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生物利用度
  • 4篇相对生物利用...
  • 3篇药代
  • 3篇药代动力学
  • 2篇药动学
  • 2篇药物
  • 2篇液相色谱
  • 2篇色谱
  • 2篇生物利用度研...
  • 2篇相色谱
  • 2篇脉冲控释
  • 2篇康唑
  • 2篇控释
  • 2篇雷公藤
  • 2篇胶囊
  • 2篇高效液相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氟康唑
  • 2篇HPLC
  • 2篇HPLC法

机构

  • 14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江苏省药物研...
  • 1篇天津药品检验...

作者

  • 14篇岗艳云
  • 5篇朱家璧
  • 3篇朱家壁
  • 2篇高立勤
  • 2篇张勤
  • 2篇单萍萍
  • 2篇张正行
  • 2篇路丽芳
  • 2篇许向阳
  • 1篇安登魁
  • 1篇尹鸿萍
  • 1篇童进
  • 1篇吴荻
  • 1篇阳怡
  • 1篇陈燕忠
  • 1篇郝钦
  • 1篇宗莉
  • 1篇陶晓路
  • 1篇伍斌
  • 1篇杨正管

传媒

  • 4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药学学报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基层中药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天津药学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药学与临床研...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P─HPLC法测定尼莫地平输液含量及其初步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采用RP-HPLC法测定了尼莫地平输液的含量,并对其光、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SpherisorbC18柱,以甲醇-0.05mol/LNaH2PO4(7∶3,V/V)(以二乙胺调节pH至4.8)为流动相,237nm检测,该方法专属性好,且灵敏、简便。光、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输液对光不稳定,对热较稳定,但随加热时间的延长也会逐渐分解。
岗艳云单萍萍何广卫阳怡朱家壁
关键词:尼莫地平输液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
盐酸米诺环素胶囊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1996年
8名健康志愿者交叉单剂量口服200mg光华产和海口产盐酸米诺环素胶囊,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进行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血药经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的开放二室模型,二种胶囊剂各项药动学参数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生物等效性,光华产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0.26%。
宗莉岗艳云张勤朱家璧
关键词:盐酸米诺环素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HPLC
SE—FIA法在药物分析样品预处理上的应用
1993年
SE—FIA法(溶剂提取—流动注射分析法)是一种将流动注射分析和溶剂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SE—FIA法在样品预处理上的应用及进展,包括仪器装置,提取类型和方法及应用实例三方面的概括。
岗艳云张正行安登魁
关键词:流动注射分析溶剂提取药物分析
硝酸异山梨酯脉冲控释微丸的研制被引量:33
1999年
硝酸异山梨酯脉冲控释塞囊由速释微丸和脉冲控释微丸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探讨了其中脉冲控释微丸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郝钦岗艳云朱家壁
关键词:硝酸异山梨酯脉冲控释微丸控释膜
人体内氟康唑的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被引量:19
1999年
以10名健康志愿受试者对氟康唑胶囊进行了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血浆中氟康唑的测定采用快速液-液提取(LLE)-HPLC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1~5.22mg·L-1,最低检测浓度为0.1mg·L-1,提取回收率>76%(n=5),方法回收率为98.80~107.57%,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8%和13%(n=6)。结果表明:受试者交叉口服氟康唑胶囊和市售氟康唑胶囊各150mg后,其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零级吸收的开放一室模型,Tpeak分别为1.45±0.44h和1.42±0.49h,Cmax分别为3.962±0.683mg·L-1和3.835±0.605mg·L-1,T1/2分别为31.49±4.58h和30.12±4.63h,表明氟康唑胶囊口服后具有吸收快和消除慢的特点;AUC分别为140.7±11.7mg·h·L-1和136.7±17.2mg·h·L-1,各药物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算得所研制的氟康唑胶囊相对于市售氟康唑胶囊的Frel为102.36±9.61%。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氟康唑胶囊与市售氟康唑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岗艳云伍斌许向阳朱家壁
关键词:氟康唑相对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
