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春艳

作品数:52 被引量:308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理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生态
  • 7篇污染
  • 7篇海域
  • 5篇溢油
  • 5篇指标体系
  • 5篇近岸
  • 5篇近岸海域
  • 5篇海洋环境
  • 5篇2,4-D
  • 4篇生态文明
  • 4篇光解
  • 4篇腐殖酸
  • 3篇氧乙酸
  • 3篇生态环境
  • 3篇氯苯
  • 3篇降解
  • 3篇光化学
  • 3篇光降解
  • 3篇海湾
  • 3篇海洋生态

机构

  • 45篇国家海洋环境...
  • 9篇大连理工大学
  • 7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莆田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51篇于春艳
  • 29篇许妍
  • 26篇鲍晨光
  • 26篇兰冬东
  • 26篇梁斌
  • 20篇马明辉
  • 10篇李冕
  • 6篇洛昊
  • 6篇葛林科
  • 6篇马明辉
  • 5篇王华
  • 5篇韩庚辰
  • 4篇刘萱
  • 3篇张蓬
  • 3篇张志锋
  • 3篇全燮
  • 3篇那广水
  • 3篇韩建波
  • 3篇宫云飞
  • 2篇姚子伟

传媒

  • 15篇海洋开发与管...
  • 11篇海洋环境科学
  • 4篇环境保护
  • 3篇海洋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辽宁经济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海洋经济
  • 1篇第五届全国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1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3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磺胺类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光化学行为被引量:8
2016年
磺胺类抗生素(SAs)是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因其具有"准"持久性和潜在的生态风险而备受关注.表层水体中,SAs具有多种解离形态,表现为"复合"的光化学行为,从而影响其环境归趋及生态风险.本文总结了水环境中SAs光化学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该类污染物的直接、间接和自敏化光解动力学,讨论了p H和溶解性物质对其光解动力学的影响机制,评述了其光化学转化路径及羟基自由基氧化机理,简述了该类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和光致毒性效应.最后,对SAs的光化学行为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军葛林科张蓬高会于春艳那广水
关键词:磺胺类抗生素光化学行为
两种微藻胞外分泌物与Fe(Ⅲ)、Cu(Ⅱ)对苯酚光解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考察扁藻Tetraselmis chui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EOM)及其分别与Fe(Ⅲ)、Cu(Ⅱ)共存条件下对海水中苯酚光解的影响,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利用自制光化学反应器进行苯酚光解试验。结果表明:苯酚在扁藻和新月菱形藻EOM及分别与Fe(Ⅲ)、Cu(Ⅱ)共存下的光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苯酚的光解速率常数随着扁藻和新月菱形藻EOM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这两种微藻的EOM可抑制海水中苯酚的光解;当加入不同浓度的Fe(Ⅲ)或Cu(Ⅱ)后,两种微藻的EOM对苯酚光解的抑制作用减弱,且苯酚的光解速率常数随着Fe(Ⅲ)或Cu(Ⅱ)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微藻EOM、Fe(Ⅲ)、Cu(Ⅱ)三者共存时,可进一步促进苯酚光解。
孔淮王华刘萱于春艳葛林科
关键词:微藻胞外分泌物光解苯酚
纳米TiO_2和Cu(Ⅱ)、Zn(Ⅱ)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毒性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为了研究纳米材料和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采用水生毒理学试验方法,考察了Ti O2纳米颗粒、重金属Cu(Ⅱ)和Zn(Ⅱ)对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毒性。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纳米Ti O2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96 h EC50分别为11.655、13.693 mg/L,Cu(Ⅱ)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50分别为10.197、10.033 mg/L,Zn(Ⅱ)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50分别为11.330、13.583 mg/L。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i O2+Cu(Ⅱ)、Ti O2+Zn(Ⅱ)对两种微藻的联合效应EC50值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减小,Ti O2+Cu(Ⅱ)和Ti O2+Zn(Ⅱ)对小球藻的96 h EC50分别为9.287、11.084mg/L,对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50分别为10.632、12.954 mg/L。按照水生毒理学联合效应的相加指数法评价Ti O2+Cu(Ⅱ)、Ti O2+Zn(Ⅱ)的联合毒性效应,可知纳米Ti O2分别和Cu(Ⅱ)、Zn(Ⅱ)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拮抗作用。
胡冰王华张冬冬于春艳刘恒明
关键词:小球藻新月菱形藻毒性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分离腐殖酸中类酞菁结构的物质
