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
- 作品数:5 被引量:55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塞复发中的现状调查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调查脑梗塞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I〈)的情况,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塞复发中的作用,探讨可能机制。方法收集1a内初发脑梗塞患者共258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a后进行随访调查,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复发脑梗组患者于发生再次脑梗时行空腹血检查,非复发脑梗组患者于1a后行空腹血检查,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结果复发组患者中AR发生率18.75%(9/48),阿司匹林半敏感(spirinsemisensitive,ASR)者占64.58%(31/48),非复发组患者申AK发生率7.57%(14/185),阿司匹林半敏感(ASR)4e占26.49%(49/185),两者比较其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发生AR、ASR的患者中均以年长、女性、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居多。结论AR在脑梗塞患者中确实存在,并且更易导致脑梗塞复发,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药物,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因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应用.故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来来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方向.
- 陆丽霞吴卫文黄屏娟顾青
- 关键词:脑梗塞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聚集
- 急性脑梗死与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者的血浆D-D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病程演变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体积大小、病程演变的一种客观指标。
- 顾青
- 关键词:脑梗死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周后用蒙特利尔(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并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结果: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大于对照组;随着IMT的增厚,MOCA量表评分下降,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语言、延迟回忆评分则更低(P<0.01),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56,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关。
- 吴卫文顾青张建华杨钱红陆丽霞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
- 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被引量:40
- 2005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39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急性期患者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进行调查及评分。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5.97%,抑郁的发生与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病灶部位没有关系,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依赖有密切关系。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等有密切关系,为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提供依据。
- 吴卫文顾青黄屏娟姚景莉
- 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
-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CT灌注成像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生后,局部脑灌注改变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69例,在发病1周内进行CT灌注扫描,3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将MoCA评分<26分40例作为VCI组,MoCA评分≥26分2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脑梗死区局部脑血流量(CBF)和脑血流容量(CBV)与对侧正常镜像区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CI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比例更高,脑梗死灶位于左侧和额颞顶叶的比例更高(P<0.05,P<0.01)。VCI组和对照组患者梗死区局部CBF和CBV较对侧正常镜像区均减少(P<0.05);VCI组的病灶侧CBF和CBV下降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病灶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CA评分与局部CBV和CBF呈负相关(r=-0.3758,-0.477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流灌注降低程度与VCI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 吴卫文林秉淞顾青黄屏娟杨钱红陈林陆丽霞
- 关键词:脑梗死血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