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洪强

作品数:46 被引量:365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3篇玉米
  • 11篇杂交
  • 10篇基因
  • 8篇性状
  • 8篇杂种
  • 7篇选育
  • 7篇杂交种
  • 7篇姊妹系
  • 7篇不育
  • 6篇玉米杂交
  • 5篇玉米杂交种
  • 5篇杂种优势
  • 5篇自交
  • 5篇自交系
  • 4篇雄性不育
  • 4篇育种
  • 4篇配合力
  • 4篇姊妹种
  • 3篇幼胚
  • 3篇玉米幼胚

机构

  • 44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学研究院
  • 1篇河南职业技术...
  • 1篇郑州牧业工程...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南阳市卧龙区...
  • 1篇驻马店市农业...
  • 1篇鹿邑县农业局
  • 1篇北京奥瑞金种...

作者

  • 44篇季洪强
  • 30篇刘宗华
  • 29篇胡彦民
  • 25篇汤继华
  • 24篇季良越
  • 17篇罗福和
  • 17篇陈伟程
  • 9篇黄西林
  • 5篇谭晓军
  • 4篇陈绍江
  • 4篇付志远
  • 3篇丁冬
  • 2篇吴欣
  • 2篇常纪苹
  • 2篇谢惠玲
  • 1篇李桂玲
  • 1篇黄中文
  • 1篇刘义宝
  • 1篇史红丽
  • 1篇王永学

