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镜
  • 3篇胆管
  • 3篇镜检
  • 3篇鼻胆管
  • 2篇胆管引流
  • 2篇胆管引流术
  • 2篇胆管造影
  • 2篇胰胆管
  • 2篇胰胆管造影
  • 2篇引流
  • 2篇引流术
  • 2篇造影
  • 2篇逆行
  • 2篇逆行胰胆管
  • 2篇逆行胰胆管造...
  • 2篇内镜逆行
  • 2篇内镜逆行胰胆...
  • 2篇内镜下鼻胆管...
  • 2篇内镜下鼻胆管...
  • 2篇结肠

机构

  • 8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大连大学附属...

作者

  • 8篇叶静
  • 3篇韩丽君
  • 3篇陈益清
  • 2篇倪燕丽
  • 2篇宋森涛
  • 2篇卢水蓉
  • 2篇宋玲玲
  • 1篇王学雷
  • 1篇穆金玲
  • 1篇刘菲
  • 1篇孙燕
  • 1篇韩扬
  • 1篇李峰
  • 1篇温晓飞
  • 1篇何川琦
  • 1篇朱峰
  • 1篇李容炳
  • 1篇仇广明
  • 1篇温机灵
  • 1篇刘俊

传媒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年龄段结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结肠息肉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2009年1月~2011年8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083例结肠息肉患者的资料。根据检查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息肉检出率以及肠息肉的大小、数目、病理类型等特点。结果结肠息肉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6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为15.3%;结肠息肉大小以1cm以下最为多见,各年龄组间息肉大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息肉的发生部位以直肠最多见(P<0.01),多部位息肉在50~79岁年龄组发生率显著高于20~49岁年龄组(P<0.01);息肉生长方式20~40岁以亚蒂为主,40岁以上无蒂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P<0.01);各年龄层息肉的病理分型均以腺瘤型息肉为主(P<0.01);各年龄层均以单发息肉为主(P<0.01),随年龄增加多发息肉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结论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病理分型均与年龄呈一定的相关性,在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年龄层的息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和治疗。
宋森涛卢水蓉王若燕刘俊季圣昉叶静李峰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检查年龄
DSA下导丝引出法在困难性鼻胆管口鼻转换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导丝引出法在困难性鼻胆管口鼻转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困难性鼻胆管口鼻转换的患者46例,采用DSA下导丝引出法进行鼻胆管口鼻转换,观察该方法在困难性鼻胆管口鼻转换中的总成功率、一次成功率、导丝置入次数、平均操作时间、患者对刺激的反应程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总成功率100.00%(46/46),一次成功率100.00%(46/46),导丝置入(1.33±0.60)次,平均操作时间(37.72±14.04)s,刺激程度评分(1.43±0.69)分;其中,轻度刺激31例、中度刺激10例、重度刺激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5.22%(7/46)。结论DSA下导丝引出法是解决困难性鼻胆管口鼻转换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高秀珍陈益清张诚何川琦韩丽君尤咏梅叶静倪燕丽杨玉龙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鼻胆管导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联合检测血清AFP、AFU和AL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碱性磷酸酶(ALP)对原发性肝癌(PHC)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消化内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住院的67例PHC患者、56例良性肝病以及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常规方法检测其血清AFP、AFU和ALP含量。分析联合检测AFP、AFU、ALP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 PHC组的AFP平均水平为(328.6±198.5)ng/mL、AFU为(68.3±7.4)U/L、ALP为(256.3±77.2)U/L,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HC患者,AFP、AFU和ALP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7.16%、73.13%和71.64%,其中AFU的敏感度最高,而AFP的特异度最高,3项指标联合检测其敏感度可达88.06%,阴性预测值提高至89.74%。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U和ALP可以提高PHC诊断敏感度,对于PHC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宋森涛朱峰孙燕叶静刘菲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Α-L-岩藻糖苷酶
困难性胆管插管应用带连接线的鼻胆胰内外引流管的护理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困难性胆管插管中应用带连接线的鼻胆胰内外引流管在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47例困难性胆管插管术中使用带连接线的鼻胆胰内外引流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要点。结果47患者置入胰管支架后胆管插管成功率89.4%(42/47),余下5例用针形乳头切开刀行乳头前切开后插管成功。将47例鼻胆管内连线成功系到胰管支架尾部,并完成鼻胆引流术。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10.6%(5/47),经药物保守治疗后缓解,未出现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术后3~7 d拔除鼻胆管,通过连接线取出胰管支架,未出任何并发症。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前的健康教育、术中默契配合、带连接线的鼻胆胰内外引流管的应用及术后舒适护理是降低困难性胆管插管手术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节约医疗资源的关键。
