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娟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心理
  • 1篇益生菌
  • 1篇益生菌制剂
  • 1篇有益菌种
  • 1篇致残
  • 1篇致残性
  • 1篇糖皮质
  • 1篇糖皮质激素
  • 1篇糖皮质激素类
  • 1篇皮质激素
  • 1篇皮质激素类
  • 1篇结肠
  • 1篇结肠炎
  • 1篇菌制剂
  • 1篇克罗恩
  • 1篇克罗恩病
  • 1篇溃疡
  • 1篇溃疡性
  • 1篇溃疡性结肠炎
  • 1篇激素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福建省漳州市...
  • 1篇上海市第八人...

作者

  • 3篇丁娟
  • 2篇杨川华
  • 1篇杨钊斌
  • 1篇熊光苏
  • 1篇萧树东
  • 1篇吴江红
  • 1篇陈香
  • 1篇高燕

传媒

  • 2篇胃肠病学
  • 1篇中西医结合护...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量化评估的产前心理弹性支持与健康教育对高龄初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基于量化评估的产前心理弹性支持与健康教育对高龄初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待产的106名高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名。对照组施以常规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基于量化评估的产前心理弹性支持与健康教育。对比2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总产程短于对照组,产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分娩当日与分娩1个月后,2组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均高于入院时,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且观察组的CD-RISC评分均高于同时间段对照组,SD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段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量化评估的产前心理弹性支持与健康教育可以显著缩短高龄初产妇的产程,降低母婴产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吴诗昱丁娟倪文琼
关键词:初产妇高龄分娩质量
益生菌制剂VSL#3对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作用的系统评价被引量:9
2012年
背景:循证医学证据提示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诱导缓解无效,但对维持缓解有效,然而2009年发表的两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益生菌合剂VSL#3对UC的诱导缓解有效。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尤其是VSL#3诱导UC缓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联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万方数据库,由两名分析人员独立选取与UC诱导缓解相关、比较益生菌治疗组与对照组(安慰剂或阳性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不限语种)并提取数据。应用RevMan 5.2.10软件行meta分析,同时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57例UC患者,其中4项治疗组使用VSL#3。Meta分析显示益生菌组总体诱导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OR=2.05,95%CI:1.14~3.70,P=0.02),亚组分析显示VSL#3亚组诱导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OR:2.35,95%CI:1.45~3.80,P=0.0005),其他菌种与对照组间诱导缓解率无明显差异。益生菌组、VSL#3亚组与对照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VSL#3对UC的诱导缓解作用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高。
丁娟熊光苏杨川华吴江红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有益菌种META分析
中国致残性克罗恩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2011年
背景:近年来免疫抑制剂和生物抗体制剂在克罗恩病(CD)的治疗中取得较大成功,随之提出疾病早期即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或)生物抗体制剂的top-down治疗方案,但该方案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淋巴瘤或结核。目前如何选择合适的CD患者行top-down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讨中国致残性CD患者的危险因素,以期指导top-down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9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诊断满5年或未满5年但至少符合一项致残标准的CD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2年和5年致残性CD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216例CD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年和5年致残性CD患者分别为156例(72.2%)和177例(81.9%)。Logistic回归分析示2年和5年致残性CD患者的危险因素均为疾病活动时需糖皮质激素缓解(2年:OR=8.175,95%CI:4.102~16.294,P=0.000;5年:OR=9.703,95%CI:4.297~21.910,P=0.000)和诊断时存在肛周疾病(2年:OR=7.056,95%CI:1.959~25.423,P=0.003;5年:OR=6.734,95%CI:1.466~30.922,P=0.014),联合这两个因素预测2年和5年致残性CD的准确率分别为79.2%和81.9%。结论:中国CD患者伴有疾病活动时需糖皮质激素缓解和诊断时存在肛周疾病等致残性危险因素时,说明其适用top-down治疗。
高燕杨川华丁娟陈香杨钊斌萧树东
关键词:CROHN病糖皮质激素类肛周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