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达
- 作品数:18 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PCI的ACS患者832例。以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欧洲指南)、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及2012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国指南)为依据,评价ACS患者PCI术后1、9个月的LDL—C达标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根据欧洲指南,术后1、9个月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25,2%(210/832)和22.2%(185/832);根据中国指南,术后l、9个月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46.5%(387/832)和42.3%(352/832)。按照中国指南标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650,95%CI:0.442—0.956),年龄≥60岁(OR=0.628,95%CI:0.464-0.850)、高血压(OR=0.737,95%CI:0.547—0.994)、既往心肌梗死史(OR=0.696,95%c,:0.511—0.948)、既往PCI史(OR=0.575,95%CI:0.339—0.974)及术前基线LDL—C水平(OR=0.155,95%CI:0.096—0.252)是影响PCI术后1个月LDL—C达标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心肌梗死史(OR:0.706,95%CI:0.521—0.958)、既往PCI史(OR=0.565,95%CI:0.334—0.957)及术前基线LDL—C水平(OR=0.176,95%CI:O.110-0.282)是影响PCI术后9个月LDL.C达标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CS患者PCI术后LDL-c达标率低,需要加强女性、老年、高血压、既往有心肌梗死、PCI史及基线LDL—C水平较高的ACS患者PCI术后的调脂治疗。
- 张波董馨张妍黄榕翀尹达郑振国刘玉果朱皓周旭晨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 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评价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存活心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应用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30例经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行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检查。按恒定速度静脉注射腺苷(0.14mg·kg-1.min-1),在开始注射腺苷后第3分钟末静脉注射201Tl111MBq(3mCi),至开始注射腺苷后第6分钟末停止腺苷注入。10min后采集负荷相,3h后采集再分布影像。所有患者同期(1周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结果 30例经冠脉CTA证实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患者中,CAG证实其中21例存在侧支循环,9例无侧支循环,按照CAG检查确定是否存在侧支循环分为侧支循环阳性组和侧支循环阴性组,分别对两组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相减得出积分差。结果发现,存在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1.03±0.84,没有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0.31±0.56(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很好地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差越大,存活心肌越多,且与是否存在侧支循环有关。
- 王赟赟黄榕翀周旭晨张妍梁滨朱皓郑振国王少鹏尹达王俊杰张波
- 关键词:冠状动脉闭塞心肌再灌注
-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治疗的新进展:环形轨道旋磨系统临床应用的结果评价
- 2018年
- 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6%-20%。冠状动脉钙化不仅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的高危因素,也常导致支架置入后发生膨胀不良、贴壁不良等其他并发症。冠状动脉钙化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增加,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在PCI治疗中的比例将不断增加,故而开发新的高效安全的治疗手段是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
- 尹达周旭晨
-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旋磨
- 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介入诊治中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的可行性。方法2007年4月至10月共入选10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均为除外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
- 王磊尹达周旭晨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 文献传递
-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淋巴比值与冠心病斑块负荷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与冠心病斑块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住院175例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6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4例,稳定型心绞痛42例)为冠心病组,同期住院无冠心病82例患者为对照组。用Sysmex SF-300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并分类检测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比例,并计算N/L比值。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行冠脉造影的患者采用Gensini积分法对冠心病患者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定量评估, Sullivan法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N/L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白细胞计数、N/L比值均高于SAP组、UAP组(P<0.05);UAP组白细胞计数、N/L值均高于SAP组(P<0.05)。白细胞计数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26,P<0.05);白细胞计数和N/L比值与CAPB积分呈正相关(r=0.354,P<0.05;r=0.435, P<0.01)。在考虑了相关因素后,进一步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白细胞计数和N/L比值是斑块负荷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2,95%CI 0.03~0.23,P<0.01),但对血管狭窄程度无此作用(P=0.067)。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N/L比值可以反映冠心病斑块负荷的严重程度。
- 钟雷苏德淳丛涛王少鹏尹达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
- 急性心肌梗死复杂冠脉病变延迟支架植入治疗策略被引量:2
- 2011年
