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科达

作品数:25 被引量:218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7篇乳腺
  • 14篇腺癌
  • 12篇乳腺癌
  • 9篇肿瘤
  • 8篇腺肿瘤
  • 7篇乳腺肿
  • 7篇乳腺肿瘤
  • 5篇乳房
  • 5篇保乳
  • 4篇预后
  • 3篇易感
  • 3篇易感性
  • 3篇手术
  • 3篇受体
  • 3篇术后
  • 3篇双侧乳腺
  • 3篇外科
  • 3篇内分泌
  • 3篇内分泌治疗
  • 3篇基因

机构

  • 24篇复旦大学附属...
  • 4篇复旦大学
  • 2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安徽省望江县...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25篇余科达
  • 18篇邵志敏
  • 11篇吴炅
  • 9篇沈镇宙
  • 8篇狄根红
  • 6篇陆劲松
  • 6篇柳光宇
  • 5篇沈坤炜
  • 2篇叶定伟
  • 2篇顾雅佳
  • 1篇杨文涛
  • 1篇相加庆
  • 1篇陈嘉健
  • 1篇曹军宁
  • 1篇梁晓华
  • 1篇蔡国响
  • 1篇陈勇
  • 1篇李军民
  • 1篇杨慧娟
  • 1篇李琳

传媒

  • 7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抗癌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肿瘤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世界肿瘤杂志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7
  • 9篇200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策略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方式,探讨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17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比较不同手术的治疗效果和美容效果。结果全部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岁(18~91岁)。未绝经患者1155例(53.2%)。0~Ⅰ期患者547例,Ⅱ期患者1626例。行根治性全乳切除1817例(83.6%),保乳手术229例(10.5%),术后一期再造55例(2.5%)。年轻和未停经患者、0~Ⅰ期患者和非浸润性癌患可选择保乳或再造;病理类型对选择保乳还是再造有影响(P=0.004)。全组中位随访14个月(3~64个月),保乳和全乳切除的无复发生存率(P=0.2435)、无病生存率(P=0.1395)和总生存率(P=0.940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期再造也未带来负面影响,随访期内1例复发,1例转移。保乳手术美容效果优良度为90.0%;乳房再造美容效果可接受度94.5%。结论有保乳意愿者,排除绝对禁忌并解决相对禁忌后方可保乳,保乳手术能同时满足治疗和美容目的。不适合保乳者,全乳切除后可行一期再造,能重塑乳房外形且不影响预后。在选择秩序上,保乳应先行考虑。将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和乳房再造有机统一,合理选择,更利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治疗。
狄根红吴炅余科达陆劲松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
保留皮肤的全乳切除术和一期乳房再造
2006年
保乳手术为乳腺癌病人提供了保留乳房的机会,但仍有病人达不到保乳条件而行全乳切除者。术后一期再造可以满足病人的美容要求。随着乳房切除术后一期再造的开展,对再造乳房的外形美观要求也大大上升。保留皮肤的全乳切除术(skin-sparing mastectomy SSM)灵活选择切口,合理选择对象,不仅在切除全部乳腺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皮肤,达到根治性目的;而且并不会因为保留皮肤而提高局部复发率,也不对生存有影响。一些一期再造病人适合行SSM以达到治疗和美容的双重效果。再此基础上,保留乳头或保留乳晕的全乳切除术(nipple-sparing mastectomy NSM或areola-sparing mastectomy ASM)也得到了应用。
余科达邵志敏
GSTM家族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
2010年
乳腺癌是复杂性多基因疾病。低外显率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GST基因家族成员之一的GSTM基因的多态性与某些癌症的发生相关联,尽管GSTM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尚未获得一致的结论,但相关研究及其进展值得关注。
陈翱翔余科达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癌基因多态性
中国乳腺癌早期诊断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研究和成果推广
邵志敏胡夕春吴炅沈镇宙郭小毛柳光宇狄根红杨文涛顾雅佳余科达
乳腺癌在中国大中城市已连续20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项目组以提高中国乳腺癌患者早期诊断率和远期生存率为根本目标,开展临床与转化研究,自2003年以来取得以下成果:明确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和遗传易感...
关键词: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治疗
Laminin-5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2007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前列腺原位癌进展到浸润性癌的机制知之甚少。在前列腺癌中,间质细胞能分泌一定的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浸润,但是正常的上皮分泌细胞/原位癌细胞和间质细胞被完整的基底细胞层所隔离。本研究探讨前列腺基底上皮细胞分泌的Laminin-5因子对前列腺原位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以BPH-1细胞作为前列腺原位癌的体外模型,研究细胞在基底上皮细胞条件培养基(PEC-CM)作用下的粘附、侵袭能力和细胞极性改变情况,并应用免疫沉淀反应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分析PEC-CM的主要成分。结果:PEC-CM含有粘着蛋白等因子,能促进细胞粘附、极化、侵袭和Akt磷酸化。LY294002和Wortmannin能够部分抑制PEC-CM所激发的细胞侵袭作用,Laminin-5正是PEC-CM中刺激BPH-1细胞侵袭的有效蛋白成分,两者抑制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用抗体耗竭PEC-CM内的Laminin-5也能有效降低BPH-1细胞的侵袭能力(P<0.01)。结论:由前列腺基底细胞分泌的Laminin-5通过PI3K依赖的传导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有促进作用,提示基底细胞在前列腺原位癌向浸润性癌的演变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张杰余科达叶定伟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细胞侵袭
基于病种的全流程信息引导医疗服务探索
2016年
不断探索最佳医疗服务模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话题。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逐步推行网上预约、移动挂号、网上支付、网上随访等服务,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然而,更深层次的医疗服务改善,是基于病种的全流程信息引导医疗服务管理。我院以乳腺外科为试点,借助互联网工具,在单病种领域内对自身医疗服务路径进行重塑优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陈嘉健余科达柳光宇吴炅邵志敏
关键词:医疗服务模式单病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服务管理