传媒

  • 21篇河南农业大学...
  • 5篇作物学报
  • 4篇玉米科学
  • 3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作物杂志
  • 1篇遗传
  • 1篇中国种业
  • 1篇河南科学
  • 1篇郑州师范教育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姊妹系的选育与利用被引量:6
1992年
对同一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组配的普通单交和改良单交的若干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姊妹种应从早代(S_2或S_3)分离产生,利用S_2代姊妹种制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制种产量,主要是行粒数和穗粒重两因素的明显优势所致。改良单交性状的整齐度和产量可以保持与普通单交基本一致。
刘宗华陈伟程罗福和陈绍江季良越胡彦民季洪强
关键词:玉米姊妹系选育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主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被引量:7
1997年
用C组的CⅠ和CⅢ亚组不育胞质的5个不育系和2个恢复系为材料,以17个涉及第9染色体和不同染色体臂的糯粒易位系为工具,测定了恢复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试验结果表明,恢复系A619和广102携带1对恢复主基因,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外端,与易位系T79a的断点连锁,它能恢复CⅠ和CⅢ亚组胞质不育的花粉育性。还讨论了C组不同亚组胞质不育的恢复性反应和恢复性遗传的复杂性。
黄西林罗福和胡彦民刘宗华季良越季洪强田贵军
关键词:玉米染色体定位易位三系配套
玉米姊妹系间杂种优势及不育化杂交制种技术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对4个不同材料各一个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配成的普通单交种和改良单交种的若干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1)利用早代姊妹种(S2或S3)进行制种,可以提高制种产量60%以上,有的材料S2代姊妹种的制种产量甚至成倍增加。不同材料相同世代的姊妹种间增产幅度不一。2)同一材料不同S2代姊妹种间增产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其增产幅度为1526%~83.96%。扩大早代姊妹系间遗传变异的选择范围,可进一步发挥姊妹种高产制种的优势潜力。3)4个S2代姊妹种与对应姊妹系各自和彼此之间的产量配合力效应相一致,保证了改良单交的产量和整齐度与普通单交种相近。4)与不育胞质相结合,既可提高制种产量,又可确保种子质量,进一步拓宽改良单交种的利用前景。
刘宗华黄西林杨超英胡彦民季洪强汤继华季良越罗福和陈伟程
关键词:玉米姊妹系杂种杂交制种
玉米花期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选用来自农大108(黄C×许178)的一套包含151个重组近交系为基础材料,通过一年3点试验,对玉米散粉期、吐丝期及散粉-吐丝间隔期进行QTL分析,共定位了7个散粉期的QTL、8个吐丝期的QTL及7个散粉-吐丝间隔期的QTL。这些QTL集中分布在第1、3、9号染色体上的3个区段,单个性状检测到QTL的总效应可分别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10.18%~33.85%。
吴欣季洪强赵国建李绍伟王建文胡彦民
关键词:玉米花期性状QTL
玉米幼胚离体培养的细胞质效应被引量:8
2001年
以 7个玉米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1为材料 ,从出愈率、愈伤组织类型、胚状体诱导率和对氯化钠的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同一杂交种的正反交之间在上述几个方面基本无差异 ,即在玉米幼胚的培养反应上不存在细胞质效应 。
胡彦民王文静季良越刘宗华汤继华季洪强孙晓丽
关键词:玉米幼胚培养细胞质效应育苗
玉米Bt转基因植株抗虫性量化分析被引量:6
2001年
对 8 7- 1,80 85 ,综 3,N80 8等 4个回交一代Bt转基因材料进行田间抗虫性接卵鉴定的结果表明 ,成株期转基因材料群体茎秆的平均抗虫性较对照提高 45 %以上 ,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叶片的抗虫性提高 30 %以上 ,不同遗传背景的转基因材料 ,抗性表现不一 .回交一代群体内 ,不同单株的抗虫性差异悬殊 。
李桂玲刘宗华胡彦民季洪强赵永涛刘坤侠高尊诗
关键词:玉米BT毒蛋白基因转基因抗性抗虫性
玉米幼胚离体培养幼苗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用6个玉米基因型的幼胚进行离体培养幼苗分化试验,从培养基种类、基因型和细胞质效应、激动素、分化前最后一次继代培养基中2,4 D质量浓度、蔗糖质量浓度等6个方面分析了幼苗分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6和MS两种基本培养基之间以及激动素6 BA和KT之间对幼苗分化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6 BA质量浓度和其余4个因素对幼苗的分化都有较大影响.87-1×郑22在幼苗分化中是较为理想的组合,分化培养基中6 BA质量浓度为1mg·L-1,蔗糖质量浓度为50g·L-1,分化前最后1次继代培养基中2,4 D质量浓度为1mg·L-1时,有利于幼苗的分化.
胡彦民赵锦慧汤继华靳慧英季洪强季良越
关键词:玉米幼胚培养离体培养
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分析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的利用模式。方法利用玉米基因组的143对SSR引物,从中筛选出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95对多态性引物,对河南省主要审(认)定品种的亲本及少数其它自交系进行PCR扩增,用UPGMA法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河南省审定品种及部分外引品种在1981~2003年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河南省审(认)定品种的主要自交系可分为Reid、温热、四平头、旅大红骨、Lancaster和综合种选系6个类群,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2)河南省玉米生产上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12种,其中Reid×唐四平头、Lan.×旅大红骨两种主要模式的应用面积分别为26.47%和20.62%,约占河南省玉米累计推广面积的47%;Reid×旅大红骨占9.41%;而温热×其它(综合种选系或Reid等)占9.07%,是一种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结论20多年来,河南玉米生产上利用的12种杂优模式中,Reid×唐四平头和Lan.×旅大红骨是两种最主要的模式,应用面积约占1/2。
刘宗华汤继华王庆东胡彦民季洪强陈伟程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分子标记杂优类群杂优模式
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以2个茎秆强度不同的自交系82-3和W 1为基础材料,通过杂交与自交,对双亲、F1及F2等不同群体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等植株性状进行田间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双亲及其杂交后代各性状差异明显,与W 1相比,亲本82-3表现株矮、穗位低,但根系差,茎秆强度也低;杂种F1除穗位节的节间强度表现负向杂种优势外,其它性状均表现正向杂种优势,尤其次生根层数超亲优势率达50%,而F2代各性状明显衰退;在所调查的性状中,不同世代变异性各异,F1表现高度一致,而F2分离严重,部分性状出现超亲分离,同一世代不同性状之间以株高变异性最小,其次是地上第3节间强度;株高、穗位高和地上第3节间强度的遗传力均在75%以上,而叶绿素含量最低,小于17%.
季洪强常纪苹付志远丁冬谭晓军汤欣欣刘宗华
关键词:玉米植株性状茎秆强度遗传力
玉米幼胚高培养力基因型的筛选被引量:12
2004年
以132个玉米基因型的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基因型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的影响及基因型、分化培养基成分和液体培养基振荡处理对愈伤组织再生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郑22×昌7-2、综3×HiⅡA、97-7×郑22等24个基因型产生了容易再生植株的Ⅱ型愈伤组织,其中仅有郑22×昌7-2、综3×HiⅡA、97-7×郑22等11个基因型再生出了植株;郑22×昌7-2、综3×HiⅡA和97-7×郑22这三种基因型再生苗率较高,是较为合适的幼胚培养材料;分化培养基成分对再生苗率有明显影响;液体培养基振荡处理有利于植株再生。
胡彦民汤继华刘宗华季洪强史红丽季良越
关键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植株再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