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
- 作品数:82 被引量:625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秸秆与水分管理稻田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被引量:10
- 2021年
- 文章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稻草)还田量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秸秆还田时,长期淹水增加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大于间歇灌溉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高量秸秆还田时,长期淹水增加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显著大于间歇灌溉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甲烷(CH_(4))排放,减少了氧化亚氮(N_(2)O)排放,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效提高了土壤固碳量,但温室气体增排的效应非常明显。高量秸秆还田时增加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大于低量秸秆还田,其温室气体净排放更高。该研究中以间歇灌溉且低量秸秆还田处理为最佳处理,3.0 t/hm^(2)低量秸秆还田量和间歇灌溉可有效发挥稻田秸秆还田的环境效益。
- 汤宏曾掌权沈健林刘锋刘杰云王聪
-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分管理温室气体碳固定净排放稻田
- 一种生态沟处理面源污染物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沟处理面源污染物氮磷的方法,其步骤:A.建生态沟:在集水区出口构建生态沟渠,沟渠边坡和沟底均为土质,并将生态沟分为多级,挡水坎材料用砖混结构;B.分段种植水生植物和放养泥鳅:在生态沟内种植水生植物,利...
- 李裕元吴金水刘锋肖润林
- 文献传递
- 氨态氮浓度和收割频率对绿狐尾藻根系泌氧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植物根系泌氧特性对人工湿地微环境的状态以及污染物去除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分析0~200 mg/L氨态氮和2种收割频率下的绿狐尾藻根系泌氧特性,并探究植物株高、单株生物量、根孔隙度等对根系泌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9 d的培养,在0 mg/L、50 mg/L、100 mg/L和200 mg/L氨态氮处理下绿狐尾藻根系泌氧速率分别为8.6μmol/(h·g)、14.1μmol/(h·g)、14.6μmol/(h·g)和7.7μmol/(h·g)。除培养第15 d外,50 mg/L和100 mg/L氨态氮处理的绿狐尾藻根系泌氧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收割处理会降低绿狐尾藻根系泌氧速率,根系泌氧速率表现为:未收割对照>14 d收割一次处理>7 d收割一次处理,收割频率高的绿狐尾藻根系泌氧速率较低。适宜的氨态氮质量浓度及收割频率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恢复,过高的氨态氮质量浓度或收割频率会降低植物根孔隙度和株高,从而减少根系泌氧速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绿狐尾藻根系泌氧速率与其根孔隙度、株高和单株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根系泌氧速率取决于作物自身生长状态和根系特征。在湿地运行管理中,适当调节进水氮负荷和植物收割频率有利于优化植物生长状况和根系泌氧特性,从而改善湿地环境。
- 黄鑫星蒋家陆罗沛李红芳张树楠张树楠刘锋肖润林肖润林
- 关键词:氨态氮
- 生态工程综合治理系统对农业小流域氮磷污染的治理效应被引量:29
- 2019年
- 以典型农业小流域——开慧河流域源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排放特征,建立以生态湿地为主的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工程综合治理系统,重点探讨其对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畜禽养殖业是开慧河流域源区水体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需要重点防控.组合生态湿地处理工程对农村分散式生活与养殖混合废水总氮(TN)、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为87. 1%和90. 9%;多级人工湿地拦截工程对农田排水与分散式养殖混合废水TN、TP的平均去除率为85. 7%和84. 9%;景观型生态湿地净化工程对末端汇水区水体中TN、TP的去除率在27. 1%~67. 4%和13. 3%~81. 5%之间.整个生态工程综合治理系统对流域TN和TP污染物的总拦截量分别为5 292 kg·a^(-1)和1 054 kg·a^(-1),占研究区农业面源TN、TP总污染负荷的35. 3%和43. 6%.因此,构建的生态工程综合治理系统对流域农业面源氮磷污染具有较好的治理效应,适合在我国南方小流域水环境治理中推广应用.
- 蒋倩文刘锋彭英湘王华姚燃李红芳罗沛刘新亮吴金水
- 关键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湿地
- 一种绿狐尾藻青贮饲料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狐尾藻青贮饲料的制备方法,步骤是:A、绿狐尾藻收割;B、绿狐尾藻脱水:脱水至含水量为50%‑60%之间;C、料物混合:混合占青贮饲料总重量10%‑20%的玉米粉、1.5%‑3.0%的含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
- 刘新亮刘锋肖润林曾冠军王毅李红芳吴金水
- 文献传递
- 基于同质性的浏阳河水质时空特征及评价被引量:1
- 2021年
- 基于浏阳河梨、黑石渡和三角洲断面2005年1月—2018年11月水体中每月21项监测指标数据,通过评价函数构造与综合打分、改进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浏阳河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167个考察月份内,梨断面综合水质状况最优且长期保持相对稳定,黑石渡和三角洲断面水质相对较差且波动较大,特别是在枯水期与平水期水体污染较为严重,为IV类,且主要为无机污染。但是,2008年以来,随着水污染综合整治政策的实施,黑石渡与三角洲断面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科学有效的水质评价,能够客观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可以为浏阳河流域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 彭英湘邹霖汤雅婷陈鸿祥唐岳晖于磊李红芳刘锋