<正>腐殖酸是溶解性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有关腐殖酸的光化学过程经常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它可能影响着持久性有毒物质的迁移与转化。腐殖酸中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可能是影响其光化学行为的重要因素...
于春艳全燮
关键词:腐殖酸分子印迹酞菁光降解
文献传递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程序及方法探讨被引量:7
2015年
海洋溢油会对所在海域的海洋环境、海洋生物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海洋溢油事故频发,对海洋环境和人民财产造成相应损害,但往往由于赔偿不充分导致费用支付困难,使得溢油损害得不到及时清除。根据溢油量、油膜覆盖范围、岸滩、水质、沉积物质量、生物质量、潮间带及海洋生物等受损情况,可从六大方面评估溢油对海洋生态造成的价值损失,即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害价值、海洋环境容量损失价值、油污清除费用、海洋生境修复费用、海洋生物修复费用及监测评估费用,从而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程序及方法,为我国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于春艳梁斌韩庚辰霍传林张志锋马明辉
关键词:海洋溢油生态损害
海洋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研究——以渤海海域为例
2015年
以海洋功能区对水质的不同要求为基础,制定了海洋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将控制海域分为优先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筛选出不同控制区的主要污染物,进而提出海洋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以2010年渤海海域为例,对制定的海洋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的研究方法进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能够科学、合理地提出渤海海域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可为海洋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于春艳鲍晨光许妍兰冬东李冕刘亮梁斌
关键词: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划
一类优美图
优美图是图论中极有趣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它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从60年代中期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对一个给定的简单图G=(V,E),令|E(G)|=q,如果存在一个一一映射f:V(G)→{0,1,2,…,q},使得...
于春艳
关键词:优美图顶点标号边标号
文献传递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对公众健康、生产生活及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合理的防范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严峻形势及可能造成的损失。文章在全面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保障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措施与对策,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兰冬东马明辉梁斌许妍于春艳鲍晨光
天津市近海海域人工鱼礁选址适宜性评价被引量:10
2016年
鱼礁选址是人工鱼礁建设首要考虑的重要环节,科学评价分析是确保人工鱼礁建设成功的前提。本文依据影响鱼礁选址的主要因素,从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物理化学环境、海洋生物资源环境三方面选取了海洋功能区、水深、流速、水质、底质类型、生物资源、重要渔业水域等7项指标,运用Arc GIS技术手段,对天津市近海海域人工鱼礁投放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得出最适宜、较适宜及一般适宜人工鱼礁布设区域的空间分布,这三类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8.61 km2、29.78 km2和38.02 km2,其中,最适宜鱼礁投放的区域位于汉沽区营城镇蔡家堡村至大神堂村以南水深4~5 m的海域,与天津市目前已开展的人工鱼礁投礁区域相距较近;较适宜开展鱼礁投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太平镇沙井子乡以东水深9~10 m的海域及最适宜区的外围区域。实证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人工鱼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我国人工鱼礁建设适宜性评价提供借鉴。
许妍鲍晨光梁斌兰冬东朱容娟于春艳马明辉
关键词:人工鱼礁适宜性
渤海与主要国际海湾水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切萨皮克湾、欧洲波罗的海、日本濑户内海及东京湾开展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采取了一系列减少氮和磷向海洋输入的行动。经过30余年,上述海域总氮和总磷输入量明显减少,尤其是东京湾的总磷输入量减少70%以上。但是海水水质改善程度远低于减排幅度,切萨皮克湾水质达标率增幅仅为15%左右,日本濑户内海和东京湾的总氮、总磷浓度降幅仅为30%左右,波罗的海总体治理效果更差,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浓度未见明显减少。相比之下,我国渤海海域直排海污染源中氨氮、总氮及总磷入海量削减十分显著,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削减幅度均在50%以上,其中氨氮削减超过9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水质面积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持续降低,降幅近90%。可见,渤海氮、磷削减幅度和水质改善程度均远超上述几个国际主要半封闭海域,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成效显著。
于春艳朱容娟隋伟娜许妍梁斌鲍晨光马明辉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