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鸿波

作品数:9 被引量:10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气候
  • 3篇降水
  • 2篇低空
  • 2篇低空急流
  • 2篇气候模式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气象
  • 2篇夏季
  • 2篇急流
  • 1篇低层
  • 1篇低层风场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人口
  • 1篇人口膨胀
  • 1篇人类社会
  • 1篇人类社会活动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活动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华能集团...
  • 1篇马里兰大学
  • 1篇中国华能集团...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9篇刘鸿波
  • 4篇王斌
  • 2篇普业
  • 1篇周成虎
  • 1篇林珲
  • 1篇温永宁
  • 1篇李宝林
  • 1篇张黎
  • 1篇张黎
  • 1篇朱阿兴
  • 1篇张大林
  • 1篇周家斌
  • 1篇张海福
  • 1篇王斌
  • 1篇李艺苑
  • 1篇姚永慧
  • 1篇张庆红
  • 1篇刘娟娟
  • 1篇夏坤
  • 1篇曹敏

传媒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2004全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应用气候模式做疾病预测的试验研究(一)改进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及其预测
近年来,国外已将数值模式用于疾病预测<'[1]>.我们也曾开展过此类研究<'[2]>,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本文是这一研究的后续工作.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首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3]>,然后制作...
周家斌张海福刘鸿波
关键词:气象条件气候模式疾病预测神经网络
文献传递
一次典型低空急流事件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变机制研究
低空急流与强降水事件及洪涝灾害、空气污染、风能利用、航空安全、沙尘暴、森林火灾及其它诸多天气、气候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于低空急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现有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如研究区域分布...
何明洋刘鸿波王斌张大林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天气气候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为了分析研究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天气气候特征,本论文利用4 km分辨率的区域模式MM5对该年梅雨期两个不同时段(6月12~30日和7月20~31日)极端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连续的数值模拟,并着重分析和比较了这两...
刘鸿波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极端降水天气气候特征数值模拟
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及其应用进展被引量:31
2006年
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在过去十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经过广泛的发展和不断的检验,区域气候模式现在已经成为气候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要工具。目前已经发表了很多令人鼓舞的结果,其中包括过去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当前气候发展演变和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特别是对月和季节尺度气候的模拟与预测。通过对高分辨率和动力连续的区域气候模式结果的分析,人们对于周-季节时间尺度的各种物理过程,包括陆面和水文过程、边界层、云和降水、云-辐射相互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然而,区域气候是多尺度扰动(如中尺度、天气尺度、行星尺度扰动)和多圈层系统(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冰雪圈、陆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物理过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土壤湿度作用以及云-气候反馈过程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该领域的研究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作者重点总结并评述了区域气候模式对现在和未来区域气候模拟、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模拟、物理过程研究、短期气候预测几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区域气候模式发展在上述各方面,特别是周-次季节时间尺度区域天气和气候的模拟与预测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
刘鸿波张大林王斌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极端气候事件物理过程
低空急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52
2014年
低空急流与强降水事件、空气污染、风能利用、航空安全、沙尘暴、森林火灾及其他诸多天气、气候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自发现之日起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外气象学家围绕着低空急流事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综合回顾,重点对低空急流的分类和定义、分布状况及结构特征,低空急流形成演变机制,低空急流与降水及其他领域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中外针对低空急流事件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指出了中国现有研究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如低空急流选取标准宽松、观测数据缺乏且质量控制不完善、低空急流自身特征与形成演变机制研究数量和深度有限、交叉领域研究工作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鸿波何明洋王斌张庆红
关键词:低空急流降水
新一代火星大气模式GoPlanet-Mars V1的研制
2024年
火星探测是当前国家高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世界航天强国均研制火星大气模式,为登陆探测提供气象环境保障.本文描述了我国新一代火星大气模式(global open planetary atmospheric model for Mars,缩写GoPlanet-Mars,简称GoMars)的研制,其中的动力框架完全自主研发,具有二阶精度、能保证质量守恒.GoMars引进并耦合了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火星物理过程,具备模拟沙尘、水和CO_(2)的能力.基于我国“祝融号”、美国“维京1号、2号”的实测数据以及国际火星大气全球数据集评估了GoMars,结果表明:GoMars能成功再现3个探测器记录的火星大气独特的地表气压“两峰两谷”特征;在全球地表温度、纬向急流、极区CO_(2)冰和沙尘方面,GoMars也具备良好的模拟性能,可为我国火星探测计划实施提供新的气象环境保障手段.
董理普业李艺苑刘鸿波刘娟娟邓世雅黄叶薇刘明宇刘帅王斌
关键词:火星大气模式气象环境
ERA5再分析资料对中国大陆区域近地层风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再现能力的评估被引量:21
2021年
基于台站观测资料,评估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最高时空分辨率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1979~2018年间中国大陆区域10 m高度风速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再现能力,并同步对比分析了ERA5资料100 m高度风速的特征和长期趋势。结果表明,ERA5资料10 m和100 m风速在空间分布、年—季节—月尺度演变的气候特征方面与台站观测非常一致,10 m风速气候态空间相关系数达到0.66。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均显示,中国近地层风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风速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地区西部、新疆北部以及青藏高原西部地区,上述区域的风速季节差异也相对明显,春季风速最大。台站观测、ERA5资料10 m和100 m全国平均风速在4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3.0、4.5 m s^(-1),8月为最小值,分别为2.0、2.4、3.5 m s^(-1)。从月平均序列来看,ERA5资料的10 m风速较台站观测偏高0.3~0.5 m s^(-1),而100 m的风速较10 m风速整体偏高1.2~1.4 m s^(-1)。在风速变化方面,台站观测风速在中国陆地区域整体呈下降趋势–0.4 m s^(-1)(39 a)–1,春季下降趋势最显著[–0.5 m s^(-1)(39 a)–1],且1979~1992年冬季风速降幅最大[–0.7 m s^(-1)(14 a)–1],2013年以后风速逐渐增强。ERA5资料两个高度层的风速在整个中国区域均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4个季节风速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与观测也存在差异,100m风速的长期变化趋势与10 m一致但变化幅度大于10 m风速。总之,ERA5资料对中国大陆区域气候平均风速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但无法呈现台站观测风速的长期变化趋势。
刘鸿波董理严若婧张晓朝郭辰梁思超屠劲林冯笑丹王雪璐
关键词:M风速M风速气候特征
2003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期间低层风场特征分析
刘鸿波王斌
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相互影响的模拟与评估
2020年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21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其影响已经超越了科学研究范畴,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个重大挑战.在该领域内研究水平的高低对国家政治决策、经济发展和外交事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全球变化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需要考虑如何与人类生存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过程中,人类的影响日益凸显.一方面,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率影响着地球系统,在十到百年尺度的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自然驱动力已近乎相当;另一方面,全球变化背景下,城市化、人口膨胀和资源过度利用等一系列人类社会活动所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阻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全球变化、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并需要将人类社会活动主动纳入到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统一框架下,梳理其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求推动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紧密耦合,从而提升综合评估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反馈能力.这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亟需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认知、人类社会活动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升决策评估的综合性与有效性等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开展更准确、更科学的探索,从而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科学支撑.
林珲林珲朱阿兴周成虎全金玲朱阿兴夏坤陈旻普业刘鸿波曹敏温永宁夏坤胡明远姚永慧
关键词:人类社会活动外交事务自然生态系统人口膨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