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居静

作品数:23 被引量:236H指数:9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水稻
  • 5篇籼稻
  • 4篇施肥
  • 4篇穗重
  • 4篇籼稻品种
  • 4篇常规籼稻
  • 3篇穗型
  • 3篇团聚体
  • 3篇蚯蚓
  • 3篇不同施肥
  • 3篇不同穗型
  • 2篇氮素
  • 2篇养分
  • 2篇有机碳
  • 2篇幼苗
  • 2篇玉米
  • 2篇施肥模式
  • 2篇水稻土
  • 2篇土壤
  • 2篇团聚体稳定性

机构

  • 21篇扬州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里下河地...
  • 1篇东台市农业技...
  • 1篇高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1篇居静
  • 10篇赵海涛
  • 5篇王余龙
  • 5篇董桂春
  • 4篇田昊
  • 4篇李进前
  • 3篇赵江宁
  • 3篇钱晓晴
  • 3篇封克
  • 3篇张燕
  • 3篇盛海君
  • 3篇宓文海
  • 2篇于小风
  • 2篇单玉华
  • 2篇周娟
  • 2篇于小凤
  • 2篇张彪
  • 2篇杜岩
  • 2篇余彬彬
  • 2篇毛伟

传媒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研究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园艺与种苗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5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由空气中CO_2浓度和温度增高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和气温增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本研究旨在揭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其种子活力是否受这两个重要环境因子的影响。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_2Enrichment)系统,以常规水稻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Ambient,环境空气)、CO_2浓度增高(比Ambient高200μmol/mol)、温度增高(比Ambient高2℃)和CO_2浓度与温度同时增高四个处理,成熟期收获种子进行实验室标准发芽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独CO_2浓度增加使成熟种子浸种24h浸出液电导率平均增加16.5%,但使种子露白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下降7.8%、10.0%、17.4%和8.9%。相似地,单独温度增高或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增高处理对上述参数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影响的幅度变小,多未达显著水平。与环境生长温度相比,高温环境下全生育期CO_2浓度升高使成熟种子浸种24h浸出液电导率、露白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变小,表现在CO_2浓度与温度处理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作用。种子发芽后芽和根系性状对高CO_2浓度或高温均无显著响应。以上结果说明,大气CO_2浓度增高200μmol/mol环境条件下,常规粳稻武运粳23成熟种子露白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指标均明显下降,但在同时适度增温的生长环境下这种负面影响有减弱的趋势。
高厚玉景立权陈龙居静王云霞朱建国杨连新王余龙
关键词:水稻AIR种子活力
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为大穗型品种遗传改良及从栽培角度调控源库提高穗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2001年、2002年分别以88个、122个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类,研究各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结果】大穗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系数、绿叶重及比叶重均较大,但结实期叶面积系数下降比例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叶面积系数有利于提高单穗重;大穗型籼稻品种结实期净同化率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库容量较大,适当增大穗重有利于库容量的提高;大穗型品种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较大;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是抽穗期绿叶重、净同化率;影响穗重的主要库性状是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结论】大穗型品种叶面积系数及其构成、库容量及其构成(或库源比)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绿叶重、结实期净同化率是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是影响穗重主要库容性状。
董桂春居静李进前于小风田昊张彪周娟王余龙
关键词:常规籼稻穗重
不同施肥模式下黄泥田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矿化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依托长期定位施肥(2011—2018年)试验,采用团聚体湿筛及室内培养碱液吸收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物料投入下的两种施肥模式(CM:控释BB肥配施牛粪,RS:化肥配施秸秆)较单施化肥(NPK)模式显著提高了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22%—33%);(2)与NPK处理相比,RS与CM处理使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分别提高了18%和23%,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分别提高了18%和24%,有机碳潜在矿化量分别提高了16%和33%,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分别降低了5.2%和4.1%;(3)大团聚体(>2.00 mm)有机碳含量最高,微团聚体(<0.25 mm)有机碳含量最低;(4)矿化前期各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呈大团聚体>中团聚体>微团聚体的特征,而在矿化后期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黄泥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累积与团聚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固持能力也呈大团聚体>中团聚体>微团聚体的特征。长期有机培肥(RS与CM)可以提高黄泥田水稻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潜在有机碳矿化量与有机碳周转速率,提高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其中一次性基施控释BB肥配施牛粪的施肥模式最有利于黄泥田良好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形成与有机碳的累积。
高强宓文海宓文海刘明月居静居静张祖建赵海涛
关键词:水稻土有机培肥团聚体有机碳矿化
西瓜栽培营养基质施用量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明确西瓜生长的最适营养基质施用量,以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方法]采用基质栽培方法,对西瓜品种8424施用不同量的营养基质,明确西瓜生长的最适营养基质施用量。[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西瓜营养基质的施用量在60~75 m3/hm2时,西瓜叶片数、主蔓长、单果重、产量以及中心糖分、边糖分含量等产量、品质指标均处于最佳状态。[结论]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西瓜营养基质的用量为60~75 m3/hm2。
胡国春杜岩陈峰王志林杨玉萍何春萍居静盛海君钱晓晴
关键词:营养基质施用量西瓜栽培
玉米根系Cr^(6+)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幼苗生长的反应被引量:10
