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碧云

作品数:89 被引量:35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9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0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沉水
  • 16篇沉水植物
  • 11篇蓝藻
  • 11篇湖泊
  • 10篇植物
  • 10篇苦草
  • 9篇细胞
  • 9篇化感
  • 8篇营养化
  • 8篇藻类
  • 8篇水华
  • 8篇水生
  • 8篇水体
  • 8篇富营养化
  • 8篇沉积物
  • 7篇抑藻
  • 7篇水生植物
  • 7篇铜绿微囊藻
  • 7篇微囊藻
  • 7篇

机构

  • 88篇中国科学院
  • 25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武汉理工大学
  • 7篇河南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武汉大学
  • 3篇云南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城建学院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宇星科技发展...
  • 1篇中国市政工程...

作者

  • 89篇刘碧云
  • 87篇吴振斌
  • 56篇贺锋
  • 44篇周巧红
  • 37篇徐栋
  • 29篇张义
  • 17篇葛芳杰
  • 15篇张甬元
  • 15篇张璐
  • 14篇曾磊
  • 14篇武俊梅
  • 13篇代志刚
  • 13篇蔺庆伟
  • 12篇高云霓
  • 11篇鲁志营
  • 9篇张丽萍
  • 9篇刘子森
  • 9篇田云
  • 8篇陈芝兰
  • 7篇何燕

传媒

  • 8篇水生生物学报
  • 6篇环境科学与技...
  • 5篇湖泊科学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2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博士后生...