- 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几乎均以一次性植入支架为手术终点。然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复杂冠脉病变,此类患者一次性植入支架常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导致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从临床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此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延迟植入支架治疗的策略及可行性。
- 尹达朱皓周旭晨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复杂冠脉病变
- ALP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的斑块形态及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行IVUS检查的A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排除既往PCI病史、癌症和肝脏疾病患者后,23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ALP预测钙化能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高ALP(>80 IU/L)组、中ALP(68~80 IU/L)组和低ALP(<68 IU/L)组,观察不同水平ALP与钙化特征和斑块形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OC曲线显示ALP预测钙化的AUC面积是0.65(P<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ALP与斑块负荷(PB)相关(r_s=0.38,P<0.001);高ALP组点状钙化、最小管腔面积(MLA)≤4.0 mm^2及PB>70%较中、低ALP组明显增高(P<0.05),但薄层纤维帽(TCFA)和钙化长度在不同AL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P>80 IU/L与点状钙化、PB、MLA的相关性较强,提示高ALP可能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 任永奎王帅吕海辰李新生尹达刘鹏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碱性磷酸酶血管钙化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对冠状动脉钙化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对冠状动脉钙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ACS入院行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的32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最终234例纳入本研究。对血清ALP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68IU/L,68-80IU/L和>80IU/L),比较各组患者冠脉钙化特征及分布情况,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钙化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工作曲线评价ALP及传统冠脉钙化危险因素对冠脉钙化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患者中,冠脉造影检出冠脉钙化者占37.6%,IVUS检出冠脉钙化者占63.7%,其中ALP>80IU/L组点状钙化比例最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ALP水平与冠脉钙化密切相关,ALP>80IU/L组患者冠脉钙化风险显著升高(OR2.85,95%CI1.38-5.90,P=0.005),ALP(Per10IU/L)(OR1.54,95%CI1.24-1.92,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与单纯使用传统危险因素相比,使用传统危险因素联合ALP检测对冠脉钙化的预测能力明显提升(联合检测AUC0.714vs单纯传统因素AUC0.644,P<0.05)。结论血清ALP水平可能是冠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ALP水平升高与冠脉点状钙化分布增加有关,使用传统危险因素联合ALP检测可增加对冠脉钙化的临床预测能力。
- 任永奎王帅刘鹏于尧尹达吕海辰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碱性磷酸酶血管钙化
-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诊疗状况及预后的单中心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目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路径执行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6月1日~2010年6月1日于发病后24 h内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74例STEMI患者,采用统一问卷记录临床资料,并应用统一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半年后进行随访。[结果]174例STEMI患者平均年龄(64.3±14.1)岁,发病时有38.5%的患者认为是心脏病,中位"症状入门时间"105 min。急诊再灌注治疗率63.2%,中位"入门溶栓时间"130 min,中位"入门球囊扩张时间"145 min。住院期间药物使用率:阿司匹林99.4%,氯吡格雷98.9%,他汀类97.7%,低分子肝素99.4%,β受体阻滞剂78.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70.1%。住院期间病死率9.8%,其中男性病死率为6.1%,女性为20.9%(P=0.005);≥65岁老年人病死率为18.3%,<65岁青中年为0%(P<0.001)。中位随访时间342.5 d。随访期间药物使用率:阿司匹林92.9%、氯吡格雷60.3%、他汀类82.1%、β受体阻滞剂67.3%、ACEI/ARB 52.6%。随访病死率为3.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STEMI发病后有较高的院前延迟,急诊再灌注治疗及出院后的循证医学药物治疗与指南仍存在一定差距。
- 张波黄榕翀尹达张妍朱皓刘俊周旭晨
- 关键词: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心血管事件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先行血栓抽吸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 I)血栓病变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中,先行血栓抽吸与常规PCI两种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2月~2009年8月连续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 I并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共164例,随机分为先抽吸组(D组)与常规PCI组(P组)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积分、TIM I计帧分级、无复流现象的改善以及术后1周的射血分数,术后随访1年时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累计生存率。[结果]抽吸前后D组较P组血栓负荷明显降低(P=0.011)。D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明显低于P组(9.6%对26.4%,P=0.008),TIM I计帧血流(帧)明显改善[(23.15±7.57)对(27.03±7.81),P=0.002]。支架植入后D组获得更大的管腔直径(mm)[(3.24±0.36)对(3.11±0.30),P=0.01]与更短的支架长度(mm)[(24.26±11.45)对(29.19±13.69),P=0.002]。术后1周射血分数(%)D组高于P组[(51.73±7.55)对(47.75±8.18),P=0.002]。术后随访1年,D组再发心绞痛者明显低于P组,但两组再发心梗及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D组无MACE存活率明显高于P组(90.4%对75.8%,P=0.016)。[结论]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栓病变的直接PCI中,首先进行血栓抽吸与常规PCI相比,不仅能有效降低血栓负荷,增加心肌的有效灌注,而且改善患者预后,在血栓负荷较重的患者中应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 尹达朱皓周旭晨黄榕翀王俊杰郑振国
- 关键词:血栓抽吸急性心肌梗死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