2013年
通过水培方法,研究了玉米根系对以K2Cr2O7形式添加的Cr6+的吸收特征及其不同浓度Cr6+对玉米根系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Cr6+含量随溶液中Cr6+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收动态符合Michaelich-Menten模拟曲线方程特征,根系Cr6+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Cr6+含量,富集系数也极显著高于地上部。Cr6+对玉米形态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特征,低浓度Cr6+(<1.00 mg/L)促进玉米根系形态发育,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生物量明显增加;高浓度Cr6+(≥1.00 mg/L)抑制玉米根系发育,当Cr6+浓度达到2.00 mg/L时,即可极显著降低玉米幼苗的根长和根表面积。不同浓度的Cr6+处理使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较不添加Cr6+的对照均有所下降,表现出"脉间失绿"症状,其中低浓度Cr6+处理因玉米生物量的增加造成的稀释作用使得这种"失绿"症状尤为明显。
盛海君杜岩居静高亚娟胡廷旭封克
关键词:玉米根系形态吸收动力学参数幼苗
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及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2001、2002年分别以88、122个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籼稻品种抽穗期、结实期、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和个体干物质生产量大;②大穗型品种成熟期茎鞘干重比例较大,穗干重比例及经济系数小于中等穗型品种;③单穗重受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共同影响,生物产量特别是单穗生物量对穗重的作用显著大于经济系数对穗重的作用;④大穗型水稻品种播种到抽穗天数、全生育期天数较长,生育期、干物质生长率均是影响干物质生产的重要因素,干物质生长率特别是个体干物质生长率对干物质生长量影响较大;⑤大穗型品种单穗茎鞘重、单穗绿叶重、单穗叶面积大,结实期单穗叶面积下降速度慢。单穗根源、单穗氮源、单穗叶源、单穗碳源优势明显是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多、穗重大的主要原因。
董桂春张燕于小凤周娟赵江宁居静李进前田昊王余龙
关键词:常规籼稻穗重
复配育秧基质对水稻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2017年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生长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3种育秧基质处理:(1)采用高度腐熟的养牛场垫料为基础材料(50%),配以蛭石(20%)、泥炭(10%)、土壤(20%)及保水剂适量;(2)市售基质(产自江苏镇江,CK_1);(3)市售基质(产自江苏淮安,CK_2)。分析育秧基质对秧苗素质、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试验基质能够满足水稻育秧壮苗要求,移栽后水稻活棵快,无明显缓苗期,在其他各项管理措施完全一致的条件下,试验基质处理比两对照基质处理水稻分别增产近6%和2%。[结论]该研究为水稻育秧基质的选取提供了参考。
唐继华徐士风顾祥周宇赵海涛居静余彬彬钱晓晴
关键词:水稻基质育秧秧苗素质
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被引量:28
2009年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质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单穗重差异较大,适当增加穗重有利于水稻品种产量的提高;(2)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植株含氮率差异较小,大穗型水稻品种抽穗期、结实期、成熟期群体氮素累积量和个体(单穗)氮素累积量均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个体(单穗)吸氮量特别是抽穗前单穗吸氮量大,是大穗型品种主要生育阶段群体氮素累积量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的重要因素;(3)中等偏大穗型的水稻品种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高;(4)大穗型水稻品种播种到抽穗天数、全生育期天数较长;(5)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是影响穗重的重要因素,但氮素累积量作用较大;(6)吸氮强度尤其是个体(单穗)吸氮强度是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与个体(单穗)氮素累积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董桂春于小凤赵江宁居静田昊李进前张燕王余龙
关键词:籼稻穗重氮素吸收利用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中低产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组成、总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进而明确黄泥田土壤肥力提升的最佳施肥方式,以金衢盆地黄泥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设置无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牛粪和化肥配施秸秆4个处理。结果表明,化肥与牛粪配施处理>0.250 mm团聚体百分含量最高,在0~15 cm和15~30 cm较不施肥对照分别提高了7.1,11.0百分点;而化肥配施秸秆与单施化肥处理之间在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上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化肥与牛粪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8.7%,98.7%。表层土壤中POC/SOC由大到小为:化肥配施牛粪>化肥配施秸秆>单施化肥≈无肥。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牛粪或秸秆处理提高了1030 cm^(-1)相对吸收峰强度,说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土壤碳以多糖类相对含量更高。综合考虑,化肥配施牛粪在改善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碳库方面效果最佳。
陈超宓文海居静吴良欢赵海涛
关键词:红外光谱颗粒态有机碳秸秆
有机肥长期等氮替代无机肥对稻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20
2021年
为了探究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有机肥等氮替代无机肥对稻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有机氮依次替代10%(Y1W9),20%(Y2W8),30%(Y3W7),40%(Y4W6),50%(Y5W5)无机氮等处理,同时以100%施用无机氮(W100)为对照,连续3 a定位监测稻麦产量、土壤肥力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 a间有机肥等氮量替代无机肥比单施无机肥平均轮作年产量增加了0.8%~2.7%;3 a小麦平均产量较单施无机肥处理提高了5.6%~13.2%,水稻平均产量提高了0.2%~14.0%,稻麦轮作总产量平均提高了0.4%~24.5%。与单施无机肥相比,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提高;Y4W6和Y5W5处理下>0.250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百分比分别为74.3%和78.8%,高于其他几个处理下>0.250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百分比,分别比单施无机肥处理高出了5.6和10.1百分点。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比例配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缓解了土壤酸化程度。综上所述,有机肥长期替代无机肥能够培肥土壤,有助于长江下游地区稻麦稳产,20%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最有利于长江下游地区稻麦稳产、高产和土壤肥力提升。
刘明月张凯鸣毛伟居静居静赵海涛
关键词:有机无机配施稻麦产量土壤养分土壤团聚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