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增奇

作品数:36 被引量:14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湿疣
  • 10篇尖锐湿疣
  • 6篇细胞
  • 5篇生长因子Β
  • 5篇转化生长因子
  • 5篇转化生长因子...
  • 5篇化生
  • 4篇酮戊酸
  • 4篇疗法
  • 4篇光动力
  • 4篇氨基酮戊酸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3篇皮肤
  • 3篇皮肌
  • 3篇皮肌炎
  • 3篇皮炎
  • 3篇荨麻
  • 3篇荨麻疹
  • 3篇肌炎

机构

  • 17篇中山大学孙逸...
  • 13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中山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佛山市高明区...
  • 2篇粤北人民医院
  • 1篇顺德第一人民...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6篇唐增奇
  • 18篇郭庆
  • 10篇曾凡钦
  • 5篇马坚池
  • 5篇陈明春
  • 4篇谭国珍
  • 3篇陈小彦
  • 3篇胡勇
  • 2篇汤红峰
  • 2篇黄晓琴
  • 2篇雷丽华
  • 2篇王亮春
  • 2篇谭开明
  • 2篇罗益金
  • 2篇刘忠
  • 1篇陈崑
  • 1篇鞠梅
  • 1篇林钰婕
  • 1篇林素暇
  • 1篇李慧菁

