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亚杰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角膜
  • 2篇兔角膜
  • 2篇角膜移植
  • 1篇滴眼
  • 1篇滴眼液
  • 1篇眼液
  • 1篇愈合
  • 1篇愈合影响
  • 1篇上皮
  • 1篇上皮损伤
  • 1篇上皮愈合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技术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应用
  • 1篇皮损
  • 1篇皮损伤
  • 1篇外科
  • 1篇外科学
  • 1篇免疫抑制剂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孙亚杰
  • 3篇李爱朋
  • 3篇潘志强
  • 2篇骆非
  • 1篇接英
  • 1篇吕岚
  • 1篇王立
  • 1篇徐庆
  • 1篇邹留河
  • 1篇郭旭明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0年
角膜移植是治疗多种角膜病变的有效方法。由于板层角膜移植相对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有手术要求高、术后视力差的缺点,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及设备的出现,板层角膜移植取得了很大进步。本文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阐述。
李爱朋孙亚杰潘志强
关键词:板层角膜移植
小牛血红细胞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兔角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小牛血红细胞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兔角膜损伤后创伤修复以及对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作角膜板层切除模型,在兔右眼角膜中央,用直径8.5 mm环钻制作成直径8.5 mm、深度100μm的无菌性角膜损伤。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于角膜板层切除术后第1天起,各组分别用0.9%生理盐水(模型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阳性对照Ⅰ组)、50%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阳性对照Ⅱ组)及20%小牛血红细胞提取物眼用凝胶(试验组)点眼每日4次。分别于治疗后7,14,21和28天,进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并观察各组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结果在角膜板层切除后,观察期末,20%小牛血红细胞提取物眼用凝胶组,对角膜上皮修复速度,与其他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较其他阳性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小牛血红细胞提取物眼用凝胶明显能促进兔角膜损伤的组织修复,减少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骆非接英郭旭明孙亚杰徐庆王立吕岚
关键词:角膜损伤
免疫抑制剂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应用的系统评价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临床研究中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防治排斥反应的用药方式有效性及副作用.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m),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角膜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防治排斥反应的随机对照与非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31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关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预防用药的文献23篇,关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治疗的文献有9篇.糖皮质激素用于常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预防排斥反应,单独局部应用的发生率为4.9%~28.9%,长期局部应用可明显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对其中符合合并条件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表明,局部应用环孢素A(CsA)和他克莫司(FK-506)预防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有效,且FK-506更强于CsA;全身应用CsA和霉酚酸酯均能有效预防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在排斥反应的治疗方面,糖皮质激素局部和全身治疗均有效,而局部加用CsA疗效无明显提高.结论 眼局部和(或)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CsA等)能有效预防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孙亚杰李爱朋潘志强骆非邹留河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
几种抗炎滴眼液对兔角膜上皮损伤和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溴芬酸钠滴眼液频繁点眼对兔角膜上皮的副作用,并观察其常规使用对兔角膜上皮创伤愈合的影响。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80只新西兰大白兔。方法将兔分为2组,每组40只,一组为频点组(点滴眼液每小时1次);另一组行直径6 mm的角膜上皮刮除模型并予点滴眼液每日4次。每组兔再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溴芬酸钠滴眼液。选择右眼为观察眼。在角膜上皮损伤前、损伤后12、24、48、72、96小时及第5、6、7天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结束后摘除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眼表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损伤、愈合情况和角膜上皮厚度。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四种滴眼液频繁点滴兔眼均未出现明显刺激症状且未见上皮缺损形成,但荧光素染色均可见角膜上皮点染,以第3天明显,且双氯芬酸钠组角膜上皮损伤的积分(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分)和溴芬酸钠组(1分)(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点药5天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3.67±0.52层)少于对照组(4.17±0.41层)(P<0.05),其余各用药组与对照组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未见明显差异。创伤后兔角膜上皮的平均修复时间在双氯芬酸钠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75.0±27.0)小时和(75.0±8.5)小时,而生理盐水、普拉诺芬和溴酚酸钠组分别为(66.0±11.1)小时、(69.0±15.4)小时和(66.0±11.1)小时,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角膜上皮愈合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2.00±0.00层)和双氯芬酸钠组(2.50±0.55层)上皮细胞的层数少于对照组(5.00±0.00层)(P<0.05)。结论频繁滴用抗炎滴眼液可导致兔角膜上皮细胞潜在的损伤;双氯芬酸钠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抑制兔角膜上皮创伤的愈合作用略强于普拉洛芬和溴芬酸钠。
孙亚杰李爱朋潘志强
关键词:滴眼液角膜上皮愈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