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杰
- 作品数:21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麻疹减毒活疫苗检定用Vero细胞代次对病毒滴度稳定性试验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 了解麻疹减毒活疫苗检定用Vero细胞代次的稳定性范围.方法 用DMEM培养液将Veto细胞137代连续传至173代,检测其细胞活力,并观察Vero细胞的形态,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参考品进行病毒滴定及热稳定性试验.结果 170代以下Vero细胞形态良好,细胞活力在85%以上,麻疹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热稳定性试验的结果:137~ 169代Vero细胞活力及原麻疹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热稳定性试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170代以上代次的Vero细胞活力及原麻疹减毒活疫苗热稳定性试验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O.01).结论 169代以下Vero细胞为检定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最佳细胞代次.
- 周丽娟魏然刘晓凡冯德杰黄丽坤崔焰孙晓琳姜宝芹
- 关键词:麻疹减毒活疫苗VERO细胞热稳定性试验
- C群流脑多糖菌苗唾液酸含量测定试验
- 1998年
- 冯德杰赵星华
- 关键词:流行性脑膜炎C群多糖菌苗唾液酸
- 反相HPLC法测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胆酸钠残留量
-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1VIG)中残余胆酸钠的方法。用固相提取柱SPE吸附、浓缩制品中的残余胆酸钠,以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测定胆酸钠获得了良好的回收率(平均为96.0%),方法...
- 冯德杰高雪军朱莉萍
- 文献传递
- 反相HPLC法测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残余胆酸钠含量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 HPLC)测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IVIG)中残余胆酸钠含量。首先用固相提取柱吸附、浓缩制品中残余胆酸钠 ,然后加入一定量胆酸钠 ,使样品中胆酸钠含量达到可检测水平后 ,依外标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用R HPLC法测定胆酸钠准确性及重复性较好 。
- 冯德杰高雪军李芙李振平朱莉萍
- 关键词:外标法
- 风疹病毒松叶株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 2012年
- 目的对我国现用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疫苗生产毒株松叶株(Matsub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在减毒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特点,为其安全性评价及遗传学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T-PCR法分段扩增我国现用Matsuba疫苗株主代种子基因组全序列,分别将产物插入到T-A克隆载体pGEM-T easy中,构建病毒cDNA文库,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我国现用Matsuba疫苗株主代种子基因组全长9 762 nt,含2个ORF,分别位于核苷酸41~6388位和6512~9700位,编码2 116、1 062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登录的Matsuba.GMK3野毒株和Matsuba疫苗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5%和9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9.9%;其在减毒的过程中共有37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其中非结构蛋白P150有18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结构蛋白E1和E2主要抗原位点氨基酸未发生变异,E1-177位糖基化位点突变丢失。结论我国现用风疹病毒Matsuba疫苗株与同类减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主要的抗原位点在减毒保种过程中高度保守,为在分子水平上保证Matsuba株毒种及其生产疫苗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 刘晨鸣冯德杰赵雅静魏然魏至栋高雪军朱莉萍
- 关键词:风疹病毒基因组
- HPLC法测定低pH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麦芽糖含量被引量:3
- 2001年
- 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低 pH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中麦芽糖含量 ,所用色谱柱为氨基柱。首先用磺基水杨酸沉淀蛋白并离心分离 ,上清液上样分析。通过外标法建立三级校正曲线来测定样品中麦芽糖含量 。
- 高雪军冯德杰李澍朱莉萍程夷
- 关键词:HPLC法麦芽糖外标法血液制品