传媒

  • 8篇皮肤性病诊疗...
  • 5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中医临床研究
  • 2篇岭南皮肤性病...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广东牙病防治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NK细胞淋巴瘤1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报告1例"面、躯干、四肢反复起丘疱疹伴发热6月"的8岁患儿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本病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以求做出明确诊断。方法: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EB病毒原位杂交等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真皮层皮肤附件及小血管周围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真皮淋巴细胞LCA(+),CD3(+),CD45RO(+),CD56(+),TIA-1(+),Ki67(30%+)。皮肤组织及外周血中检测到EB病毒基因。结论:种痘样水疱病淋巴瘤组织病理学特征通常是有小到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浸润,没有明显的异型性和多形性。进一步检查包括免疫组化和EB病毒编码的RNA原位杂交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徐霞林素暇唐增奇陈明春曾凡钦
关键词:种痘样水疱病
皮肌炎35例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住院皮肌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87例住院皮肌炎患者中的35例死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皮肌炎的病死率为7.2%,诊断后1年内死亡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存活期组,P<0.01。肺部感染是皮肌炎患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占45.7%,死于恶性肿瘤及心脏受累分别占17.1%及14.2%。结论:皮肌炎患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是肺部感染,死亡多发生在诊断后的1年内。
杨兆林罗益金唐增奇
关键词:皮肌炎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治疗的1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替利嗪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白介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风团数量、风团持续时间、每天发作次数、瘙痒程度等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IL-4、IL-8、IL-17、IL-2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显著,能快速缓解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马坚池卢秀仪唐增奇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复方甘草酸苷片西替利嗪片
少见部位汗管瘤1例被引量:5
2011年
报告1例少见部位的发疹型汗管瘤。患者女,23岁,四肢出现粟粒到米粒大小的丘疹两年,无自觉症状。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汗管瘤特征。
张媛林钰婕李慧菁唐增奇陈明春
关键词:汗管瘤
比拜克胶囊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比拜克胶囊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皮肤科治疗的120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头皮脂溢性皮炎诊断标准,真菌镜检阳性;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过敏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服用比拜克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真菌转阴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较对照组的75%明显提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瘙痒、红斑、丘疹、鳞屑等症状积分分别为组别(0.3±0.6)分、(0.4±0.5)分、(0.4±0.7)分、(0.5±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0.4)分、(1.3±0.6)分、(1.2±0.5)分、(1.4±0.7)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真菌转阴率、复发率分别为85.00%和5.00%,对照组真菌转阴率、复发率分别为65.00%及23.33%,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比拜克胶囊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效果良好,有助于症状的改善,提高抑制真菌效果,降低复发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马坚池卢秀仪唐增奇
关键词:头皮脂溢性皮炎
外周血BAFF及Bregs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健康人血清BAFF水平的差异,探讨BAFF水平与调节性B细胞(Bregs)的相关性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4例SLE患者及16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SLE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BAFF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9^+、CD19^+CD24^hiCD38^hiB细胞及CD19^+CD24^hiCD27^+B细胞水平。分析血清BAFF水平与SLE病情活动指标及外周血Bregs两个主要亚群的细胞数量及比例的相关性。结果:BAFF水平比较:活动期SLE患者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U=34.50,P<0.05);BAFF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41,P<0.05);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者明显高于阴性者(U=27.50,P<0.05);ESR升高者明显高于ESR正常者(U=28.00,P<0.05);补体C4下降者明显高于补体C4正常者(U=15.00,P<0.001)。SLE患者血清BAFF水平与CD19^+B细胞比例明显正相关(r=0.52,P<0.05),与CD19^+CD24^hiCD38^hiB细胞数量明显正相关(r=0.56,P<0.01),与CD19^+CD24^hiCD27^+B细胞的比例负相关(r=-0.46,P<0.05)。SLE患者血清BAFF水平与皮疹、关节炎、血液系统损害、肾损害、血肌酐、尿素及24小时尿蛋白水平等临床表现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血清高水平的BAFF可以上调未成熟调节性B细胞数量,使成熟的Bregs亚群比例下调,影响成熟的Bregs免疫抑制作用,进而参与狼疮病情的活动。
郭芝璇艾雪忱唐增奇黄丹琪郭庆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B细胞活化因子调节性B细胞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被引量:2
2010年
报告2例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均为青年男性。以面部、躯干、四肢红斑、水疱为首发症状。例1患者白细胞总数1.85×109/L;24h尿蛋白定量1.040g/24h;ANA(++);抗SM(+);直接免疫荧光:IgG、IgA、IgM、C3基底膜荧光(+)。例2患者有踝关节疼痛;口腔溃疡;抗核抗体ANA(++);抗ds-DNA1/10阳性,抗SM(+);24h尿蛋白定量7.184g/24h。均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两例患者皮肤组织病理结合直接免疫荧光符合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改变。糖皮质激素联合氨苯砜等治疗,皮损全部消退。
董英豪唐增奇陈明春谭国珍徐霞
关键词: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氨苯砜
弹力纤维染色在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性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患者,并了解弹力纤维在DEB和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皮损中的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弹力纤维染色在DEB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7例DEB和3例BP患者皮损标本和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角蛋白14、层粘蛋白5和胶原蛋白Ⅳ、Ⅶ在DEB患者中的表达,弹力纤维染色检测弹力纤维在DEB患者和BP患者皮损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7例DEB患者皮损中,角蛋白14和层粘蛋白5在真、表皮裂隙的表皮侧表达,胶原蛋白Ⅳ在表皮侧表达或表达缺失,而胶原蛋白Ⅶ表达缺失。弹力纤维在17例DEB患者真皮浅中层均缺失,而在BP患者真皮乳头处减少。结论:DEB可根据角蛋白14、层粘蛋白5、胶原蛋白Ⅳ和胶原蛋白Ⅶ在皮损中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诊断。弹力纤维在DEB和BP患者皮肤中分布不同,弹力纤维染色可作为DEB和BP的鉴别诊断依据之一。
何敏彤唐增奇谭国珍郭芝璇郭庆王亮春
关键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大疱性类天疱疮弹力纤维
尖锐湿疣组织中白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该课题采用RT-PCR技术检测其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mRNA表达,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正常包皮作为对照,进行半定量分析,从CA局部这两种细胞因子的原位表达,来探讨CA局部的微环境变化,同时为CA免疫中LCs诱导外周...
唐增奇
关键词:尖锐湿疣HPV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朗格汉斯细胞免疫耐受
文献传递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合并间质性肺炎(ILD)的预示及不良预后因素分析
间质性肺炎(ILD)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需要临床更为积极的治疗。本文分析多发性PM/DM患者发生ILD的发生率、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及预后不良因素。方法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二...
吉苏云曾凡钦郭庆谭国珍汤红峰罗益金唐增奇韩燕芳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