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
- 作品数:49 被引量:219H指数:11
-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35例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35例腰椎椎管狭窄患者行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术中透视次数为(4.7±1.1)次,手术时间平均为(127.0±11.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6.4±7.1)mL。术后1周和3个月随访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2例为手术伤口不愈合,予拆线清理部分表皮组织后,重新缝合并外用康合素促进表皮生长,均愈合。术后未出现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硬膜血肿和硬膜囊撕裂。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术后3个月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4.4%(33/35)。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在透视次数及术后短期症状缓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具有视野清楚、手术切口小、减压彻底、保护腰椎软组织、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但其远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张良志刘洪刘洪王和鸣王和鸣王和鸣修忠标
-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脊柱微创
- 小'T'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 目的:探讨小"T"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5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针刀+手法组(A组)和针刀组(B组)各75例.A组用小"T"针刀松解...
- 修忠标刘洪
- 关键词:针刀松解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
- 基于NLRP3/Caspase-1通路探讨针刀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观察针刀对膝骨关节炎(KOA)兔软骨NLRP3/Caspase-1通路的调控作用及软骨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选用24只新西兰兔雄兔,年龄均为6个月.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每组各8只.造模方法采用改良Videman法进行固定,造模时间为6周,空白组不予固定.针刀组选取经筋病灶点行针刀松解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空白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行同样抓捕行为.采用HE染色观察软骨形态学改变;并检测软骨Caspase-1、NLRP3、ASC、IL-1β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空白组软骨细胞均匀地分布在软骨基质中,表面相对光滑,层次结构较为清晰,潮线清晰完整.模型组软骨细胞数量较少,且分布状态较不均匀,表层出现缺损,潮线紊乱.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软骨表面较光滑,且软骨细胞分布较均匀,排列较规整,潮线较完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软骨组织Caspase-1、NLRP3、IL-1β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软骨组织Caspase-1、NLRP3、IL-1β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兔软骨组织Caspase-1、NLRP3、IL-1βmRNA和Caspase-1、NLRP3、IL-1β、AS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针刀干预后兔软骨细胞排列较模型组改善,软骨细胞数量增多,Caspase-1、NLRP3、IL-1βmRNA和Caspase-1、NLRP3、IL-1β、AS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基于经筋理论运用针刀治疗KOA,延缓软骨病变,从而改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软骨细胞焦亡,从而降低关节内炎症介质来实现的.
- 张良志刘洪谢梓毅李阳阳余文英刘晶修忠标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针刀
-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与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DLSS的Meta分析
- 2022年
- 过Meta分析评价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收集国内外各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中有关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DLSS的临床研究,然后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并提取相关指标数据;最后使用Revman5.4.1软件得出Meta分析结果。结果 共纳入8篇回顾性队列研究试验;Meta分析结果表明 MIS-TLIF组在术中出血量(MD-185.13,95%CI[-232.80,-137.46],P<0.00001)、术后引流量(MD-186.07,95%CI[-307.31,-64.84],P0.00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34,95%CI[0.12,0.97],P0.04)等方面均优于PLIF组;术后中长期内(6-12个月)的ODI指数(MD-1.80,95%CI[-2.47,-1.12],P<0.00001)等方面MIS-TLIF组均低于PLIF组;对于手术时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当前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单节段DLSS上,相比PLIF术式, MIS-TLIF术式不仅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而且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短期内两种术式疗效一致,而从长远来看,MIS-TLIF术式优于PLIF术式。
- 江文俊刘洪张良志王和鸣修忠标
- 关键词:单节段META分析
- 超声定位下罗哌卡因不同注药方法对单次等比重腰麻在老年单髋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L2~3穿刺成功后应用1%罗哌卡因2.0 ml不同注药法进行单次等比重腰麻在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拟施单次等比重腰麻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分次组和单次组各30例,均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体位下进行操作。超声定位L2~3为穿刺间隙、正中入路经皮两次内穿刺成功51例,其中分次组26例,单次组25例,以脑脊液从腰穿针流出确定穿刺成功。分次组采用1%罗哌卡因2.0 ml与脑脊液分次稀释分次注药法,单次组采用传统的1%罗哌卡因2.0 ml与脑脊液2.0 ml单次稀释单次注药法。对比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平面、平面固定时间、术者肌松满意率、手术时间和恢复室停留时间,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术中出血量、尿量、晶体量、胶体量、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量和血管活性药使用率,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神经相关症状、头痛、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结果分次组感觉起效时间更迅速、T5~8平面发生率更高、平面固定时间更迟,而术者肌松满意度更高、手术时间更短、恢复室停留时间更长(P<0.01)。分次组在麻醉后10 min、术后1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显著低于单次组(P<0.05);分次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尿量更多、晶体量更多、胶体量更少(P<0.01)。结论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穿刺前先超声定位,在同一穿刺间隙L2~3应用相同剂量罗哌卡因与脑脊液、分次稀释分次注药方法的单次等比重腰麻,可明显提高麻醉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出血量更少,循环稳定,具有一定优势。
- 林华阳饶福东张枫林洁林友国修忠标刘洪张良志刘锦坤杨婷婷屈云宵黄淋方寒冰孙鹤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阻滞关节成形术