- 麻疹病毒F基因测序及其进化关系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研究麻疹病毒疫苗株S191毒种及其传代的病毒溶血素F(Haemolysin,HL)基因稳定性;对该序列一些重要位点的氨基酸进行比较,推测其功能结构及生物学活性变化;同时对该基因与M蛋白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利用RT-PCR方法扩增S191减毒株MeV23、26、27代及一株流行株YunnanLC-10的F基因,测序后进行比对分析。S191传代病毒F基因序列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9.5%~99.6%;S191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5.2%;疫苗株与流行株1003nt的非编码区序列同源性为85.0%。S191传代病毒F基因具有较高遗传稳定性,关键功能位点氨基酸未发生传代改变;1003nt非编码区序列变异速度较快。
- 冯德杰刘晨鸣赵雅静魏然高雪军朱莉萍
- 关键词:麻疹病毒F基因RT-PCR
- 轮状病毒LLR疫苗株VP7基因的遗传变异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V)LLR疫苗株VP7基因的遗传特征,为疫苗的质量控制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将LLR株轮状病毒毒种LLR38在原代牛肾细胞上连续传至49代。提取第38、43、44、49代病毒RNA。通过RT-PCR扩增VP7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质粒pGEM-T中,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LLR株VP7基因全长1062bp,含编码326个氨基酸的单一的开放读码框架(ORF)。各代次病毒的VP7基因核苷酸与推导的氨基酸变化完全一致,与GenBanK中LLR参考株(L11602)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7%。与14株G10血清型RV毒株之间,核苷酸与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4.3%~87.4%和92.7%~94.9%;与不同血清型RV代表株间,VP7基因核苷酸与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2.2%~76.8%和72.9%~83.1%;在A、B、C3个重要抗原表位,LLR株与同一血清型RV代表株B223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7.5%,而与不同血清型仅为42.5%~62.5%。结论轮状病毒LLR疫苗株VP7基因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与来自不同国家同一型别的RV株VP7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无明显差异,在遗传上密切相关,从VP7基因分子水平证明LLR株毒种及其制备的疫苗是安全可靠的。
- 赵雅静高雪军刘晨鸣魏至栋冯德杰朱莉萍
- 关键词:轮状病毒VP7基因
- 轮状病毒的LLR疫苗株全基因组克隆及结构蛋白VP6基因遗传特征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RV)的LLR疫苗株全基因组基因和蛋白特征、完善关键基因遗传稳定性研究,为疫苗的质量控制和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将LLR株毒种第38代在原代牛肾细胞上连续传至49代,提取第38、43、44、49代病毒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LLR株(38代)全基因组11个dsRNA片段和传代病毒VP6基因,分别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 LLR株全基因组11条RNA,由18 498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5 796个氨基酸;全基因组研究表明,所克隆的LLR株属于G10P[15]/NSP4[A]/SG Ⅰ基因型.LLR株VP6基因全长1 356 bp,含编码397个氨基酸的单一的开放读码框架(ORF).各代次病毒的VP6基因核苷酸与推导的氨基酸变化完全一致,与GenBank中LLR参考株(L11595)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7%.与16株SG Ⅰ亚群RV代表株之间,核苷酸与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4.0% ~ 99.7%和97.0% ~ 99.2%;与不同亚群RV代表株之间,VP6基因核苷酸与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7.7% ~ 82.2%和92.2% ~93.5%;LLR株各代病毒VP6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各关键功能区未发生变异.结论 LLR疫苗株关键基因遗传特性稳定,为在分子水平保证LLR株毒种及其生产疫苗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其全基因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RV生物学、免疫学和确定该病毒的分类学地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赵雅静魏然冯德杰刘晨鸣魏至栋高雪军朱莉萍
- 关键词:轮状病毒VP6基因
- 麻疹病毒F基因克隆测序及其进化关系初步分析
- 本文研究了麻疹病毒(MeV)疫苗株S191毒种及其传代病毒以及流行株血溶素F(HL)基因稳定性,对该序列一些重要位点的氨基酸进行了比较,推测了其功能结构及生物学活性变化,对该基因与M蛋白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 冯德杰刘晨鸣赵雅静魏然高雪军
- 关键词:麻疹病毒核苷酸序列基因克隆进化关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