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浩

作品数:766 被引量:1,731H指数:20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93篇会议论文
  • 328篇期刊文章
  • 24篇专利
  • 11篇学位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3篇医药卫生
  • 5篇农业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97篇颈椎
  • 192篇脊柱
  • 180篇腰椎
  • 171篇椎间盘
  • 168篇手术
  • 148篇骨折
  • 131篇前路
  • 102篇胸腰椎
  • 93篇颈椎间盘
  • 87篇节段
  • 82篇后路
  • 79篇椎间盘置换
  • 75篇术后
  • 68篇疗效
  • 68篇颈椎间盘置换
  • 65篇内固定
  • 64篇人工颈椎间盘
  • 61篇融合术
  • 58篇人工颈椎间盘...
  • 54篇脱位

机构

  • 709篇四川大学华西...
  • 70篇四川大学
  • 1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0篇北京大学第三...
  • 10篇苏州大学
  • 8篇北京大学第一...
  • 8篇江苏省人民医...
  • 8篇西安交通大学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西南医科大学...
  • 5篇川北医学院
  • 4篇华西医科大学
  • 4篇绵阳市中心医...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积水潭医...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成都市第一人...
  • 3篇四川省医学科...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762篇刘浩
  • 418篇宋跃明
  • 404篇龚全
  • 339篇刘立岷
  • 331篇曾建成
  • 295篇李涛
  • 214篇孔清泉
  • 137篇裴福兴
  • 118篇李涛
  • 100篇马立泰
  • 92篇丁琛
  • 91篇王贝宇
  • 80篇洪瑛
  • 67篇屠重棋
  • 57篇孟阳
  • 56篇赵小丹
  • 55篇戎鑫
  • 54篇石锐
  • 51篇陈华
  • 47篇胡云洲

