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永玲

作品数:32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主义
  • 4篇教化
  • 3篇道德
  • 3篇哲学
  • 3篇主导文化
  • 3篇文化
  • 2篇道德感
  • 2篇移民
  • 2篇移民政策
  • 2篇隐喻
  • 2篇种子
  • 2篇文化政策
  • 2篇文化主义
  • 2篇新柏拉图主义
  • 2篇良知
  • 2篇灵光
  • 2篇民政
  • 2篇合流
  • 2篇多元文化
  • 2篇多元文化主义

机构

  • 25篇上海社会科学...
  • 6篇复旦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法兰克福大学

作者

  • 29篇鲍永玲

传媒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5篇哲学分析
  • 4篇学术界
  • 3篇人文杂志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世界民族
  • 1篇国际论坛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史林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世界哲学
  • 1篇欧洲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下—世界——从概念变迁看近代东亚世界图景之变更被引量:2
2012年
东亚传统"天下"观的视角实质乃是俯视,展现为"天圆地方"、"天地平行"的世界图景并内蕴天、地、人三才以及人应抚育万物的核心价值观。在汉传佛教里,"世界"却代表一种大圆立体、时空融合的多元多重的形上宇宙结构,其世界图景乃是作为莲花形、以几何级数增长而构建的诸多"大千世界",并无固定的视角和绝对的中心。汉传佛教"世界"概念所内蕴的多元多重文化观,给近代东亚语境里急剧的世界图景之变更提供了核心理论资源。在近代传教士将其与"world"等词对译的实践里,它最终成为摧毁东亚古典天下观的一柄利器。
鲍永玲
关键词:世界图景
“世界”概念与佛玄合流被引量:1
2013年
"世界"是一个具有深厚佛教渊源的概念。它在古汉语概念史上的缘起、滥觞和流变,反映着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借助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冲击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和宇宙的。中古汉译佛典里浩如烟海的"世界"概念及其词簇,其梵语、巴利语来源及其不同语境里的汉语诠释,具有交互而错综的复杂性。在这种彼此支撑映射的汉传佛教世界图景建构中,鸠摩罗什、僧肇与般剌蜜帝对"世界"一词做出富有新意而具有代表性的译解、诠释,不仅体现了佛玄合流乃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亦为后世宗派探索建构汉传佛教的世界观念提供了基础思想范本。
鲍永玲
关键词:鸠摩罗什僧肇
沙夫茨伯里“内在形式”说及其道德哲学辨析被引量:1
2019年
“内在形式”(inward form)是一个在现代哲学语境里常被忽略的重要观念。但正是基于内在形式这一“活的自然”观,沙夫茨伯里建立起自治而相信情感能力的道德哲学,也建立起以人类内在成形和自我践形即自我教化为核心的审美哲学。沙夫茨伯里对道德感、审美感等自然情感能力的推崇,使理性认知为核心的近代认识论问题在其哲学中较为边缘,也使他的思想长期处在现代道德哲学的主流视野之外。但随着20世纪认知科学的进展,情感能力是人类道德能力的核心得到承认,理性主义道德哲学的根基正在受到动摇。对沙夫茨伯里内在形式说及其哲学话语的探察,为此提供了一条回归问题本源的新路径。
鲍永玲
关键词:绅士道德感
“语莹”之辩--对中国古典语言传统及其隐喻的再思考
2021年
语言既是某种揭示或表达,同时也是某种隐藏或遮蔽。本文借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哲学家对人类经验、语言本质以及“光照”隐喻的思考,展现出一条切入中国古典语言传统及其喻象的探索路径。“语莹”“心亮”“辞莹似镜”这些中国古代常见而又容易让人忽视的熟语表达,牵涉光喻、镜喻和泉喻等在语言思辨性中的复杂融合。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知识论对有限性的忽视,也能在对光之喻象的深入探索中得到反思。
鲍永玲
关键词:隐喻共通感
开放而收敛的水域:儒家经典诠释的隐喻
2015年
