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青
- 作品数:14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北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 “道寓于艺”:方以智论天道与实学之关系被引量:3
- 2014年
- 明末清初,方以智通过对先秦儒家典籍中有关道器关系的创造性诠释,提出了"道寓于艺"的全新道器观。"道寓于艺"突出地强调了利民厚生之实学(包括"质测"学)对于"道"的必要性,它突破了宋明理学家视性命为精、形迹为粗的思想倾向。在"道寓于艺"的语境中,各种求利的职业劳动并非无关伦理的纯粹事功,其中蕴涵着求道(仁)的精神信念。此于当前社会的职业伦理建设和中西文化的会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刘元青
- 关键词:方以智实学
- 方以智“以数明理”的思想及文化意义——以“一在二中”为中心
- 2013年
- 方以智以"善巧而理数之"的方法,分别将道体和经验现象(包括"质测"之学)抽象化为绝对的"一"与相对的"二",并藉"一在二中"的体用圆融观,揭示了"即器是道"、"道寓于艺"的道理。他利用"离二则一死"、"合二而一"这种"以数明理"的方式,不仅含蓄地表达了"欲挽虚窃,必重实学"的救世情怀,而且从本体论意义上阐明了实学之于"道"的必要性,从而使近代西方"质测"之学在传统儒学体系内获得了积极性的存在。
- 刘元青
- 关键词:方以智
- 三教归儒——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
- 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他生活在一个“天崩地坼”的大变动时代,人生坎坷,晚年入佛而心系儒学,对儒、佛、道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间”,集大成与三教...
- 刘元青
- 关键词:集大成人性论生死观
- 文献传递
- 方以智易学思想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方以智的博物之学与道德形上学体系,皆托《易》立言。早年,他以"气为真象,事为真数"的象数观,将抽象的象数符号还原为气与人事,并要求以"实证"的方法"核其真",反对将象数神秘化。他并非执着于感性的象数层面,在将"几"的内涵改造成隐晦的、待征乃显的"物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征天地之几"、"因事见理以征几"的易几观,从而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博物之学。中晚年,他将"太极"的内涵引申为心与仁,并藉"太极不杂乎阴阳,不离乎阴阳"的太极观,建构了体用圆融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 刘元青
- 关键词:象数太极
- 方以智的语言哲学思想被引量:5
- 2008年
- 方以智明确地反对将《通雅》视为一般的训诂著作而忽视其中的微言大义,表明他已经很自觉地将训诂工作擢升到作为追求天道的理想方法。他在"欲挽虚窃,必重实学"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欲通古义,先通古音"、"言者,载道之器"、"文章即性道"和"文章薪火"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语言哲学思想。
- 刘元青
- 关键词:方以智训诂语言哲学
- 方以智“三教合一”思想探微——以生死观为例被引量:2
- 2011年
- 纵观方以智的生死观,早年为了抵御异族入侵,他一方面大力倡导"杀身成仁"的儒家民族气节,另一方面又积极吸纳、改造道家的"全生"观,反对以"咫尺之义,灭无訾之躬"的消极作法。及中晚,他将儒家"体用一源"和天台宗"一心三观"综合起来,锻造成独特的"随生死,空生死,而贯生死"的理论体系,体现其"全体滚用"的学术取向。
- 刘元青
- 关键词:方以智生死观
- 方以智心性论思想研究
- 刘元青
- 关键词:天道心性论
- “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被引量:1
- 2008年
- "质测即藏通几"是方以智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质测"之学是对"物类"之性情以及"物则"的考测和认识,它主要解决知识的问题;"通几"之学则主要是解决修身与内圣的问题。"质测"只能以认知之心("独心"或"小心")测出物理、化学之理,并不能测出"于穆不已"之"几",因为动态、超越的寂感之"几"不能用量化的、经验的"质测"方法获得,必须依赖道德本心或"公心"。方以智通过"公心寓于独心"之"寓"完美地解决了"质测即藏通几"之"藏"的理论困境。这种方法与当代新儒家解决内圣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
- 刘元青
- 关键词:方以智公心
- 戴震的“二气”说初探
- 2008年
- 戴震提出的"二气"说(本受之气、所资以养者之气)是他在本体论上超越前贤关于气论的独特创获,此论不仅深化了传统气化流行的宇宙观,而且使其新伦理思想获得了坚实的形上理论的支持。由本体论上"二气"的辩证统一关系到伦理观上理与欲、自然与必然、内与外等完美结合,再到认识论上凸显联结"二气"的"智",体现了戴震哲学思想的严密性和整体美。
- 刘元青
- 颜元论“恶”的来源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颜元在"四存编"之首编《存性编》中,开篇即以"驳气质性恶"为主题,斥责程朱将"恶"归咎于"气质"的观念。他严格区分开"气质"与"习染",气质乃人之"本有",不可能建立任何道德责任;"习染"源于人的自主选择,"人可自力"才是恶的真正根源。不仅如此,颜元还以"非气质无以见性"为义理根据,充分肯定气质之于"作圣"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义中之利,君子所贵"的新义利观。
- 刘元青
- 关键词: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