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娟

作品数:42 被引量:293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2篇生物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6篇UV-B辐射
  • 12篇微藻
  • 11篇海洋微藻
  • 6篇扁藻
  • 6篇UV-B辐射...
  • 5篇抗氧化
  • 5篇二甲基硫
  • 4篇内盐
  • 4篇硅烷
  • 4篇DMS
  • 3篇亚心形扁藻
  • 3篇氧化酶
  • 3篇营养盐
  • 3篇摄食
  • 3篇青岛大扁藻
  • 3篇桡足类
  • 3篇微表层
  • 3篇抗氧化酶
  • 3篇活性
  • 3篇海洋微表层

机构

  • 36篇中国海洋大学
  • 9篇青岛农业大学
  • 6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青岛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长江水利委员...

作者

  • 42篇于娟
  • 20篇唐学玺
  • 15篇杨桂朋
  • 12篇田继远
  • 9篇张培玉
  • 8篇蔡恒江
  • 4篇肖慧
  • 3篇吴冠伟
  • 3篇高学理
  • 3篇陈容
  • 3篇冯蕾
  • 3篇李永祺
  • 3篇王小娟
  • 2篇杨震
  • 2篇赵丽军
  • 2篇张瑜
  • 1篇高先池
  • 1篇孙广莲
  • 1篇王晨
  • 1篇王晨

