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环流
  • 5篇环流指数
  • 2篇涛动
  • 2篇暴雨
  • 2篇NCEP
  • 1篇振荡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扰动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态
  • 1篇全球变暖
  • 1篇扰动场
  • 1篇连续性暴雨
  • 1篇南半球
  • 1篇南极涛动
  • 1篇暴雨过程
  • 1篇北半球
  • 1篇北极涛动
  • 1篇变暖
  • 1篇CMC

机构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0篇麻巨慧
  • 6篇王盘兴
  • 4篇李丽平
  • 3篇姚锦烽
  • 2篇段明铿
  • 2篇管树轩
  • 1篇郭栋
  • 1篇高峰
  • 1篇刘晴晴

传媒

  • 3篇黑龙江气象
  • 2篇高原气象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五届长三角...
  • 1篇第五届长三角...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0801南方雪灾”与同期蒙古高压中期活动关系的分析
一些研究指出,2008年1月蒙古高压极端异常是造成“0801南方雪灾”的中高纬环流原因之一,但月平均环流的分析不足以充分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本文利用58年(1951~2008)1.10.~2.2.逐日NCEP/NCAR再...
麻巨慧王盘兴李丽平姚锦烽
关键词:环流指数
文献传递
南半球10 hPa极地涡旋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NCEP/NCAR 10 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计算了1948—2007年南半球10 hPa极地涡旋的强度指数P、面积指数S和中心位置指数(λ_c,φ_c)。用它们分析了南半球10 hPa极地涡旋的季节变化、年际异常及其可能成因,分析了10 hPa极地涡旋强度与南极涛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半球10 hPa极区12月~1月受反气旋控制,3~10月受气旋控制,2月、11月为环流转换季节。(2)1(7)月反气旋(气旋)指数P、S均在1970年代后期发生了显著的跃变;跃变前反气旋(气旋)由极弱(极强)振荡地增强(减弱)至接近气候均值,跃变后反气旋由极强振荡趋于气候均值,气旋在偏弱的状态下振荡。(3)1月反气旋中心位置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7月气旋中心位置的年际变化明显。(4)臭氧异常可引起南半球10 hPa 1月极地反气旋年际异常(正相关),但与7月极地气旋异常无关。(5)1月、7月极地涡旋强度指数P与南极涛动指数(AAOI)呈显著的负相关,可由P来表征AAOI。
麻巨慧王盘兴郭栋段明铿管树轩
关键词:气候态南极涛动
NCEP、ECMWF及CMC全球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发展综述被引量:55
2011年
总结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3个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lobal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GEFS)——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和加拿大气象中心(Canadian Meteoro-logical Centre,CMC)建成至今的发展概况。由于计算资源的不断扩展,各中心集合预报系统的模式分辨率、集合成员数也随之增加。同时各中心都在不断地致力于发展和完善初始和模式扰动方法,来更好地估计与初值和模式有关的不确定性,促进预报技巧的提高。其中初始扰动方法从最初的奇异向量法(ECMWF)、增殖向量法(NCEP)和观测扰动法(CMC)更新为现在的集合资料同化—奇异向量法(ECMWF)、重新尺度化集合转换法(NCEP)和集合卡尔曼滤波(CMC)。在估计模式不确定性方面,ECMWF和CMC都修订了各自的随机参数化方案和多参数化方案,NCEP最近也在模式中加入了随机全倾向扰动。为提高全球高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TIGGE计划(the 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的提出增进了国际间对多模式、多中心集合预报的合作研究,北美集合预报系统(North American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NAEFS)为建立全球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提供了业务框架,这都将有助于未来全球交互式业务预报系统的构建。
麻巨慧朱跃建王盘兴段明铿
“0801南方雪灾”与同期蒙古高压中期活动的关系被引量:20
2009年
