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翔文
-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临床二系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9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进一步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指标。方法:对我院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六年期间诊断为DIC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常规止凝血指标、原发病等。结果:98例DIC患者中共92例(94%)有不同程度的出血,59例(60%)出现休克,84例(86%)合并器官衰竭。D-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3)与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这些常规实验室指标相比诊断阳性率更高,分别为94.1%和85.2%(p<0.05)。死亡组和未死亡组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阳性率死亡组显著高于未死亡组(p<0.05)。共83例DIC患者在怀疑出现DIC后复查了血常规,死亡组PLT最大下降率与未死亡组相比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原发病组的器官衰竭率(25%)、死亡率(0%)和PT>3s阳性率(37.5%)均最低(p<0.05),而血浆Fbg浓度亦低于感染组及血液恶性肿瘤组(p<0.05)。结论:D-D、AT-3与一般的出凝血指标相比具更高的敏感性,而Fib则对DIC诊断敏感性较低,预后相关性也较差。炎症反应机制在DIC发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SIRS评定对DIC诊断和预后评估具重要意义。血小板数量下降率对DIC的诊断和预后的价值则有待进一步研究。产科原发病患者出血率高但器官衰竭率和死亡率较低,而感染原发病器官衰竭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 刁翔文陈雅莹田婧刘振涛何志承刘凌
-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5大医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6月广州5大医院收治265例IT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ITP类型、诱因、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骨髓细胞学检查等实验室数据,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的关系。结果:①儿童组ITP男女比例为1:0.90(31/28),急性型(69.4%,41/59)高于慢性型(30.5%,18/59)(P<0.05)。②成人ITP中育龄组(≥14岁且<50岁)男女比例为1:2.59(39/101),女性患病(72.1%,101/140)高于男性(27.9%,39/140)(P<0.05),慢性型(58.6%,82/140)高于急性型(41.4%,58/140)(P<0.05)。③老年组(≥50岁)男女比例为1∶1.54(26/40),急性型占33.3%(22/66)。④诱因中,前躯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41.4%,24/58)。急性ITP前驱感染率(33.9%,41/121)高于慢性ITP(11.8%,17/144)(P<0.05)。⑤抗体检测PAIg的阳性率(51.1%,48/94)显著高于ANA、ENA抗体阳性率(27.9%,17/61;25.8%,16/62)(P<0.05)。⑥成人组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巨核细胞数减少者(P<0.05)。结论:儿童ITP患者男女比例基本相等,以急性型为主。育龄期女性ITP患病高于同龄男性,以慢性型为主。ITP患者除可能有针对自身血小板的免疫异常或其它有核细胞的免疫异常,需要进一步追踪随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相关,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疗效好。
- 刁翔文刘凌黄明礼梁颖曾莉君冯莹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相关抗体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