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马尾松和苦槠林根际土壤和根系CO2释放格局及其温度敏感性
- 陈伏生刘煜胡小飞杨森秦金麟
- 关键词:根际效应森林演替
- 施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和植物氮磷养分动态的影响
- 土壤养分供应和植物氮磷含量的关联性研究有助于理解树木对养分限制性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本研究以江西丘陵红壤区12年二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控制试验法,开展+N1(5...
- 刘煜胡小飞陈伏生王方超丁彰琦
- 关键词:植物养分土壤有效性施肥杉木人工林化学计量比
- 亚热带次生混交林中不同类群植物叶片可提取态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格局被引量:1
- 2015年
- 可提取态碳水化合物(EC)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能较好地反映植物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目前对不同类群植物间的异同及其在适应与竞争机制方面的解释尚不明确。研究在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演替至常绿阔叶林中间阶段的次生混交林中选取17种常绿植物和13种落叶植物,于生长旺季和叶凋落期分别收集鲜叶和凋落叶,采用连续浸提7步分级法测定7类EC的含量,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植物叶片E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植物鲜叶游离态糖类的含量及百分比分别为52 mg/g和54%,均高于落叶植物的48.11 mg/g和49%,而水溶性半纤维素类相反(P<0.05);其它几种EC差异均不显著。(2)常绿植物凋落叶的游离态糖类、弱结合态糖类、强结合态糖类和水溶性半纤维素类占有机碳比例分别为10.82%、2.87%、2.70%和3.44%,均低于落叶植物的13.14%、3.95%、3.81%和4.51%;乔木凋落叶游离态糖类和弱结合态糖类占有机碳比例则为10.73%和2.78%,低于灌木的11.90%和3.40%及草藤本的11.98%和3.40%。(3)常绿植物鲜叶的游离态糖类和弱结合态糖类含量显著高于其凋落叶;而落叶植物鲜叶的游离态糖类和总EC含量则明显低于其凋落叶。推断与落叶植物竞争时,常绿植物可能通过提高鲜叶的游离态糖类含量,增强叶片碳源利用取得优势。
- 丁彰琦欧阳明胡小飞刘煜陈伏生
- 关键词:植物功能群碳水化合物鲜叶凋落叶
- 马尾松和苦槠林根际土壤矿化和根系分解CO_2释放的温度敏感性被引量:12
- 2013年
- 以中亚热带马尾松林和苦槠林为对象,原位收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树木不同生态功能的根系,开展15℃、25℃、35℃和45℃恒温培养模拟试验,采用密闭气室碱液吸收法测定53d内CO2释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类型不同温度下土壤矿化CO2释放速率的根际效应介于1.12~3.09,且培养前期高于培养后期;15℃下马尾松林和苦槠林差异不显著,25℃和35℃下前者低于后者,45℃下则相反.不同培养温度下两树种吸收根分解的CO2释放速率均高于过渡根和贮存根,且马尾松均低于苦槠.两种森林类型CO2释放的Q10值均为土壤(1.21~1.83)显著高于根系(0.96~1.36).两种森林类型土壤矿化CO2释放的Q10值差异不显著,而马尾松根系分解CO2释放的Q10值高于苦槠.推断全球变暖导致的土壤矿化CO2释放的增量将远远高于根系分解,且马尾松林高于苦槠林;地带性顶极群落应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强于先锋树种群落.
- 刘煜胡小飞陈伏生袁平成
- 关键词:根际效应
- 施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和植物氮磷养分动态的影响
- 土壤养分供应和植物氮磷含量的关联性研究有助于理解树木对养分限制性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本研究以江西丘陵红壤区12年二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控制试验法,开展+N1(5...
- 刘煜胡小飞陈伏生王方超丁彰琦
- 关键词:植物养分土壤有效性施肥杉木人工林化学计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