用1951—2008年58 a 1月10日—2月2日1 000 hPa高度场逐日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求得逐日蒙古高压的强度P和中心位置λc、c指数,用其对"0801南方雪灾"期间蒙古高压的中期演变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10日—2月2日蒙古高压强度P和中心所在纬度φc出现了连续4次振荡,它们与我国南方降温、降水振荡过程准同步。由P、(λc,c)给出的综合动态图上蒙古高压4次活动过程也很明显地与降温、降水中期过程一一对应。分析表明2008年1月10日—2月2日蒙古高压的这一中期演变特征,是1951年以来仅有的一次。因此,可以认为,在充沛水汽供应条件下蒙古高压强而连续的爆发是导致"0801南方雪灾"产生的直接环流成因。
麻巨慧王盘兴李丽平刘晴晴姚锦烽
关键词:环流指数
动力协调的扰动场在风暴尺度集合预报中的效果改进试验
2008年
利用WRF模式,对1977年5月20日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超级单体风暴进行理想化的集合预报试验。基于具有明确统计意义的蒙特卡洛扰动法和扰动变量动力协调性的考虑,构造了两个集合预报系统(EPS),一个是由包含多时次扰动误差信息并能够使各个扰动变量与动力模式相协调的初始扰动场生成集合成员;一个是由蒙特卡洛扰动法生成集合成员。对比检验了两个EPS的性能,结果表明:与动力模式相协调的扰动场形成初始扰动的EPS预报效果要好于蒙特卡洛扰动法产生的EPS;Talagrand分布和离散度情况表明前者可以获得更适宜的离散度,模式对初始扰动的平滑作用更小,比后者更为合理。
高峰麻巨慧
北半球10hPa极地涡旋环流指数定义及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值10 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定义和计算了1948—2007年北半球10hPa极地涡旋的强度指数(P)、面积指数(S)和中心位置指数(λc,φc)。用它们分析了北半球10 hPa极地涡旋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规律,研究了它们与全球增暖、臭氧(O3)异常和极地涛动(AO)的关系。结果表明:(1)北半球10 hPa层高纬6~8月为反气旋(A)控制;9月~3月为气旋(C)控制。春季环流转型(C→A)缓慢;秋季转型(A→C)迅速。(2)P、S异常的年际变化具有同步性,故异常分析仅取P进行。隆冬(1月)P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年际尺度(10年以下周期)振荡,不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盛夏(7月)极地反气旋强度年代际变化显著。(3)隆冬极地气旋中心位置的异常明显大于盛夏反气旋。(4)极区中平流层平均气温的演变1、7月迥异,但它们与P的演变同步;与全球增暖趋势无显著相关,但7月P与O3异常有显著正相关。(5)隆冬(1月)10 hPa气旋强度指数P与极地涛动指数AO存在显著正相关,故可用10 hPa↑~P′表示AO。
管树轩王盘兴麻巨慧李丽平
关键词:环流指数全球变暖北极涛动
“0801南方雪灾”与同期蒙古高压中期活动关系的分析
一些研究指出,2008年1月蒙古高压极端异常是造成"0801南方雪灾"的中高纬环流原因之一,但月平均环流的分析不足以充分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本文利用58年(1951~2008)1.10.~2.2.逐日NCEP/NCAR再...
麻巨慧王盘兴李丽平姚锦烽
关键词:环流指数
文献传递
哈尔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扰动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逐日NCEP/NCAR位势高度场资料,通过Barnes带通滤波对哈尔滨地区2004年7月2日暴雨过程中高度场进行尺度分离。结果表明Barnes带通滤波方法能很好地得到常规资料不易分析出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并分析出中尺度扰动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麻巨慧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扰动
NCEP全球集合预报系统框架的优化研究
集合预报已成为目前数值预报业务和研究发展的重点。而集合预报系统框架的构建是发展高质量集合预报系统的核心。良好的集合预报系统框架需要建立在计算资源、集合成员数和模式分辨率之间达到平衡关系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利用NCEP业...
麻巨慧
7月份连续性暴雨与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1958~2000年7月份逐日10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和平均风场的资料与同期降水资料,分析7月份连续性暴雨与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按降水规律将我国南方划分为两个区:东区,南区。在发生连续性暴雨过程中,当南亚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时,东区的暴雨总量增多,当中心位于伊朗高原上空时,暴雨总量有所减少。而南区则正相反,当南亚高压位于伊朗高原附近上空时,南区暴雨总量偏多,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时,暴雨总量则偏少。
麻巨慧
关键词:连续性暴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