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康茹

作品数:1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诗学
  • 2篇热奈特
  • 2篇转喻
  • 2篇自然主义
  • 2篇小说
  • 1篇等待戈多
  • 1篇典范
  • 1篇新文学
  • 1篇修辞
  • 1篇修辞格
  • 1篇修辞学
  • 1篇虚无
  • 1篇学界
  • 1篇言语行为
  • 1篇演员
  • 1篇隐喻
  • 1篇咏物
  • 1篇咏物诗
  • 1篇虞姬

机构

  • 14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大连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5篇吴康茹
  • 3篇王莹

传媒

  • 7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学语文教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外国文学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法国学界对左拉的阅读与阐释看左拉的经典化被引量:5
2006年
左拉从一个通俗作家到被确认为经典作家,其间经历了一个反反复复的被接受与阐释的历史建构过程,是在20世纪60至90年代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主导法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历史语境下,学界为及时回应历史意识的变化所采取的历史选择,即要从左拉的作品中找出可与时代对话的东西,正是学界认知动机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对左拉及自然主义小说的态度。本文力图将左拉研究置于20世纪法国文化研究的视野下来观照,重点探讨学界对左拉经典化的建构过程。
吴康茹
从私人话语到公共文体——论伏尔泰哲理小说文体的诗学价值
2017年
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于这一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又巧妙地运用符号编码,将哲理小说转变为智慧叙事,用这种独特的文体言说敏感话题,针砭时代弊端。他充分挖掘这种文体潜在的诗学价值,利用它道出"沉默的真理",最终使得哲理小说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作家思考民族性问题、表达知识界普遍诉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吴康茹
关键词:伏尔泰哲理小说言语行为
荒诞与虚无——彻悟后的直觉表达——评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002年
吴康茹
关键词:《等待戈多》塞缪尔·贝克特
从左拉研究到“左拉学”:当代“左拉学”建构之学术源流考--以《自然主义手册》(1955-1987)为例
2021年
左拉研究发轫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致经历了近现代、战后现代转型和当代左拉研究三个重要阶段。当代左拉研究的勃兴又是与学术期刊《自然主义手册》创办有关。该期刊自1955年创办以来,不断推动当代左拉研究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该期刊推动下,以批评家个性化批评实践为代表的传统左拉研究模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跨国、跨界的专业化左拉研究实践活动得以开展与持续。在学术研究制度化影响下,“左拉学”作为专门学问得以建构完成。本文通过对该期刊最初创办30年期间在左拉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线索的梳理,从不同批评流派学术谱系、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及不同研究模式转换等视角切入,并结合学术源流系统考证,尝试探究作为学科典范的“左拉学”建构之学术价值及影响力。
吴康茹
关键词:文学制度
从虞姬到四小姐——探析张爱玲笔下战争中的女性形象
2016年
最新出版的张爱玲未完稿小说《少帅》,以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原型与主线,穿插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此部张爱玲遗稿,在素材选择与文笔营运上,都与其先前发表作品关联甚多。对于英雄配美人这一素材模式,张爱玲尤为钟情,从其早期锋芒初露作品《霸王别姬》到晚期惨淡经营之作《少帅》,可见一斑。从追随远古枭雄征战沙场的虞姬到见闻民国少帅戎马倥偬的四小姐,及其晚期代表作《色·戒》中的王佳芝、《小团圆》中的盛九莉等,在以女性作为文本主角并从女性视角出发目睹战争对于两性关系影响的这几部作品中,贯穿张爱玲人文关怀和两性认知的始终是战争中的女性,或者说战争对于女性命运的掌控。
吴康茹王莹
关键词:战争他者化两性关系
迷娘·眉娘·香姐——论《威廉〃迈斯特》之迷娘形象在现代中国剧坛的变异
2015年
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中的迷娘形象,以其身世的神秘独特及其经历的曲折多舛,吸引了时年留日的浪漫派文人田汉。归国之后的田汉将迷娘的故事改写并搬演上了现代中国的剧坛,迷娘一跃而成为了有着中国化特色的眉娘。后来又经历了陈鲤庭、崔嵬等人的改写,由眉娘形象继而衍生出香姐形象。从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里的迷娘到田汉短剧《眉娘》中的眉娘再到陈、崔等人的抗战宣传剧中《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这一形象变迁历程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异域文化场及特殊时代环境对特定文学形象的影响。
王莹吴康茹
关键词:浪漫主义抗战宣传
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被引量:13
2001年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历史的观点来解读小说的主题 ,指出莫里森在探索 2 0世纪 7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黑人种族出路问题时试图重铸黑人的民族魂 ,她倡导走继承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家主张走民族主义道路的真正意图以及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本文还对作家民族主义思想价值取向进行了学理性的剖析 。
吴康茹
关键词: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主题文本批评民族主义
晦涩,但不复杂——读里尔克的《豹》被引量:1
2003年
吴康茹
关键词:里尔克《豹》语文教学咏物诗
圣玛利亚女校(美国)——张爱玲宗教认知的始末
2015年
本文通过解读现已面世的张爱玲与友人书信往来及其作品集中谈及基督教的文字开始,追根溯源到在圣玛利亚教会中学读书的青年张爱玲。以此试图揭开张爱玲与基督教最初的关联、基督教在其文本中的呈现,以及种种面向之下的张氏独特的人生观、文学观之呈现,尤其是这种贯穿始终的宗教元素对其文学风格形成及其心态塑造的影响。从而窥探作为五四另类的张爱玲之宗教症候所在,其文学成就起伏与宗教认知的关系。
王莹吴康茹
关键词:疏离嘲讽救赎
左拉与现代中国的结缘与纠结——以1915—1949年左拉在中国被接受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爱弥尔·左拉自1915年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受到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文化阵营的推崇,最后被典范化。左拉被典范化之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逐渐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及文学现代性的建构中显现出来。左拉在中国被接受与推崇的过程及流变是与中国现代化启动、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立、白话文的提出、新文学变革、写实主义文学的倡导以及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都存在着种种因缘。本文以1915-1949年左拉在中国的被接受为例,探讨左拉与中国新文学发展及现代性建构之间的交互影响。
吴康茹
关键词:自然主义新文学写实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