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民
- 作品数:17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政治学分析被引量:9
- 2004年
-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切入,认为社区建设的终期目标是不断增强以社区为微观架构的社会自治理能力,减缓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快速变迁产生的巨大震荡,重组市场、政府、社会三者关系,构建“大市场、强政府、有序社会”三方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在此理论背景下,笔者详细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缘起、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了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制度变迁路径、社区变迁模式,并就政府介入策略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 刘为民
- 关键词:政府社会社区建设
- 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政治学分析被引量:15
- 2004年
- 我国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一个回应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政府理念日益更新的全新课题 ,但运动式的建设热潮产生了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在对比国内外社区建设理论的基础上 ,我国转型期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不断增强以社区为微观架构的社会自治理能力 ,减缓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快速变迁产生的巨大震荡 ,重组市场、政府、社会三者关系 ,构建“大市场、强政府、有序社会”三方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新模式。为此 ,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制度变迁应走“强制性→诱致性→自主性”的路径 ,社区模式也将历经“依附型→合作型→自治型”三个递进层次 ,同时 ,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 ,政府要审慎选择介入策略 :在初始制度的创设上给社区自治预留空间 ;逐渐放松对群团组织和“第三部门”的管制 ;积极探索建立人大、政协深入社区的长效机制。
- 刘为民
- 关键词:政府社会社区建设
- “拟科学公式”:林语堂另类幽默
- 2023年
- 1938年夏的某个周末。《纽约时报》一年一度的“全国图书展览会”在纽约隆重开幕。林语堂著《生活的艺术》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持续达52个星期之久,并被先后译成10多种文字全球发行,确立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大师”地位。主持人模样的胖绅士走到前台,大声宣布:“现在开始我们今天举行的‘林语堂大奖赛’!规则要求是:根据他的世界名著《生活的艺术》第一章第二节里的“拟科学公式”,推选出十位当今的世界名人!”
- 刘为民
- 关键词:畅销书排行榜《生活的艺术》世界名著世界名人《纽约时报》
- 试析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权力运行模式
- 2005年
- 刘为民
- 关键词:权力运行群众性理论界
- “赛先生”与五四新文学
- 刘为民
- 关键词:五四新文学
- 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从宏观层面来看 ,以突破性文明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体系 ,注重技术、贸易程序 ,且政权始终处于分散和相互竞争的状态 ,无法形成超强干预 ,追逐利益自然成为制度变迁的基点。与之相应 ,构建有效的激励结构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 ,社会开放度、人口增长、宗教改革、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制度变迁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体系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高度一统 ,权力是文明体系的核心和制度变迁的基点 ,政权理性化程度相应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 ,国家意愿、国家能力、文化惯性与惰性、强有力的外部挑战及生存压力等因素制约着制度变迁的进程。对后一种制度变迁而言 ,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三者间必须合理配置 ,协同演进 ,才能充分实现制度创设的初始目的。
- 刘为民
- 关键词:文明体系非正式规则贸易程序国家意愿协同演进制度创设
- 鲁迅笔下的“人芽”与AI价值观
- 2024年
- 1905年,鲁迅发表文言文科幻译作《造人术》,以短短1400余字雅俗共赏、虚实结合的凝练语言,展现当时生物学领域“人造人”的科技成果及情感世界;尤其是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近现代生物科学创造的“人芽”——这一中国文坛绝无仅有的科技“主人公”。
- 刘为民
- 关键词:虚实结合情感世界文言文雅俗共赏价值观
- 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以突破性文明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体系,注重技术、贸易程序,且政权始终处于分散和相互竞争的状态,无法形成超强干预,追逐利益自然成为制度变迁的基点。与之相应,构建有效的激励结构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社会开放度、人口增长、宗教改革、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制度变迁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高度一统,权力是文明体系的核心和制度变迁的基点,政权理性化程度相应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国家意愿、国家能力、文化惯性与惰性、强有力的外部挑战及生存压力等因素制约着制度变迁的进程。对后一种制度变迁而言,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三者间必须合理配置,协同演进,才能充分实现制度创设的初始目的。
- 刘为民
-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权力运行模式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周期性活动为载体,以吸引个体或组织参与为导向,以构建有序的道德社会、提升社会整体精神文明水平为目的的新政治动员形式。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发展阶段,权力运行的模式大相径庭。在萌发阶段,扶持的权力运行模式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自发创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但这一模式只会产生“零星效应”。在成长阶段,公共权力积极介入创建过程,使第一阶段的创建成果快速扩散,同时形成垄断荣誉资源分配的审批模式,创建陷入“权力悖论”。基于对以上两种权力运行模式的利弊分析,并依循创建规律,在变革阶段,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应转向善治的权力运行模式,实现主体结构从“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合作”、分配导向从“平衡原则→质量优先,兼顾平衡”、执行过程从“动员式→法治式”、沟通方式从“聚联式→回应式”的转型,形成深化创建、政府与社会双赢的格局。
- 刘为民
- 关键词:权力运行
- 转型期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研究-合作主义视角的分析
- 刘为民
- 关键词:合作主义乡村治理非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