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雄

作品数:6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结肠
  • 5篇结肠炎
  • 4篇苦参
  • 4篇溃疡
  • 4篇溃疡性
  • 4篇溃疡性结肠炎
  • 3篇胶囊
  • 3篇复方苦参
  • 3篇复方苦参结肠...
  • 3篇肠溶胶囊
  • 2篇黏膜
  • 2篇乌梅
  • 2篇乌梅丸
  • 2篇美沙拉嗪
  • 2篇P65
  • 2篇IΚB
  • 2篇IΚB-Α
  • 2篇肠黏膜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湖北省中医院

作者

  • 6篇庄雄
  • 5篇范恒
  • 3篇寿折星
  • 3篇吕建芳
  • 3篇段雪云
  • 1篇唐庆
  • 1篇沈霖
  • 1篇廖奕
  • 1篇梁丽

传媒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西医结合研...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IκB-α表达的作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湿热内蕴证)结肠黏膜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24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16例)和西药组(8例),中药组用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西药组用美沙拉嗪治疗,共治疗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IκB-α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治疗前全部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治疗后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与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组使UC患者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范恒庄雄段雪云
关键词: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IΚB-Α
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及其对结肠IκB-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作用,并证实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湿热内蕴证)结肠粘膜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溃...
庄雄
关键词: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蛋白表达
文献传递
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目的:比较乌梅丸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疗效的大小,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56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按雌雄随机分4组,分别为乌梅丸组、SASP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观察治疗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匀浆NF-κB p65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结肠组织中NF-κB p65无或仅有弱阳性表达,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5.67%±4.25%vs 10.45%±5.20%,P<0.05),乌梅丸(26.32%±9.65%)和SASP(31.23%±5.18%)组阳性细胞率则明显低于模型组,乌梅丸组阳性细胞率较SASP组更低.结论:NF-κB与UC发病关系密切,乌梅丸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活性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范恒段雪云庄雄吕建芳寿折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P65乌梅丸
从乌梅丸治疗久利的报道探讨经方的研究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乌梅丸"又主久利"。《汉方简文》说乌梅丸"……又主久利者,因利起自本寒,成于化热,始即伤气,久则伤血,故辛热以治寒,苦寒以清热;蜀椒固气,而以细辛通之;当归补血,而以桂枝行之,用党参以合补...
范恒寿折星吕建芳庄雄
文献传递
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结肠黏膜IκB-α蛋白的表达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UC患者24例,随机分为复方苦参组和美沙拉嗪组,复方苦参组16例用复方苦参结肠溶治疗,美沙拉嗪组8例用美沙拉嗪治疗,共治疗8wk.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IκB-α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复方苦参组总有效率为93.75%,美沙拉嗪组为87.5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苦参组和美沙拉嗪组治疗前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后(25.6%±2.9%vs21.5%±4.9%,23.5%±5.6%vs21.8%±5.0%,均P<0.01),治疗后复方苦参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与美沙拉嗪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对UC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患者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范恒庄雄段雪云梁丽廖奕唐庆
关键词: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核转录因子ΚB
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细胞因子和核因子-κB p6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氧化苦参碱(OMT)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TNBS造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肌注,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氧化苦参碱组给予氧化苦参碱注射液肌注.治疗15d后观察大鼠的腹泻、便血症状和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IL-2、IL-10的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核因子(NF)-κBp65的表达.结果:OMT组大鼠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得到较快控制,大鼠黏膜组织损伤显著改善.与模型组比较,OMT组IL-2减少(102.93±21.10ng/L vs 231.48±40.78ng/L,P<0.05),IL-10增多(50.13±1.40ng/L vs 18.64±0.65ng/L,P<0.05),NF-κB p65显著降低(16.02%±7.27% vs 43.05%±13.80%,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黏膜IL-2升高,IL-10减少,NF-κBp65表达增多,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102.93±21.10ng/L vs 30.44±12.03ng/L,50.13±1.40ng/L vs 58.92±3.70ng/L,16.02%±7.27% vs 9.57%±4.31%,均P<0.01).OMT组与美沙拉嗪组比较,IL-2、IL-10和NF-κB p65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IL-2的生成、促进IL-10分泌和抑制NF-κB p65的激活发挥治疗作用.
吕建芳范恒沈霖寿折星庄雄
关键词:结肠炎氧化苦参碱核因子-ΚBP65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