儒家经典诠释实践以"经"为主干、以"注疏"为诠解形式、以"贯通水道"为诠释鹄的,形成自己源远流长且别具特色的经典诠释传统和庞大的经典诠释场域。借助维特根斯坦的"河床喻"和"轴喻",可解释儒家经典诠释实践以"血脉-内敛性"保证"道统",亦需"新鲜河水-发散性"和"流动性"保证经典的活力和创新性。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以其独特性而构成对西方诠释学传统的一种挑战,并展现出一片人类精神之"开放而又收敛的水域",其核心特质可概括为"通而内敛""注而发散""疏而导引"。
鲍永玲
关键词:水道注疏
"内在形式"说及其对德国教化观念的影响
2018年
“内在形式”概念在语言哲学里至关重要,但它在现代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美学语境里则是一个常被忽略的线索。它最初来源于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发展为探讨自然与艺术关系的核心理念之一。
鲍永玲
关键词:新柏拉图主义语言哲学柏拉图道德哲学文艺复兴时期
“世界”概念的诠释——兼论早期佛玄合流之情势
2013年
"世界"是一个颇有佛教渊源的词语,它从构词结构上脱胎于先秦时空相融的"宇宙"概念,从内涵上则是古印度佛教冲击、融合中土文化的产物。作为形上学的基本概念,"世界"在汉语概念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它在汉译佛典里的缘起、滥觞和流变,反映了东亚历史上纷繁变化的世界图景,不仅可管窥中印古代文化交流之宏伟、亦可管窥中古中国佛玄思潮之交映兴衰。
鲍永玲
关键词:大千世界
难民危机和欧洲多元文化主义的黄昏被引量:9
2018年
二战后的多次移民潮,使民族主义的欧洲逐步转变为多元文化的欧洲。在这种文化多样性与一体化的矛盾里,欧洲各国逐渐放弃历史上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排斥"或"同化"政策,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态度即多元文化主义的公共移民政策。此后欧洲族裔和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及其引发的诸种困境,如封闭的平行社会、破碎的价值共识、分裂的国家认同和激化的宗教冲突等,正是在多元文化主义占据主导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发生的。基于此,随着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反思,"主导文化"的主张逐渐浮出水面。在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中,今天积重难返的欧洲面对的不仅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黄昏,也是刚刚走上舞台的主导文化主义及其同化政策共同的不确定未来。
鲍永玲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社会主导文化
论理由的象征性体现被引量:1
2013年
对理由的运用来说,日常交往可以说是其自然场所。在达成理解的过程里,理由具有双刃功能,它既能支持共识,亦能把它摧毁。这些理由在交流层面上流动,也凝固在日常沟通中那些属于生活世界背景的文化流传物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里。在由言语行动组成的沟通交流中,理由展示其问题化的、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力量。每个社会都将总可支配之理由的否定潜能以文化流传物和规范的形态加以限制,即使它首先是一些好的理由,也要以这种方式来保存。理由和推理思维构建起依赖语言运作的精神中心域,它们造就出人类求知精神的工具;但以象征来体现的意义空间在意义沉积物的外围,它越过明晰地可支配的理由空间而通向外界,并一直延展开去。
尤尔根.哈贝马斯鲍永玲
关键词:言语行动
康德的“曲木直木”之辩被引量:1
2022年
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里,提出了著名的“曲木”难题,并认为这里面体现出的悖论既是最困难的问题,也是最后才能被人类解决的问题。与此相应,康德运用“曲木”和“森林里的直木”这一对略显矛盾的核心隐喻,系统地阐释了个体自由与社会法律秩序之复杂互动的关系。“曲木”隐喻也可说是柏拉图“洞穴隐喻”对人类感性缺陷描述的变种。它暗示人首先是自然秩序中的存在,这是一种“实然”的经验性问题,也就是人实际上是什么。而“直木”则体现了“应然”的价值追求,即人应当成为什么。它体现了个体在社会共同体里可能发展成为独立人格性的禀赋,凸显了人的个性和独立意识、人的尊严和价值。“曲木−直木”隐喻及其从属隐喻,是通向康德独特人类学观念的路径之一,也与康德对“自然”观念的反思和重构有着重要的关联。
鲍永玲
关键词:人性权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