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晓华
- 作品数:6 被引量:170H指数:5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北方近57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58
- 2009年
-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近57年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中国北方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7年来中国北方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0.25℃/10a),最慢的是西北东区(0.12℃/10a)。各区年均、1月、7月气温的增温趋势呈非对称性,年均气温的升高主要得益于1月气温的贡献,7月各区升温趋势普遍较慢;中国北方年均气温变化存在突变现象,东北区是在1994年(a=0.05),华北区是在1997年(a=0.05),西北西和西北东分别为在1996年和1997年(a=0.05);年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东北区分别以21a、6a、11a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华北区气温周期为22a,西北西区周期为12a,西北东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15a、8a、5.5a;中国北方各区气温变化一致性较强,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区之间相关关系存在差异,东北和华北年均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79(a=0.01),1月东北区和西北西区相关系数为0.19,7月东北区和西北东区的相关系数为0.26,未达到显著水平。
- 王海军张勃赵传燕靳晓华王兴梅戴声佩王亚敏康淑媛刘艳艳李丹
- 关键词:气温突变周期
- 黑河中游张掖地区近48a气候变化及径流的响应被引量:14
- 2010年
- 将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学统计方法中的Kriging插值结合,分析了位于黑河中游张掖地区6个气象站的近48a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并且空间显示了各季节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张掖地区6站的年均气温在3.97-8.04℃之间,变暖最快的是山丹站气温倾向率为0.47℃/10a,变暖最缓慢的是高台站气温倾向率为0.19℃/10a。年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956年,为2.5℃,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9.06℃;降水地域分布不均衡,地区降水差值可达200mm以上。夏季张掖地区的降水变化范围为67.11-193.30mm,冬季降水是4.69-10.48mm,表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冬、夏降水变化幅度大;张掖地区气温在1991年开始发生突变,气温增加趋势明显。西支流地区和整个张掖地区气温突变时间一致,东支流气温突变是在1993年和整个张掖地区相比推迟了2年。整个张掖地区包括西支流和东支流在降水的时间的变化上没有发生突变。张掖地区年水变化周期现象明显,第一主周期为15年第二主周期为7年,但年均气温变化周期现象不明显;平原地区气温不是影响径流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但对河流径流的影响是正向的。降水和径流虽然在时间上拟合,径流总体的变化趋势在减少,但径流的降幅比降水要大。
- 王海军张勃靳晓华康淑缘刘艳艳张华
- 关键词:气温降水径流突变周期
- 基于GIS和RS的中国西北NDVI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耦合性被引量:43
- 2010年
- 整合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中国西北地区近25a来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和落叶针叶林的NDVI增加趋势较明显,线性倾向率p=0.2%/10a。枯黄期推后导致NDVI明显增加,线性倾向率达0.27%/10a;青藏高原、天山南脉的春季气温和北疆、汉中地区的秋季气温上升较明显,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地区降水变幅较大;江河源地区NDVI和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6,河西-阿拉善、南疆等干旱地区NDVI和降水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为0.65。夏、秋季汉中、祁连和天山等地区,持续降水会导致NDVI值下降;寒区NDVI对气温变化较敏感,月均温度达到8℃,NDVI值出现快速上升。旱区温度超过22℃,植被NDVI值出现明显的回落。非寒旱区,月气温在19~20℃左右,NDVI达到峰值。寒区当温度条件满足植被生长需要时,NDVI随降水线性增加。旱区月均降水超过60mm后NDVI开始快速上升,直到植被需水的饱和点。生长季内西北地区NDVI随气温、降水的变化存在明显滞后现象。
- 王海军靳晓华李海龙张勃戴声佩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气候变化
- 黑河流域植被空间特征遥感分析及其分布特点形成机制被引量:9
- 2009年
- 植被作为干旱区敏感的环境因子,能直观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任何植被覆盖变化都可揭示区域环境状况的演化与变迁。因此,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揭示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及其规律的重要手段。文中通过2006年覆盖黑河流域的SPOT和TM影象数据的融合,制成具有丰富色彩和高分辨率的复合影象,建立植被判别标志对遥感影象解译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黑河流域目前植被分布现状和特点,找出了植被分布特点的形成机制,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建议。
- 王海军张勃靳晓华杨明金
- 关键词:遥感植被空间分布特征黑河流域
- 1986-2011年盐城滨海湿地生态迁遥感监测研究
- 本文以苏北盐城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1992、2002和2006年的Landsat/TM以及2011年的HJ-1B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并根据获取的野外调查资料,整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研究区域的5...
- 王海军靳晓华
- 关键词:滨海湿地遥感监测
- 文献传递
- 基于GIS的祁连山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46
- 2009年
- 基于ArcGIS平台Geostatistical Analyst中的Kriging插值方法,和Spatial Analyst中的Surface Analyst,分析了祁连山区18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气温、降水的数据,并且空间化显示了各年代间的气温、降水变化。结果表明:①1960—2005年祁连山区的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升幅基本在0.5℃/10a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变幅最大超过1℃。②祁连山区的气温变化和西北地区的气温变化有很好的同步性。冬季气温分布趋势与夏季相同,但冬季南北坡的温差明显小于夏季。各月的平均气温直减率差别大,冬季气温直减率较低,春季气温直减率较大。③分析了祁连山区降水的累积距平,祁连山的东、中、西三段的降水在80年代以前都是呈下降的趋势,在80年代以后表现为显著增加,并且中部表现最为明显。在祁连山的北坡、南坡和的降水总体趋势变化也是在80年代,在80年代以前呈下降趋势,而80年代后为上升趋势。④祁连山区的降水呈上升趋势,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冬季降水均在13 mm以下,而在夏季降水量最高可达247 mm。
- 王海军张勃靳晓华张华柳景峰戴声佩
- 关键词:气温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