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9篇血管
  • 6篇血管成像
  • 6篇64层螺旋
  • 6篇64层螺旋C...
  • 5篇影像
  • 5篇64层螺旋C...
  • 5篇成像
  • 4篇动脉
  • 4篇血管造影
  • 4篇造影
  • 4篇支气管
  • 4篇气管
  • 4篇解剖学
  • 4篇CT血管造影
  • 3篇支气管动脉
  • 3篇甲状腺
  • 3篇供血
  • 3篇供血动脉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肺癌

机构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重庆市急救医...

作者

  • 11篇刘历
  • 9篇李琦
  • 9篇吴景全
  • 7篇罗天友
  • 7篇吕发金
  • 6篇欧阳羽
  • 6篇李信友
  • 3篇郭轶
  • 1篇文明
  • 1篇王剑华
  • 1篇李丹
  • 1篇曾勇明

传媒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09
  • 4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因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接受颈部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的100例颈部原始图像,将数据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其反转像(Inverse-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观察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特征。结果100例共显示201支甲状腺上动脉。其腺体支共7种分支类型,左右各一支(L1R1)最多见(37.37%),非腺体支共5种分支类型,3种分支,即喉上动脉、环甲动脉及胸锁乳突肌动脉。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较好地评价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
刘历吴景全郭宏伟罗天友欧阳羽吕发金李琦郭轶
关键词:甲状腺上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解剖学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研究右肋间支气管动脉三维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3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的病例,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右支气管动脉及肋间后动脉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68.9%(91例)右支气管动脉源自肋间后动脉,除1例与左侧第4肋间后动脉共干外,其余90例均与右侧肋间后动脉共干;右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的共干类型有8种,最为常见的是与右侧第3肋间后动脉共干;共干起点多平对T5~T6椎体,除1例起源于主动脉弓外,其余90例均起源于降主动脉右侧壁;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为102.6°;共干起点与支气管动脉起点间距为0.3~4.2cm不等,平均间距为2.3cm;右支气管动脉从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上发出方式多样,与远侧肋间后动脉可呈锐角、直角,甚至钝角,平均夹角为90.7°;所有肋间支气管动脉开口对应于T4~T6椎体范围,且多位于椎体正前方,向两侧均不超过肋骨小头,其开口与肋骨小头平均间距为4.1cm。结论:右肋间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评价。
李琦吴景全罗天友黄兴涛李信友刘历
关键词:CT血管造影解剖学
椎管内异位支气管囊肿一例被引量:3
2008年
李琦吴景全黄兴涛吕发金刘历李丹
关键词:异位支气管囊肿四肢肌力跟腱反射大脑半球正中神经
基于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和MRI特征对浆液性卵巢癌不理想肿瘤细胞减灭及肿瘤增殖状态的预测研究
刘历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112例中,BA清晰显示280支,其中右侧158支,左侧122支;BA的分支类型共9种,较为常见的是左右各1支(41.07%,46/112)、右2支左1支(24.11%,27/112)两种类型;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52.53%,83/158)和降主动脉(38.61%,61/15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88.52%,108/122),异位起源的BA共20支(7.14%),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BA共干(24.29%,68/280)。源自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侧壁和前壁最多,源自降主动脉的左BA和共干均以前壁最多。BA开口主要平对T5~T6水平,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降主动脉段BA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右侧为98.70°,左侧为105.12°。BA沿左右主支气管走行方式多样,右BA源自右肋间后动脉者,大多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45/83,54.22%)或同时行经右主支气管的后壁及下壁(25/83,30.12%);右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越过气管隆突下方沿右主支气管下壁走行(48/61,78.69%);左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51/108,47.22%)或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的多个壁(36/108,33.33%)。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有效评价BA的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BA栓塞治疗咯血、BA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李琦吴景全罗天友黄兴涛李信友王剑华刘历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学
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CT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价值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研究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3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3例(其中明确病理学证实37例,临床综合诊断6例)及正常对照20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结果43例原发性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BA供血,其中8例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所有供血BA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单支供血型22例(51.2%),8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不同程度扩张迂曲,14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及分支均扩张迂曲,走向或走行至病灶内;多支供血型13例(30.2%),表现为2支或多支BA供血病灶,相互交通吻合形成血管网;多种动脉供血型8例(18.6%),表现为BA和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结论原发性肺癌以BA供血为主,可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64层螺旋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
李琦吴景全罗天友吕发金欧阳羽李信友黄兴涛刘历
关键词:肺癌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甲状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甲状腺供血动脉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 方法:收集103例在本院行颈部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患者的颈部原始图像,将数据在...
刘历
关键词:甲状腺癌甲状腺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学诊断
文献传递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ASO)诊断中的技术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临床疑有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将数据在AW4.1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其反转像(Inverse-MIP)、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dvanced vessel analysis,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9例的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正常4例,5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呈节段性或跳跃性,闭塞动脉周围较多代偿侧支血管。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的血管形态及管壁的钙化斑块,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价、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
刘历吴景全李信友欧阳羽吕发金文明李琦
关键词:血管成像动脉硬化性闭塞症64层螺旋CT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甲状腺癌供血动脉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研究甲状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101例(正常组65例,甲癌组36例)符合本研究并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病例的颈部原始图像,将数据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dvanced vessel analyze,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综合分析甲状腺癌供血动脉特征。结果甲状腺癌组36例肿瘤均由甲状腺动脉(共76支腺体支或非腺体支)供血,所有供血动脉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将供血动脉来源统计为3型:仅甲状腺上动脉供血型18例(50%);仅甲状腺下动脉供血型6例(16.67%);甲状腺上下动脉均供血型12例(33.33%)。结论甲状腺癌均由甲状腺动脉供血,64层螺旋CTA能较好评价其三维影像特征。
刘历吴景全罗天友欧阳羽吕发金曾勇明李琦郭轶
关键词:甲状腺癌甲状腺动脉CT血管成像
肺部慢性炎症与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CTA表现的影像比较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肺部慢性炎症与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表现差异及其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81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支气管动脉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38例,慢性炎症(含支气管扩张)21例,肺癌合并支气管扩张2例及正常对照20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 IP)对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三维重组,测量支气管动脉内径并计算肺癌组与慢性炎症组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率,比较3组支气管动脉内径及肺癌组与慢性炎症组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率有无差异(2例肺癌合并支气管扩张者不纳入统计)。结果肺癌组38例中,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1.87 mm,18.42%(7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慢性炎症组21例中,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2.54 mm,47.62%(10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正常对照组20例中,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1.49 mm,3组支气管动脉内径、肺癌组与慢性炎症组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与慢性炎症时支气管动脉均有扩张,慢性炎症时支气管动脉扩张较原发性肺癌更为明显,更能刺激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两者供血动脉的CTA表现在相关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李琦吴景全罗天友吕发金欧阳羽黄兴涛李信友刘历
关键词:肺癌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