- 基于CiteSpace的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知识图谱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有关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近20年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有关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应用Excel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初步统计,应用CiteSpace对文献中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结果相关研究发文量大体呈增长趋势;图谱共81所机构被纳入,其中8所机构发文量>5篇;图谱中共322名作者被纳入,有40名作者发文量≥5篇;图谱183个关键词被纳入,其中有22个关键词在该领域研究发文量≥10篇,12个关键词出现突现,突现时间最近的是“经筋理论、肌骨超声”,持续时间分别为2014—2019年与2016—2019年。结论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研究分为基础期、发展期、繁荣期3个阶段,热点趋向肌骨超声、经筋理论相关内容,但也存在跨机构、跨团队合作交流较少,缺乏创新性等问题。
- 张良志张任攀刘洪张泽升季子谦刘晶修忠标
-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针刀CITESPACE
- 肌骨超声对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老年人行单次高位腰麻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评价应用肌骨超声经椎间隙平面旁正中横向纵向扫描辅助定位穿刺引导技术对改良针内针穿刺法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行L_(2-3)间隙单次微创等比重高位腰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9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L_(2-3)间隙单次微创等比重腰麻的7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超声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6例(观察组2例和对照组4例)转为L_(2-3)间隙退出研究。观察组采用肌骨超声定位引导单次微创等比重腰麻,对照组采用体表手法触诊定位法,均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体位下进行操作。比较2组穿刺情况,如穿刺失败、穿刺时间、穿刺次数以及脑脊液流出、脑脊液抽出、脑脊液注药后流出和脑脊液注药后抽出例数,观察2组并发症(异感、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脑脊液流出、注药后脑脊液流出的概率明显增加,脑脊液回抽、脑脊液注药后回抽的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穿刺异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结论: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肌骨超声辅助定位引导下L_(2-3)间隙单次微创等比重腰麻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与体表标志触诊定位法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 林华阳饶福东林洁张枫林友国修忠标刘洪张良志刘锦坤杨婷婷屈云宵黄淋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阻滞老年人
- 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阐明其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手术体位进行穿刺。6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经超声定位棘突间隙后,行正中入路的单次蛛网膜下腔穿刺,以穿刺针见脑脊液流出或抽出判定为穿刺成功。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针内针技术(破皮后16 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的针内针技术(20 G注射针直接破皮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观察2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率、麻醉起效时间、满足所需麻醉平面率、麻醉平面固定时间、术者对肌松满意度、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麻醉操作即刻不良反应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穿刺成功。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和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高(P<0.01),穿刺时间短(P<0.01),患者满意率高(P<0.01),麻醉起效时间缩短(P<0.01),麻醉平面固定时间延迟(P<0.01),术者对肌松满意率高(P<0.01),麻醉10 min和术后10 min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升高(P<0.05)。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麻醉穿刺操作过程即刻不良反应和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穿刺前先超声定位,采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行非可视条件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
- 官永银林华阳饶福东林洁修忠标刘洪张良志杨婷婷屈云宵方寒冰孙鹤
- 关键词:脊椎麻醉超声检查全髋关节
- 《膝骨关节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 2024年
- 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继发性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滑膜炎症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针刀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松解刺激,解除应力集中点,恢复膝部力学平衡,改善KOA患者功能,是临床治疗KOA的有效方式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提出的《膝骨关节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简称《指南》)首次较为完整地对针刀临床诊疗方案进行规范梳理,更好地为KOA临床决策与实践提供可靠的证据参考。为进一步推广与应用该《指南》,本研究从《指南》制定目的和意义、临床安全性、临床适用范围、推荐诊疗方案、不良反应标准化处理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提高针刀在KOA诊疗中的应用水平。重点解读了针刀在KOA诊疗中的适用范围与禁忌证、针刀治疗KOA操作规范化要求、KOA分期针刀诊疗方案、针刀诊疗方案和规范治疗点选择、针刀治疗KOA注意事项、《指南》的临床适用性及有效性、存在的不足及发展建议等内容,促进《指南》在KOA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 张良志修忠标林泽豪刘洪余文英刘晶刘芳刘文辉欧林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
- 针刀“解结法”对膝骨关节炎兔股骨髁软骨组织PI3K/AKT/mTOR相关因子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通过针刀“解结法”治疗兔膝骨关节炎,探讨其对股骨髁软骨组织PI3K/AKT/mTOR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刀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针刀组采用Videman改良法制备KOA兔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刀组采用针刀“解结法”松解治疗患侧膝周结筋病灶点,空白组和模型组同等抓取并固定5 min,未行任何干预,每周1次,连续4次。末次干预1周后,采用HE染色及Mankin's评分观察三组患侧膝关节股骨髁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变化,qPCR检测三组患侧膝关节股骨髁软骨组织PI3K、AKT、mTOR mRNA转录水平,Western-blot检测三组患侧膝关节股骨髁软骨组织PI3K、AKT、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患侧膝关节股骨髁软骨组织表层缺失且不平整、移行细胞簇集、排列欠规整,Mankin's评分升高(P<0.05),PI3K、AKT 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而mTOR转录水平下调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患侧膝关节股骨髁软骨组织细胞形态和排列完整性趋于空白组、偶见软骨细胞簇集、潮线较模型组完整,Mankin's评分显著降低(P<0.05),PI3K、AKT 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mTOR 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结论:针刀“解结法”能改善膝骨关节炎兔患侧膝关节股骨髁软骨退变,有效保护患膝关节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通路相关因子转录水平相关。
- 林华阳修忠标修忠标张良志刘洪孙鹤龚晓丽陈佳怡林佳煊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针刀解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