- 关键词: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法
- 同步硝化反硝化菌(Alcaligenes faecalis WT14)养殖污水脱氮效果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为探究溶氧(Dissolved orygen,DO)控制对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HN-AD)菌脱氮效力的影响,本文从绿狐尾藻人工湿地底泥基质中分离出高效HN-AD菌Alcaligenes faecalis WT14,通过室内和反应器装置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WT14的HN-AD性能和不同DO条件对其NH4+-N、NO3--N去除能力的影响,并建立两级DO控制固定床反应器,通过DO控制分析了菌株WT14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氮平衡试验表明,菌株WT14具有高效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92.10%的NH4+-N以气态形式被去除,4.16%的NH4+-N被菌株WT14同化为胞内氮,同时NH4+-N的存在会促进NO3--N的还原。DO控制试验表明,菌株WT14的NH4+-N和NO3--N去除能力与DO浓度显著相关,低DO条件会抑制其NH4+-N去除能力,但是会促进NO3--N去除能力,且符合Boltzmann模型,其脱氨脱硝活性的半数DO抑制浓度分别为2.53 mg·L-1和5.40 mg·L-1,最大NH4-N去除率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94.0%和98.4%。在两级好氧(DO 4.00±0.30 mg·L-1)条件下,WT14对养殖废水的NH4+-N、T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9.3%、90.5%和97.5%,存在NO3--N和NO2--N的积累,而在连续好氧(DO 4.00±0.30 mg·L-1)-微氧(DO 0.50±0.10mg·L-1)条件下,WT14对养殖废水的NH4+-N、T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9.3%、97.6%和98.2%,且无NO3--N和NO2--N的积累。研究表明,两级DO控制中连续好氧-微氧显著促进了同步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WT14对NO3--N和NO2--N的还原,且不影响NH4+-N和COD的去除,提高了TN去除率。
- 陈均利张树楠戴桂金张苗苗吴金水刘锋
- 关键词:同步脱氮养殖废水
- 亚热带农区生态沟渠对农业径流中氮素迁移拦截效应研究被引量:47
- 2016年
- 以我国亚热带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程——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在2013~2014年对其径流量和每月进出口水质中NH^+_4-N、NO^-_3-N和TN的质量浓度进行监测,通过分析生态沟渠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差异,探讨了生态沟渠对面源污染中氮素迁移的拦截效应.结果表明,2 a内生态沟渠对NH^+_4-N、NO^-_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8%、58.3%和48.7%;拦截量分别为38.4、59.6和171.1 kg·a^(-1);进水中无机态氮NO^-_3-N和NH^+_4-N之和占TN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为47.5%,出水中平均值为33.6%,比进水显著降低(P<0.01).2014年生态沟渠中水生植物全部改种为绿狐尾藻后,对NO^-_3-N和TN的拦截率比2013年分别增加了30.5%和18.2%,表明种植绿狐尾藻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沟渠对氮素的拦截能力.可见,生态沟渠对农区地表径流中氮素迁移有较好的拦截作用,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面源氮污染防控技术.
- 王迪李红芳刘锋王毅钟元春何洋肖润林吴金水
- 关键词:生态沟渠农业面源污染拦截
- 生态沟渠对氮、磷污染物的拦截效应被引量:91
- 2015年
- 将原农业排水沟渠改建成生态沟,以水生美人蕉、黑三棱、灯心草、铜钱草和绿狐尾藻等为试验植物,通过沟渠水样氮、磷去除的时空变化,各植物区泥沙和植物氮、磷含量的对比,探讨了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阻控效应.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出水氮、磷浓度分别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和Ⅱ类,整条生态沟渠对水体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3%、69.7%.整条生态沟渠2010年和2011年拦截泥沙总量的平均值为40 400 kg,含泥沙氮52.4 kg,泥沙磷21.4 kg;其中各植物段拦截泥沙氮、磷量为水生美人蕉>铜钱草>黑三棱>绿狐尾藻>灯心草.生态沟渠植物每年累积带走的氮、磷量分别为7.9 kg和1.4 kg;5种植物氮、磷吸收量最高的是水生美人蕉和绿狐尾藻,二者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比值也远高于其他3种植物.因此,生态沟渠对氮、磷污染物有较好的拦截效应,5种植物中氮、磷吸收效果最好的是水生美人蕉和绿狐尾藻.
- 张树楠肖润林刘锋吴金水
- 关键词:生态沟渠氮磷泥沙水生植物
- 绿狐尾藻分解及其氮磷释放特征被引量:7
- 2019年
- 湿地植物分解释放的有机物、氮和磷等会影响人工湿地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和出水水质.本研究采用尼龙分解袋法研究绿狐尾藻在水中的分解过程及氮磷释放特征.连续60 d的室内分解实验结果表明,前期(0~4 d)绿狐尾藻干物质质量损失速率快,占初始质量的30%,中后期(4~60 d)损失速率减慢,占31%.拟合的一级动力学分解速率常数为0.014 2d^-1,降解50%的干物质需48.8 d.水体p H值变化情况:0~4 d从7.60迅速下降到5.63;中期趋于稳定;后期p H值回升到7.03,与空白对照值接近.绿狐尾藻分解实验系统中溶解氧浓度从6.30 mg·L^-1在1 d内快速下降到0.61 mg·L^-1,表明该系统一直处于厌氧状态.水中总氮浓度0~2 h迅速增加达到12.7 mg·L^-1,2 h^32 d逐渐降低到5.80 mg·L^-1,后期略有增加;总磷浓度初期快速升高到18.4 mg·L^-1,中后期趋于稳定.有机氮(占总氮65.7%~94.7%)和无机磷(占总磷61%~89%)是主要的氮磷存在形态.绿狐尾藻体内总氮含量随分解时间逐渐增加,从24.3 mg·g^-1上升到60.5 mg·g^-1;而总磷含量从6.09 mg·g^-1下降到2.94 mg·g^-1后波动稳定,这可能与附着微生物对氮的吸收和固定等因素有关.本研究证实绿狐尾藻分解过程释放的氮磷营养元素会引起水体二次污染,为此采用合理的植物收割管理措施非常必要.
- 童雄罗沛刘锋黄敏陈哲肖润林吴金水
- 关键词:人工湿地氮磷释放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