年份

  • 5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11篇2019
  • 6篇2018
  • 12篇2017
  • 18篇2016
  • 1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1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氮、磷浓度对穗花狐尾藻生长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为揭示解营养物质对穗花狐尾藻生长及其体内酚类物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氮、磷浓度下穗花狐尾藻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的变化及与酚类代谢相关酶——苯丙氨酸裂解酶(Pheny 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氮、磷条件下,穗花狐尾藻顶端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低氮、低磷水平下顶端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50.91、38.25mg.g-1(以干重计),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穗花狐尾藻体内可溶性糖对氮、磷胁迫的响应较可溶性蛋白敏感.不同氮浓度(0.875、7.0、56.0mg.L-1)和磷浓度(0.194、1.55、12.4mg.L-1)下,穗花狐尾藻顶端组织中总酚含量分别为44.74、24.42、29.73mg.g-1和37.77、30.60、36.05mg.g-1(以干重计),对应PAL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酚类物质变化趋势一致,而生物量增长率与酚类物质变化趋势相反,即过高和过低的氮、磷胁迫均会导致穗花狐尾藻生物量增长率的降低及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的升高.
葛芳杰刘碧云鲁志营高云霓吴振斌
关键词:穗花狐尾藻总酚
一种空间可调式的水生植物共培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间可调式的水生植物共培养装置,包括第一不锈钢格网、第二不锈钢格网、第三不锈钢格网、共培养玻璃缸和玻璃条,其特征在于:玻璃条用玻璃胶固定在矩形共培养玻璃缸的第一长侧面、第二长侧面上,第一不锈钢格网、第...
吴振斌张璐刘碧云周巧红徐栋武俊梅贺锋
文献传递
环境中铝来源、铝毒机制及影响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9年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随着铝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生产和使用,包括铝盐絮凝剂在水处理/湖泊治理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环境酸化,越来越多的铝进入生态系统,给许多生物带来毒害效应。文章综述了生态系统中铝的来源,铝毒对藻类、鱼类、植物和人体的毒害机制及影响铝盐迁移转化和毒性的主要因子,并提出建议和展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铝主要以金属铝、氧化铝、铝盐化合物、含铝矿石等形态存在;水生生态系统中,铝主要以无机单体铝、无定型絮状物Al(OH)3和聚合铝等形态存在。铝抑制酸性磷酸酶活性或影响营养的利用对藻类群落结构组成和藻细胞产生影响。通过引起离子调节和呼吸紊乱,铝对鱼类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具有剂量毒性作用。铝在人体蓄积后,对神经、骨骼、肝脏、免疫系统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植物铝毒机制主要包括:(1)对根系细胞分裂及伸长的抑制;(2)对植物营养物质吸收的抑制;(3)对植物体内关键酶代谢的抑制;(4)对遗传物质及细胞结构的损伤等。影响铝毒的因子主要包括pH、Al^3+形态及浓度、环境温度、水体硬度、溶解性有机物种类及含量、结合配体浓度等。因此,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科学使用铝制品,严格把控饮用水及食品中铝浓度标准。工业水处理中应加快研发应用高效环保的大分子聚合/微生物絮凝剂,控制水处理厂出水残余铝浓度。由于铝是两性元素,且水环境中铝越来越多,建议进一步研究铝盐在碱性环境中的毒性作用以及铝盐对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的毒性作用。
蔺庆伟马剑敏彭雪孙健刘碧云吴振斌
关键词:铝毒藻类植物根系PH
一种原位无损伤测定沉水植物生物量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无损伤测定沉水植物生物量的方法,步骤是:(1)围栏水域并设置断面;(2)沉水植物特征参数测定:利用固定在行船上的回声探测仪沿断面走航测定样方水域断面内的沉水植物高度;(3)计算SPVI:导出回声探测仪...
刘碧云彭雪吴振斌蔺庆伟张义黄素珍张璐鄢文皓
文献传递
武汉市3种类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特点及关键影响因子
2023年
为揭示不同类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特点及关键影响因子,于2018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对武汉市城市(UL)、郊野型(CL)和生态保育区(EL)这3种类型共24个湖泊174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和水质参数采样调查.结果表明,3种类型湖泊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门159属365种,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最多,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5.34%、 15.89%和15.07%.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3.60×10^(6)~421.99×10^(6)cell·L^(-1),叶绿素a (Chla)变化范围为15.60~240.50μg·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7.71~379.79 mg·L^(-1),香浓-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9~2.86.在3种类型湖泊中,EL和UL的细胞密度、 Chla和生物量均低于CL,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相反.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表明,3种类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Stress=0.13,R=0.048,P=0.229 8),并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夏季Chla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冬季(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UL和CL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水体N∶P的升高而降低,而EL则相反;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水温(WT)、 pH、硝态氮(NO_(3)^(-))、电导率(EC)和氮磷比(N∶P)是显著影响武汉市3种类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性的关键因子(P<0.05).
张浩坤闵奋力崔慧荣彭雪张心怡张淑娴李竹栖葛芳杰张璐吴振斌刘碧云
关键词:水质参数生境异质性
沉水植物恢复对湖泊沉积物产甲烷菌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为探明沉水植物恢复对湖泊沉积物中产甲烷菌的影响,本文选用杭州西湖沉水植物恢复区域进行研究,同时对比分析未进行沉水植物恢复区域。产甲烷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及分子克隆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恢复区产甲烷菌OTU类型均数为13种,高于沉水植物匮乏区域的9种;并且沉水植物恢复区的Shannon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较对照区分别高21.7%和9.5%,表明沉水植物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沉积物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就产甲烷菌种类而言,沉水植物的恢复对甲烷微菌纲Methanomicrobia等影响不显著,恢复区和匮乏区分别占43.6%—67.4%、41.5%—58.1%。甲烷球菌纲Methanococci在沉水植物恢复区和匮乏区的存在量较少,分别占1.7%和4.1%。而沉水植物的恢复一定程度上提高甲烷杆菌纲Methanobacteria的比例,较匮乏区高14.6%,且仅在恢复区检测到甲烷杆状热菌科Methanothermaceae和甲烷八叠球菌科Methanosarcinaceae。
徐思张丹王艳云周巧红王亚芬刘碧云贺锋吴振斌
关键词:沉积物产甲烷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克隆
一种缓释型杀藻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释型杀藻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步骤是:A、取海藻酸钠粉末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海藻酸钠胶状溶液,并调节其pH;B、配置一定浓度的酚酸类化感物质的溶液作为核心物质;C、配制含氯化钙粉末的壳聚糖稀醋酸的混合溶...
吴振斌郑东凤刘碧云徐栋贺锋周巧红程龙张璐
文献传递
伊乐藻中有机酸的GC-MS分析及其抑藻作用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是当代资源、环境、生态领域重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与热点之一。利用水生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抑藻技术在近年来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伊乐藻超纯水浸提液的乙酸乙酯萃取浸膏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20种有机酸,还研究了其乙酸乙酯萃取浸膏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该总有机酸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该结论为通过沉水植物恢复富营养化水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红强朱慧杰张丽萍张胜花刘碧云胡陈艳葛芳杰吴振斌
关键词:化感作用伊乐藻有机酸铜绿微囊藻
空间层次及人工基质对着生藻类建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为全面了解着生藻类在建群中群落变化的生态学特性,揭示着生藻类的建群规律,在以丝状藻类为优势藻的生态塘中,采用花岗岩和瓷砖为附着材料,设置水体底部和中部为附着位点,进行频次为10d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塘中共检出8门73属117种着生藻类,其中以硅藻、蓝藻、绿藻为优势类群。同时不同人工基质和不同空间层次条件下着生藻类的建群特征较一致,早期以单细胞硅藻如舟形藻(Navicu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等为优势,后期以丝状藻类如鞘丝藻(Lyngby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等为优势;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人工基质(花岗岩和瓷砖)对着生藻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生物量和藻类多样性无显著影响,花岗岩和瓷砖上附着的着生藻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不同的空间层次对着生藻类建群特征影响明显,水体底部具有更多的硅藻种类数,中部具有更多的绿藻,随着建群时间的发展,蓝藻比例不断增加;就生物量而言,底部的着生藻类叶绿素a显著高于水体中部,但两者的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建群过程的发展,水体底部的着生藻类生物量达峰值所需的时间比中部更长。通过相关性分析,生态塘中着生藻类的生长主要受总磷的影响。
易科浪代志刚刘碧云蔺庆伟曾磊徐栋贺锋吴振斌
关键词:着生藻类人工基质
信号分子介导藻类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0年
藻类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在物质转换和能量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作为一种细胞自我调控的死亡模式,受到多种信号分子的控制。研究发现藻类细胞在遭受环境胁迫的情况下,在形态和生理上均表现出类PCD的特征,同时伴随着活性氧/一氧化氮/钙离子(ROS/NO/Ca^2+)水平的变化。研究认为, ROS/NO/Ca^2+作为信号分子介导藻细胞内的caspase-like酶活性变化,从而触发藻细胞的类程序性死亡。然而,对信号分子是如何在环境胁迫下的藻类细胞中引发类PCD仍知之甚少。文章综述了信号分子ROS/NO/Ca^2+介导藻类类PCD的研究进展以及信号分子间的级联关系,并对今后类PCD在该领域待开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黄素珍张璐彭雪葛芳杰刘碧云周巧红吴振斌
关键词:藻类信号分子活性氧CA^2+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