宋玲玲高秀珍张诚韩丽君尤咏梅陈益清叶静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胰管支架鼻胆管
电子线阵探头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胃肠道类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电子线阵探头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价值,观察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效果。方法应用线阵探头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并在内镜下行ESD治疗后送病理,13例胃肠道类癌病理证实。结果电子线阵探头超声内镜(EUS)显示类癌多为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均匀或欠均匀的低回声,大部分病灶紧邻固有肌层下。13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并行黏膜下肿瘤剥离术,切除标本边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无1例出现穿孔。结论 EUS对于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明确类癌的壁来源、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性质、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等疾病,从而指导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胃肠道类癌疗效确切。
卢水蓉穆金玲叶静韩扬倪燕丽杨小青
关键词:胃肠肿瘤类癌瘤
短单反"α"法用于鼻胆管固定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短单反"α"法用于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后鼻胆管的固定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实施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6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短单反"α"法)155例和对照组137例(常规反"α"法),进行鼻胆管固定,比较2组患者鼻胆管固定时间、脱出率、护理时间、舒适度及胆汁引流量。结果试验组平均鼻胆管固定时间为(18.31±1.67)s,脱出率5.2%(8/155),护理时间为(35.03±2.68)s,均低于对照组的(46.50±5.50)s,13.9%(19/137)和(72.07±7.6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为60.795、6.570、56.629,P<0.01或0.05);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4.61±1.06)分,胆汁引流量(241.52±53.95)ml/d,优于对照组的(5.76±0.76)分和(174.09±47.55)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448、11.265,P<0.01)。结论采取短单反"α"法固定鼻胆管具有操作及护理简单、脱出率低、舒适度高、引流效果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宋玲玲高秀珍张诚韩丽君陈益清叶静杨玉龙
关键词:护理鼻胆管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了解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且合并慢性便秘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人口学资料、肠道准备相关资料以及Boston肠道准备量表评分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肠道准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40例病例纳入研究。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的Boston评分总分为(7.93±1.18)分,肠道准备不合格率为21.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211,P=0.039)、糖尿病病史(OR=2.376,P=0.038)、门诊行肠道准备(OR=3.677,P=0.005)是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不合格率较高,高龄、既往糖尿病病史、门诊行肠道准备是影响这类患者肠道准备效果的重要因素。
魏妮娜初元李洋叶静徐美东
关键词:慢性便秘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
尿沉渣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基因甲基化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预后价值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探讨尿沉渣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甲基化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按顺序纳入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手术的45例初发膀胱癌患者,45例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对照组为同期45例输尿管结石或肾结石患者.采集手术当日晨尿进行尿沉渣RUNX3基因甲基化检测.患者术后每3个月接受膀胱镜复查,发现膀胱癌复发为研究终点.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膀胱癌组尿沉渣RUNX3甲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沉渣RUNX3甲基化与膀胱癌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02).随访18~24个月,12例膀胱癌复发,其中3例进展为浸润性膀胱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尿沉渣RUNX3甲基化与膀胱癌复发相关.结论 尿沉渣RUNX3甲基化与膀胱癌病理分级明显相关,且与膀胱癌复发有关.
温机灵仇广明龚东魁王学雷李容炳叶静朱蔚温晓飞
关键词:尿沉渣膀胱癌甲基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