Coupler静脉吻合器用于乳腺癌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估Coupler静脉吻合器用于乳腺癌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安全性及时效性。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完成45例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根据吻合静脉血管是否使用Coupler吻合器分为两组:手工吻合组(28例)和Coupler组(17例),比较两组重建手术总时间、皮瓣缺血时间、血管吻合时间,以及因皮瓣循环危象需要手术解救的例数和皮瓣存活率。结果在即刻重建病人中,Coupler组手术总时间较手工吻合组短[(7.1±0.3)h vs.(8.6±0.2)h,P<0.05)];所有病人中,Coupler组皮瓣缺血时间明显缩短[(69.3±3.4)min vs.(81.5±3.7)min,P<0.05)];Coupler组血管吻合时间(包括动、静脉吻合时间)也显著缩短[(47.9±3.3)min vs.(68.5±3.8)min,P<0.05)]。皮瓣循环危象发生率手工吻合组为10.7%(3/28),Coupler组为5.9%(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出现1例部分皮瓣坏死。结论在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手术中,与传统吻合技术比较,运用Coupler吻合器进行静脉吻合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该技术易于掌握且安全可靠。
黄胜黄胜李琳陈颖陈颖陈嘉健李琳李琳沈镇宙陈嘉莹俞培荣汤立晨
关键词:乳房重建游离皮瓣
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导管内癌及伴早期浸润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转移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背景与目的:组织蛋白酶D(Cath-D)具有促进浸润性乳腺癌增殖转移的作用,但其表达对导管原位癌肿瘤生物学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Cath-D在乳腺导管内癌及伴早期浸润中的表达及其与传统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探讨Cath-D在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中的表达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医疗中心乳腺癌数据库中的1995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由该院乳腺外科手术且经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336例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的病例。结果:在全部336例患者中Cath-D的表达阳性者241例(71.70%),阴性者95例(28.3%),其中导管内癌143例,Cath-D表达阳性者99例(69.2%),阴性者44例(30.8%),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193例,Cath-D阳性表达者142例(73.6%),阴性者51例(26.4%)。Cath-D阳性的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有10例(4.15%),Cath-D阴性的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有4例(1.66%)。Cath-D的表达与PR、Her-2的表达没有相关性,与ER存在一定相关性(P=0.075),且与突变型p53显著相关(P=0.001)。未复发转移的患者Cath-D阳性表达率约71.5%,而复发转移的病例中阳性率高达80%。结论:Cath-D的阳性表达虽然与浸润性乳腺癌的浸润及转移有关,但其在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浸润中的阳性表达与传统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Cath-D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的预后情况,但其价值似乎并不大。
乌拉木余科达沈镇宙邵志敏
关键词:组织蛋白酶D乳腺导管内癌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03例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8
2006年
背景与目的:和单侧乳腺癌相比,目前对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的了解相当有限。本研究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1年1月~2005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3位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乳腺癌患者占同期全部患者的3.22%,同时性(12个月以内)双侧乳腺癌27例。并分别回顾了发病年龄、月经情况、肿块大小、治疗方式等资料,侧重分析单/双侧,第一/第二侧,同时/异时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状态和病理类型的差别。结果:双侧乳腺癌较单侧乳腺癌起病早(P〈0.001)。舣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48个月(0~480个月)。比较单/双侧乳腺癌发现双侧癌有更多O/I期病例,单侧癌中浸润性导管癌比例较高(P=0.017)。双侧乳腺癌内第一/第二侧间临床病理指标无显著差异;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较异时性痛淋巴结转移数更少(P=0.031),浸润程度更低(P=0.031),导管内癌比例更高(P=0.012)。未发现浸润性小叶癌在单/双侧间发病有差别。治疗方式上,第二侧癌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和保乳手术的比例大大提高(10.8%和2.6%,P=0.042)。按第二原发出现算起,经过中位13个月的随访,有3例复发或转移,1例死亡。结论:对侧乳腺癌发生间隔时间不定,单侧发生后宜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有较早的临床分期和较高的DCIS比例,为乳腺癌保乳手术提供了条件,但也不能忽视双侧乳腺癌潜在较高的恶性程度。
余科达狄根红吴炅陆劲松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
关键词:病理
孕激素受体对老年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了1991年1月~2002年10月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3788例连续性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选择ER+且接受三苯氧胺3~5年的7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ER+PR+患者与ER+PR阴性(-)患者不同的预后评估PR的预测价值。结果:绝经后患者的ER+PR-比例较高。与ER+PR+患者相比,ER+PR-患者在年轻人(<45岁)中的比例较低,而在老年人(≥60岁)中比例升高,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时间40个月后,两组间总的DFS无差别(P=0.1374),OS差别显著(P=0.0102)。按年龄<45岁,45岁~60岁和≥60岁三个阶段分层后发现,<45岁组及45岁~60岁组的ER+PR+与ER+PR-患者的DFS与OS均无差别,但是≥60岁患者两组间差别显著(DFS:P=0.0484;OS:P=0.0009),绝经后患者的组间差别也有相似发现。多因素分析也支持PR对ER+患者OS具有独立预后能力(全部:P=0.032;≥60岁:P=0.006)。结论:PR是能够很好地预测老年ER+患者对三苯氧胺的治疗效果,也对全部ER+患者有较弱的预测作用;老年ER+PR-患者对三苯氧胺治疗不敏感,需要临床更合理用药。
余科达狄根红吴炅陆劲松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孕激素受体内分泌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