传媒

  • 13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海洋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环境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Acta B...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食品科技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2
  • 3篇2001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果胶酶酶解对蓝莓出汁率和花色苷溶出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以蓝莓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蓝莓复合果胶酶的酶解工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酶添加量0.04%、酶解时间150 min、酶解温度40℃,在此条件下蓝莓的出汁率和花色苷溶出量分别为86.76%、393.33 mg/L,比不加酶的条件下分别提高了43.36%、90.72%。结果表明,酶解不仅可以提高蓝莓出汁率,还可以增加花色苷的溶出量。
贾鸿冰田继远于娟
关键词:蓝莓复合果胶酶出汁率花色苷
海洋微藻对UV-B辐射的生理生化响应被引量:16
2006年
用生理生化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海洋微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UV-B暴露时间的延长,UV-B辐射对藻的生长以及光合速率有抑制作用,并且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2)UV-B辐射使小新月菱形藻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且在最初的2d,UV-B辐射使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迅速,第4天的可溶性糖含量稍有所升高但与第2天相比差异不显著,UV-B辐射第6天,可溶性糖含量又迅速降低;(3)UV-B辐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2天明显升高,随后又快速下降;(4)对照组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随时间延长而升高,UV-B辐射第2天的GSH含量比初始状态(0d)的GSH含量稍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第2天之后,GSH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快速降低;(5)对照组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时间延长而升高,UV-B辐射第2天的POD活性比初始状态(0d)的POD活性显著升高,第2天之后,POD活性随时间延长而快速降低。
田继远唐学玺于娟肖惠冯蕾
关键词:UV-B辐射海洋微藻生理生化响应
硅烷/纳米CeO_(2)·ZrO_(2)复合膜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过程中金属换热管路的腐蚀问题,采用硅烷(APS)、纳米氧化锆(ZrO_(2))及纳米氧化铈(CeO_(2))在铝合金表面制备硅烷/纳米ZrO_(2)·CeO_(2)复合膜层,研究其抑制金属腐蚀的效果。结果表明,当纳米ZrO_(2)、纳米CeO_(2)添加浓度为50 mg/L时,复合膜层的综合性能较好;通过动电位极化法和电化学阻抗法探究了复合膜层在不同温度下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硅烷/纳米ZrO_(2)·CeO_(2)复合膜层的防护效果较单一硅烷膜层有明显提升。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硅烷/纳米ZrO_(2)·CeO_(2)复合膜层的耐蚀性能降低较少,纳米ZrO_(2)、纳米CeO_(2)的协同作用使得硅烷膜更能适应高温高盐环境。
王小娟于娟高学理高从堦
关键词:低温多效海水淡化高温高盐硅烷
C02加富对UV-B辐射胁迫下亚心形扁藻光合作用和膜脂过氧化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04年
在CO2浓度分别为当今CO2浓度(360μL/L)和加富浓度(5000μL/L)条件下,研究了UV-B胁迫对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Hazen)的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UV-B单独作用下,亚心形扁藻的干重、光合速率、叶绿素a(Chl a)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显著降低,CO2加富单独作用下,亚心形扁藻的干重和光合速率显著升高,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而UV-B与CO2共同作用则使亚心形扁藻的干重和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2)UV-B单独作用和CO2加富单独作用都使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UV-B与CO2共同作用下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UV-B单独作用的要高。高CO2对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Rubisco蛋白的降低。(3)UV-B单独作用下,O2产生速率、H2O2含量和MDA含量显著升高,而C02加富单独作用下,O2产生速率、H2O2含量和MDA含量显著降低,与UV-B单独作用相比,UV-B与CO2共同作用使02产生速率、H2O2含量和MDA含量显著降低。说明CO2加富可以减少活性氧对亚心形扁藻的氧化胁迫,同时减少UV-B对亚心形扁藻的膜脂过氧化伤害。(4)UV-B单独作用下,SOD、POD、CAT、GR和GPx活性显著升高,高CO2单独作用使SOD、POD和GR活性显著降低,而CAT和GPx活性与对照相比稍有所降低,但降低不明显,而UV-B与CO2共同作用则使SOD、POD、CAT、GR和GPx活性比UV-B单独作用少得多。结果表明,高CO2对UV-B胁迫所造成的氧化胁迫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CO2浓度升高可能对增强海洋微藻的抗逆能力有利。
于娟唐学玺张培玉田继远蔡恒江
关键词:CO2加富UV-B辐射亚心形扁藻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DMSP的来源及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是一种在海洋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生源有机硫化物,其降解产物二甲基硫(DMS)挥发到大气中会形成云凝结核,进而对大气温度产生负反馈效应。DMSP主要由浮游植物和部分细菌生物合成,在浮游食物链和微食物环中进行传递和转化,并进一步通过食物网进入更高营养级。浮游生物是驱动全球碳、硫循环的关键环节,在DMS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DMSP的来源、归宿及在浮游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移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浮游食物链和微食物环在DMSP传递、转化中的作用。DMSP在海洋食物链中仍有不少传递和降解途径为研究空白,今后应针对目前的研究不足深入开展DMSP的产生、传递和转化机制研究,进一步完善DMS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
于娟来敬广田继远田继远王雪丹熊婕杨桂朋
关键词:食物链微食物环
蒽胁迫对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被引量:14
2002年
采用水生毒理学方法以及通过分析蒽对 2种海洋微藻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初步研究了蒽胁迫对 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蒽浓度的不断增大 ,1 2种海洋微藻的相对增长率逐渐降低 ,叶绿素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稍有下降 ,蒽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 72 h· EC50为 2 51μg· L-1 ,蒽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 72 h· EC50 为 387μg· L-1 ;2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逐渐降低 ;3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 (GSH和甘露醇 )可缓解蒽胁迫所造成的 2种海洋微藻的细胞密度的降低 。
田继远唐学玺于娟王晨刘文明
关键词:海洋微藻毒性效应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
微塑料对海洋桡足类摄食、排泄及生殖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微塑料污染目前成为海洋污染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实验室内将青岛近海常见的海洋桡足类猛水蚤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微塑料尼龙6中,研究了猛水蚤的摄食、排泄以及生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尼龙6对猛水蚤的摄食、排泄、生殖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微塑料尼龙6对猛水蚤摄食率、滤水率、排粪率的24 h·EC 50分别为67.7、62.2、84.1 mg·L^-1,对猛水蚤抱卵率的144 h·EC 50为30.3 mg·L^-1。“饱食感”造成猛水蚤摄食率降低,从而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可能是导致猛水蚤抱卵率降低的原因。猛水蚤对微塑料的摄食,导致猛水蚤排泄的粪便颗粒小型化,由长椭球体变为短小椭球体,可能与其粘度或物理结构的改变有关。暴露于尼龙6的猛水蚤的粪便体积和沉降速率显著低于未暴露微塑料的对照组。本实验结果对于研究微塑料对海洋桡足类以及滤食性浮游动物的生态毒理影响具有一定的帮助。
于娟许瑞魏逾杰田继远田继远来敬广陈容陈容杨桂朋邵云粹
关键词:桡足类摄食排泄生殖
孔石莼与2种海洋微藻的胞外滤液交叉培养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海洋大型海藻石莼(Ulva pertusaKjellm.)和海洋微藻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Kylin var.tsingtaoensis)、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的滤液做了交叉培养研究,初步探索藻间的克生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下,2种微藻滤液对石莼生长的影响均有显著的差异。不同温度处理的石莼滤液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以推测:石莼对亚历山大藻的抑制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来完成的;而石莼对青岛大扁藻的抑制作用和两种微藻对石莼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分泌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来实现的,至于其它的方式和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张培玉蔡恒江肖慧于娟冯蕾唐学玺
关键词:KYLIN
UV-B辐射对青岛大扁藻生长及其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05年
通过实验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青岛大扁藻生长及其叶绿素a(Chl-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会抑制青岛大扁藻的生长并对其生理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经过UV-B辐射后,Chl-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初始阶段(0~3 d)有所增加,而后却出现极显著的下降;过氧化氢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呈现升高的趋势.
蔡恒江唐学玺张培玉于娟
关键词:UV-B辐射青岛大扁藻生理特性活性氧自由基
UV-B辐射和久效磷对三角褐指藻DNA共同伤害效应被引量:9
2004年
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紫外线和久效磷对三角褐指藻DNA的伤害作用。结果表明 ,久效磷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随着久效磷浓度的增加 ,三角褐指藻DNA损伤程度增加 ;在久效磷浓度固定不变时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DNA的损伤程度同样提高 ;在久效磷的处理过程中同时伴有紫外线的辐射处理 ,DNA的损伤程度加剧 ;久效磷处理解除一段时间后 ,DNA损伤程度未明显减轻 ,而UV B处理解除后 ,DNA的损伤可明显恢复。说明DNA的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微藻受久效磷伤害的的程度。
蔡恒江唐学玺张培玉于娟
关键词:紫外线辐射三角褐指藻久效磷DNA损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