型仪器,测量了红细胞在不同切应力下的静态与动态变形特性。所获得的信息量较核孔膜滤过法多,且重复性好。测量迅速,造价较低,所有结果均由微机系统自动给出。此外找出了血样电导率与红细胞变形性成指数函数关系的经验公式,这一结果与B.S.Bull等人研究纤维约束法与微吸管法所得到的切应力与红细胞变形成指数关系的结论一致。
- 文宗曜王鸿儒陈生赵玉衡沈强魏崇卿韩振山
- 关键词:电导率切变率
- 悬浮介质粘度对红细胞变形性测量的影响被引量:1
- 1991年
- 用具有不同粘度的液体作为悬浮介质,观测了悬浮介质粘度对红细胞变形性测量的影响。所用仪器是北京医科大学物理教研室与北京地质仪器厂共同研制的激光衍射仪,试样为兔耳静脉血,肝素抗凝,红细胞用缓冲液冲洗3次后,加不同的缓冲液配制成浓度为2×10~3个/ml的悬浮液进行测量。悬浮液pH等于7.4,渗透压为295mOsm/kg,实验温度为27±1度。所有实验在取血后5小时内完成。缓冲液粘度变化范围为0.89cP-94.64cP。
- 文宗曜陈生曹石赵玉衡李玉梅王鸿儒徐家翎栗刚于桂芬吴本阶陶祖莱
- 关键词:红细胞变形性兔耳地质仪器缓冲液
- 医学物理学教研室对血液流变学研究的进展被引量:2
- 1990年
- 血液流变学研究对于医学的重要性,表现在流变学因素不仅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病因学十分重要,而且可能为诊断、预后与治疗提供关键性的手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流变学因素可能探查出疾病的无症候阶段,从而有可能构成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在1981年,作为国际生物流变学会机关杂志《生物流变学》(Biorheology)的姐妹刊物——《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 Hemorheology)杂志就创刊出版了。
- 王鸿儒文宗曜赵玉衡陈生
-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
- 红细胞变形性自动测试仪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红细胞变形性自动测试仪。它采用一对相对运动的旋转体,使红细胞悬浮液中红细胞变形,对由此引起的悬浮液的电导变化通过电导仪及微处理机的放大,分析,处理就可获得所需信息。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低、重复性好,所测数据...
- 陈生王鸿儒文宗曜沈强赵玉衡
- 文献传递
- 用于测量血液的四电极电导仪的研制
- 1991年
- 红细胞变形能力与红细胞聚集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微血液流变学指标,研究RBC的这两个性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S.Vellick 1940年提出的随机取向的RBC悬浮液的电导方程: rao=[r/ro-1]/[r/ro-1+f]其中rao为悬浮粒子压积,r。
- 马维原陈生王鸿儒文宗曜
-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循环系统红细胞变形能力电导仪红细胞聚集大分子物质
- 用电导法研究悬浮介质中大分子物质对红血球细胞(RBC)聚集的一种抑制效应
- 1992年
- 通常认为悬浮介质中的大分子物质促进RBC聚集的桥联作用,使RBC聚集,但在高浓度时,大分子物质反而抑制RBC聚集。过去认为主要是高浓度大分子物质影响了RBC表面势能,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低浓度的大分子物质也能抑制红细胞聚集。这说明:大分子物质对RBC聚集的抑制效应,不仅能通过改变RBC膜表面势能实观,还能通过其它途径实现,这种途径之一就是影响RBC膜的力学性质。
- 马维原王鸿儒文宗曜陈生李玉梅徐家鸰栗刚曲勤
- 关键词:电导法
- 红细胞聚集的电导法测量系统研制
- 1991年
- 根据S、Velich提出的随机取向红细胞悬浮液电导方程:ρ=[lo/I-1]/[lo/I-1+f〕,其中ρ为悬浮粒子体积百分比,I和I0分别是悬浮液及悬浮介质的电导,f为悬浮粒子形状因子,提出了用电导法测量红细胞(RBC)聚集动态过程。本文根据这种方法,建立了红细胞聚集的电导法测量系统。
- 马维原陈生文宗曜朝振山王鸿儒
- 关键词:测量系统电导法红细胞聚集计算机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