替诺昔康胶囊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2006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替诺昔康的浓度,研究替诺昔康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血浆样品经二氯甲烷萃取后,用 Hypersil ODS_2(250mm×4.6mm,5μm)柱分析,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40:60:0.04:0.1),检测波长为371nm。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安排实验,8名健康志愿受试者,以替诺昔康片为参比制剂,进行了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结果:血浆中替诺昔康的线性范围为0.10~10.00μg·mL^(-1),最低检出限为0.05μg·mL^(-1),方法回收率为98.1%~100.8%,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3.59%和5.65%。受试者口服单剂量受试胶囊与参比片剂后,T_(max)分别为(2.38±0.52)h 和(2.13±0.35)h;C_(max)分别为(3.33±0.38)μg·mL^(-1)和(3.06±0.41)μg·mL^(-1);t_(1/2)分别为(82.01±29.74)h和(66.25±22.29)h;MRT 分别为(118.35±42.93)h 和(95.59±32.16)h;AUC 分别为(258.0±68.2)μg·h·mL^(-1)和(242.2±56.2)μg·h·mL^(-1)。结论:受试胶囊与参比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1%±8.9%。方差分析和双单侧 t 检验结果显示,受试胶囊与参比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高立勤吴荻陶晓路岗艳云
关键词:生物利用度HPLC法
盐酸地尔硫大鼠肠吸收动力学及在口服缓释制剂设计中的意义被引量:21
1998年
本文应用大鼠在体灌流肠吸收实验研究了盐酸地尔硫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盐酸地尔硫在小肠部位吸收良好,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下降,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66,0554,0521,0148h-1,回流液中被吸收的药物量与大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水分的吸收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增加,但由水分吸收伴随的药物吸收即溶剂拖曳作用在回流吸收的药物中所占比例很小。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大约是小肠段的十分之三,提示适于制备日服一次(24h)缓释给药系统。
杨正管朱家璧岗艳云
关键词:盐酸地尔硫ZHUO吸收动力学心血管药
雷公藤内酯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处置研究被引量:7
1996年
采用RP-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刻大鼠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酮的浓度。大鼠iv0.7,1.4,2.8mg·k-1雷公藤内酯酮后,血浓数据用PKBP-NI程序拟合,药物动力学模型为两室开放模型,T1/2α为0.167~0.195h,T1/2β为4.95~6.49h,曲线下面积(AUC)与剂量成正比,清除率(CLs)与剂量无关。非房室模型统计矩计算的结果表明,3剂量平均驻留时间MRT为3.26~5.14h。大鼠iv雷公藤内酯酮后,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其中以肺和肝药物浓度最高,心、肾、脾和肌肉次之,宰丸、胃肠道和脑中最低。iv雷公藤内酯酮后,经尿和胆汁排泄的原型药物较少。雷公藤内酯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75%。
岗艳云张正行张胜强刘晓东安登魁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酮药代动力学
RP-HPLC测定氟康唑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建立RPHPLC快速测定人血清中氟康唑(FCZ)浓度。研究该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血样经碱化、乙酸乙酯提取后,在SpherisorbC18(200mm×4.0mm,5μm)不锈钢柱上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250∶750∶1.2,以二乙胺调pH4),以氨苯蝶啶为内标,在260nm处检测,所得血浓数据用Z89NLF程序进行模型嵌合,求出有关药动学参数。结果:FCZ血清浓度在0.25μg·ml-1~10.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出浓度为0.1μg·m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分别为6.30%(n=5)和8.98%(n=5),方法回收率为99.33%~102.28%。对8名健康志愿受试者单剂量poFCZ片剂150mg后研究表明,其药时曲线符合零级吸收的开放一室模型,达峰时间tmax为1.69h,血清峰浓度cmax为3.30μg·ml-1,消除半衰期t1/2约为27h。双单侧检验结果显示,FCZ片剂与进口胶囊剂生物等效,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为108.32%。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
岗艳云路丽芳阳怡张勤张勤单萍萍
关键词:氟康唑HPLC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
巴戟天脂溶物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2
1997年
巴戟天石油醚提取物经硅胶加压柱分离纯化得到三种成分,鉴定为: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2—甲基蒽醌(2—methylanthraquinone,即柚木醌);Ⅲ: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rubiadin—1—methylether).
吴玺琳童进岗艳云
关键词:巴戟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