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波

作品数:23 被引量:226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7篇政治法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城镇化
  • 7篇藏区
  • 6篇乡村
  • 6篇城镇化动力
  • 5篇新型城镇化
  • 4篇动力结构
  • 4篇四川藏区
  • 4篇乡村治理
  • 4篇公共
  • 4篇公共服务
  • 4篇村治
  • 3篇农村
  • 3篇贫困
  • 3篇民族
  • 3篇民族地区
  • 3篇均等化
  • 3篇公共服务均等
  • 3篇公共服务均等...
  • 3篇扶贫
  • 2篇动力机制

机构

  • 19篇华中师范大学
  • 5篇铜陵学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丁波
  • 7篇李雪萍
  • 1篇王蓉
  • 1篇王杰

传媒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西北人口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铜陵学院学报
  • 2篇社会福利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人文杂志
  • 1篇西藏研究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党政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
2016年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将直接影响城镇化的进程。与传统城镇化道路相比,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同一性,多样性是指各地根据文化和自然环境选择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同一性是指不同的城镇化道路都是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新型城镇化应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同时关注城乡、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走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丁波
关键词:城镇化道路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的研究——基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视角被引量:17
2015年
农民工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群体的身份标识,他们对定居地的选择是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农民工定居地的选择是对定居地是否适合自己的考量,同时也是对自身资源再认识的过程。本文以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将农民工群体视为"理性人",分析他们选择定居地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影响因素划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进行研究性阐述,研究得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对定居地的选择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同时也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
丁波王蓉
关键词:农民工城镇化公共服务
农户参加农村互助资金行为的SPSS分析——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
2015年
农村互助资金是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的,农户有权选择是否参加农村互助资金。农户的这种选择有基于他本身的考量,这种考量可能是对农村互助资金的认可和信任,也有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再认识。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行动者在做出理性选择时,会考虑自身的资源和得到的利益。文章以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利用SPSS统计软件试对影响农户参加农村互助资金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分析各个影响因素与农户是否参加农村互助资金之间的相关性。
丁波
关键词:信任
均衡与补短:户籍制度改革下一步发展——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被引量:4
2016年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剥离黏附于户籍制度的各项公共福利,减少户籍的附加值和含金量,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人口隔离和社会分层,使人口迁移和流动更加理性和有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将均衡性公共产品向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倾斜,以补齐短板,同时建构大中小城市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在户籍制度改革中,注重保护农民权益,允许农民"带地"进城落户,实施差别化和多元化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和措施。
丁波
关键词: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空间改造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被引量:10
2020年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快速进行的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部分地区出现空心化、空巢化和老龄化等困境,农村现代化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学界对农村社会发展变迁展开热议,主要观点是强调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的再生发展。当前,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受外部动力的驱动,农村物理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导致农村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农村现代化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具有传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农村社会结构稳定和整体发育程度不高,通过农村空间改造,能够推动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化进程。本文以"空间改造—现代化"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拉萨市C村空间改造的田野调查,认为民族地区空间改造与农村现代化具有互为型塑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空间改造由居住空间改造、生产空间改造和公共空间改造构成,空间改造分别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经济资本积累和社会关系拓展。另一方面,空间改造对农村现代化的作用,体现在农民物质现代化、行为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同时具有空间更新、空间消费和空间认同的特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主体性地位,民族地区农村空间改造促使农民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使农民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主体,有利于民族地区农村的全面振兴。
丁波李雪萍
关键词:民族地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化动力结构研究——基于社会学结构理论视角
2017年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其发展受到各种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突出"人的城镇化",强调城镇化关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文化心理等,城镇化的发展需重视多元城镇化动力的推动作用。文章运用社会学结构理论视角,将城镇化动力作为一种结构进行剖析,将不同的城镇化动力概括分类为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阐述三种城镇化动力在城镇化动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城镇化的多元动力影响。
丁波
关键词:城镇化动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的位序差异性——以四川省藏族G县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合理均衡的城镇化动力结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间的功能互补。不同城镇化动力的组合会构成不同的城镇化动力结构。城镇化一般动力结构以经济动力和文化动力为主导,政治动力次之。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不同于城镇化一般动力结构,具有位序差异性,表现为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是城镇化发展主要动力,而经济动力则是次要动力。乡村振兴要发挥农村主体性作用,应优化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强化经济动力中农牧区特色产业,突出政治动力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多极化的藏区城镇化体系。
丁波
关键词:城镇化动力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以武陵山区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有其特殊性,适合地区发展现状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运用有利于减轻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探讨集中连片贫困治理,是从公共产品理论本身出发,总结选择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公共产品性质的条件,结合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实际贫困情况,分析适合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需加强均衡性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以提高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治理效果。
丁波李雪萍
关键词:公共产品供给贫困治理
藏区差异性城镇化动力机制及其二元结构特征——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城镇化动力机制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藏区城镇化动力机制与中东部地区差异性较大,主要是藏区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缺乏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城乡间推拉力不强以及农村内生发展有限。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动力结合,自上而下的动力包括政策推力和援助拉力,自下而上动力包括特色产业推动、公共服务拉动和中心城镇发展吸引。藏区新型城镇化应走具有高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路径应以旅游业为先导,重点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李雪萍丁波
关键词:藏区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嵌入性治理被引量:16
2020年
乡村振兴要求生态宜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宜居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嵌入乡村社会的外部行为规范,与乡土性、流动性和个体化的乡村社会相结合,产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嵌入性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农民分类意识淡薄的主体性困境、垃圾分类规则模糊的制度性困境和村庄动员能力减弱的公共性困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通过组织机制、制度机制、宣传机制、奖惩机制构成嵌入性治理机制,以重塑村庄公共性、明确治理规则、培育垃圾分类意识和规训垃圾分类行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嵌入性治理的有效性,体现在嵌入性治理的治理能力提升、治理规则规范和治理权威型塑,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丁波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乡村治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