传媒

  • 56篇中国修复重建...
  • 37篇第七届西部骨...
  • 28篇第二届海峡两...
  • 25篇中国脊柱脊髓...
  • 24篇华西医学
  • 23篇四川省医学会...
  • 19篇生物骨科材料...
  • 17篇第八届全国创...
  • 15篇脊柱外科杂志
  • 14篇中华骨与关节...
  • 13篇实用骨科杂志
  • 13篇第九届西部骨...
  • 1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0篇中国骨与关节...
  • 9篇第20届中国...
  • 8篇颈腰痛杂志
  • 7篇中华骨科杂志
  • 7篇中国骨伤
  • 7篇西部医学
  • 7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4
  • 13篇2023
  • 10篇2022
  • 19篇2021
  • 23篇2020
  • 23篇2019
  • 19篇2018
  • 21篇2017
  • 24篇2016
  • 53篇2015
  • 42篇2014
  • 59篇2013
  • 100篇2012
  • 157篇2011
  • 57篇2010
  • 45篇2009
  • 16篇2008
  • 30篇2007
  • 27篇2006
  • 8篇2005
7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界面载荷对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影响的研究现状
2018年
内植物植入骨组织后界面良好的骨整合是内植物获得长期稳定的基础,也是内植物手术成败的关键。研究发现[1-2]适当载荷的应力刺激可促进内植物-骨界面的骨整合,即界面载荷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界面骨整合,而低于或高于该范围均可导致骨质的吸收,阻碍内植物-骨界面的骨整合[3-4]。但界面载荷对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的影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临床。为增强医者就界面载荷对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作用机制的认识,为其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就界面载荷对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娄纪刚刘浩
关键词:内植物骨界面载荷应力刺激骨组织
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
马立泰刘浩龚全李涛王贝宇周忠杰薛镜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前纵韧带巨大骨化1例
[目的]总结国内首例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前纵韧带巨大骨化的近期临床效果,并回顾颈椎前纵韧带骨化的文献报道.[方法]我科于2013年12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前纵韧带巨大骨化患者1...
丁琛龚全李涛马立泰王贝宇邓宇骁陈华刘浩
hBMSCs诱导分化类髓核细胞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人椎间盘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的分子表型差异,分析hBMSCs经TGF-β3和BMP-7联合诱导后能否分化为软骨细胞和髓核细胞。方法取9例自愿捐赠者髂嵴骨髓20~40mL分离培养hBMSCs。取第4代hBMSCs行三维微球培养。根据基础培养基中加入的生长因子不同,实验分成4组,分别为加入10ng/mLTGF-β3组(A组)、200ng/mLBMP-7组(B组)、同时加入两种生长因子组(C组)以及空白对照组(D组)。于培养后21d,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于培养后4、21d进行PCR检测Ⅰ、Ⅱ、Ⅹ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表达。结果培养后21d,HE染色示A组和C组细胞呈软骨细胞样形态特征,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Ⅱ型胶原表达呈阳性。B组和D组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PCR检测示培养后21d,A、C组SOX9、蛋白多糖、Ⅰ型胶原及Ⅱ型胶原表达较4d时明显增加(P<0.05)。B、D组Ⅰ型胶原表达较4d时明显增加(P<0.05),SOX9、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较4d时无明显变化(P>0.05)。其中仅A组Ⅹ型胶原表达呈阳性。结论TGF-β3和BMP-7联合应用能促进hBMSCs分化更接近于椎间盘细胞,可能为椎间盘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
丰干钧刘浩陈晓禾李秀群赵献峰梁涛
关键词:诱导分化BMP-7TGF-Β3软骨形成
寰枢椎后路悬臂樑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目前治疗齿状突骨折致寰枢椎脱位的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但均强调固定前复位,尚无一种既有满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又有较好的术中复位能力的内固定方式。目的:分析后路悬臂樑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技术这一新的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寰枢椎骨韧带标本,制成齿状突Anderson2型骨折试验模型,对每一标本先后行Brooks钛缆固定、Magerl螺钉固定、双侧寰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悬臂樑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在1.5Nm载荷下模拟人体的寰枢椎三维运动,并用三维扫描仪对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在1.5Nm载荷作用下,经后路悬臂樑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内固定的寰枢椎前屈、左右侧弯范围均小于其他各组(P<0.05);后伸范围大于Magerl螺钉固定组(P<0.05),小于Brooks钢丝固定和钉棒固定组(P<0.05);左右旋转范围与Magerl螺钉固定组无差异(P>0.05),但小于Brooks钢丝固定组和钉棒固定组(P<0.05)。结果可见后路悬臂樑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优于双侧寰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Brooks钛缆固定;仅在后伸方面稳定性不及Magerl螺钉。
黄海锋刘浩李涛龚全罗玉坤王贝宇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复位生物力学
颈椎关节突绞锁合并椎间盘破裂的手术策略
本文对下颈椎关节突绞锁合并椎间盘破裂的外科治疗策略进行了研究,并评价了其手术效果和手术安全性。研究表明,局麻下后路撬拨复位固定后全麻下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合并椎间盘破裂的颈椎小关节脱位有可靠的手术安全性,减压...
宋跃明胡隽宇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
关键词:颈椎脱位椎间盘破裂手术疗法
文献传递
“5.12”汶川大地震中合并有多发伤的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目的]总结汶川大地震期间合并有多发伤的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汶川大地震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81例脊柱骨折,其中223例合并有多发伤,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结果]223例合并多发伤的...
马立泰刘浩刘进罗裕坤程相俊黄海峰
关键词:地震脊柱骨折多发伤
文献传递
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后路固定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在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3月,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51例(导航组),与同期传统X线机监视下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该类患者41例(传统组)进行比较。术前经双能骨密度测量两组均合并骨质疏松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测定值、病程、累及节段、术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螺钉重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通过CT采用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通过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导航组植入螺钉250枚,其中初植成功239枚,螺钉重植11枚(4.4%);传统组植入螺钉213枚,其中初植成功190枚,螺钉重植23枚(10.8%):两组螺钉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19,P=-0.009)。导航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导航组优240枚、良10枚,传统组优191枚、良21枚、差1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66,P=-0.023)。导航组和传统组随访时间分别为(7.8±1.5)个月和(8.7±1.5)个月。导航组术后6个月三维CT显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等情况。传统组1例术后6个月植骨部分吸收,给予支具制动限制活动,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措施,术后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余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能够很大程度避免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差、反复拔出重植等情况,实现每枚椎弓根螺钉最大稳定性,减少手术暴露时间及出血量,为合并有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脊柱后路固定手术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手�
杨曦孔清泉宋跃明刘浩曾建成刘立岷
关键词:计算机导航椎弓根螺钉后路
管道辅助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S-TLIF)治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管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10月至20011年2月,采用Quandrant或Pipeline管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
曾建成孔清泉宋跃明刘浩龚全李涛刘立岷裴福兴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疗效评价
脊柱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脊柱骨巨细胞瘤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行为与解剖结构,术后复发率远高于肢体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脊柱骨巨细胞瘤病例,探论其术后复发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脊柱骨巨细胞瘤术后...
曾建成裴福兴宋跃明刘浩龚全李涛刘立岷孔清泉屠重棋胡云洲
共7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