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洪凯

作品数:47 被引量:508H指数:15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主题

  • 34篇土壤
  • 16篇有机碳
  • 15篇喀斯特山区
  • 8篇土壤有机
  • 8篇土壤有机碳
  • 7篇养分
  • 6篇土地利用
  • 6篇群落
  • 6篇小生境
  • 5篇植被
  • 5篇植被类型
  • 5篇石漠化
  • 5篇土壤养分
  • 5篇污染
  • 5篇活性有机碳
  • 4篇土地利用方式
  • 4篇团聚体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细菌群落

机构

  • 47篇贵州师范大学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黔东南民族职...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广东省生态环...

作者

  • 47篇廖洪凯
  • 45篇龙健
  • 41篇李娟
  • 22篇刘灵飞
  • 9篇张文娟
  • 5篇杨江江
  • 4篇姚斌
  • 4篇卢怡
  • 4篇郭琴
  • 3篇陈彩云
  • 2篇吴迪
  • 2篇龙治峰
  • 2篇李菲
  • 2篇冯业强
  • 1篇李存雄
  • 1篇秦樊鑫
  • 1篇刘方
  • 1篇刘峰
  • 1篇王晓莉
  • 1篇韩爽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5篇生态学杂志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
  • 2篇中国岩溶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环境化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给重金属复合污染植物的恢复利用提供参考,从植物的光合生理、抗逆生理及其植物的生长和富集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下植物的各种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彩云龙健李娟廖洪凯
关键词:植物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生理生态效应
喀斯特山区晴隆锑矿不同介质砷锑铋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以喀斯特山区锑矿冶炼厂周围旱地农田土壤、水和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和植物中重金属As、Sb和Bi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喀斯特山区晴隆锑矿冶炼As、Sb和Bi对环境介质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表层受As、Sb和Bi污染程度不同,生物有效性Sb>As>Bi,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作为生活饮用水源的黄家洞山泉水Sb含量符合饮用安全标准;调查3种野生优势本土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发现同种植物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重金属的积累有显著差异,芒萁和白茅可作为修复锑矿污染土壤的首选植物,头花蓼可作为修复砷污染的首选植物。
刘灵飞李娟龙健廖洪凯李菲张文娟
关键词:锑矿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活性的研究——以花江为例被引量:11
2017年
为探究土壤团聚体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分布特征,以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花椒林地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团聚体中各粒级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含量,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团聚体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在<0.25 mm粒级均最高,脲酶及蔗糖酶活性表现为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花椒林地>荒草地,碱性磷酸酶表现为花椒林地>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荒草地;酶活性随着土壤粒级的减小逐渐增大.将团聚体的含量、养分及酶活性结合考虑,发现2—1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对土壤的贡献率最大,土壤团聚体脲酶、蔗糖酶及碱性磷酸酶均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酶活性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且充分显示了土壤性质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及不同粒级中的多样性.
卢怡龙健廖洪凯李娟刘灵飞郭琴姚斌龙治峰
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团聚体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喀斯特高原山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正>西南地区的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坚持"系统防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快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不仅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求,也是构建长江和珠江上...
龙健李娟周文龙廖洪凯
强还原土壤灭菌对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4年
强还原土壤灭菌(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是一种高效、安全以及环保的土壤灭菌方法。土壤原生生物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关于强还原土壤灭菌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大都集中于细菌和真菌群落,较少关注原生生物群落。以长期连作番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RSD处理(对照组、添加玉米秸秆、添加甘蔗渣和添加玉米秸秆+甘蔗渣),RSD步骤为:按照上述4种不同处理添加有机物料,采用淹水和覆膜的方式隔绝空气,并在35℃条件下处理21 d,处理结束后在自然风干的第1、3、7和21天取样,选取第21天的土样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高通量18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RSD处理后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群落的变化,利用冗余分析明确影响原生生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自然风干期间不同RSD处理增加了土壤全碳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RSD处理后丝足虫门(Cercozoa)、纤毛门(Cilipohora)以及变形虫门(Amoebozoa)为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度分别为19.2%-25.9%、13.8%-26.9%和12.0%-28.8%。RSD处理提高了捕食型和寄生型原生生物群落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自养型原生生物的相对丰度,并没有改善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铵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其中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捕食型、自养型和寄生型原生生物功能群落的相对丰度呈现显著相关性。该研究证明了RSD处理对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组成和群落功能组成有显著的影响。
陈弘杰廖洪凯龙健赵雨鑫湛凯翔冉泰山杨国梅
关键词: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贵州高原喀斯特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质量评价——以普定后寨河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为研究贵州典型喀斯特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5年5月—12月对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进行现场调查并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28个,测定K^+、Na^+、Ca^(2+)、Mg^(2+)、HCO_3^-、NO_3^--N、NH_4^+-N等20种指标,利用Duncan差异显著性检验法进行水化学特征分析,用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呈微碱性,主要阴离子为HCO_3^-、SO_4^(2-)、Cl^-,主要阳离子为Ca^(2+)、Mg^(2+).从季节变化来看,Cl^-、SO_4^(2-)、K^+、TN是春季>夏季>秋季,在冬季时其含量升高,HCO_3^-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NO_3^--N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Na^+、Mg^(2+)是秋季和冬季较低.pH、NH_4^+-N是春季和秋季较低,4个季节中呈"N"型分布,可见,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质综合评价表明,在喀斯特山区秋、冬季节水质较春、夏季节好,总体质量较好.而从单项组分来看,部分地区有的指标已超过Ⅳ类水的限值,主要是总Fe和NH_4^+-N质量浓度较高影响水质.总Fe的最高质量浓度为1.2948 mg·L^(-1),NH_4^+-N的最高质量浓度为0.71 mg·L^(-1),这与当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有关,对浅层地下水质量具有潜在的影响.综上,研究贵州高原喀斯特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可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郭琴龙健廖洪凯李娟刘灵飞卢怡姚斌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喀斯特山区水化学特征水质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小生境类型对岩石溶蚀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生态环境脆弱,碳酸盐岩溶蚀是喀斯特山区主要成土方式,研究碳酸盐岩溶蚀对喀斯特山区土壤环境保护及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类型小生境(石洞、石缝、石沟、石槽、土面、石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溶蚀试片法于小生境内进行野外溶蚀试验,观察溶蚀速率、溶蚀形态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分析溶蚀速率与小生境类型、土壤理化指标、微生物的关系,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碳酸盐岩溶蚀与成土的关系。结果表明,溶蚀时间介于0.5~2年,置于生境表面的岩石试片中,石槽的试片溶蚀速率最大,其次是土面,再次是石面,石沟轻微溶蚀,石洞、石缝未见明显溶蚀;总体上,埋于生境土壤以下的岩石溶蚀速率较置于生境表面高。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表明,小生境类型是影响试片溶蚀速率的首要因子,土壤含水率、pH分别显著促进、抑制试片溶蚀。在溶蚀速率明显变化的生境中,溶蚀形态随着溶蚀时间增加而愈发明显。研究结果证实了小生境类型对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存在显著影响。
龙健吴求生李娟廖洪凯刘灵飞黄博聪张菊梅
关键词: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成土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土壤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最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4.80 g.kg-1、477.86 mg.kg-1、102.87 mg.kg-1、17.54 mg.kg-1、7.72 g.kg-1和166.43 mg.kg-1,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总体按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依次下降。除旱地与经自然恢复15 a的退耕草丛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较为接近,大多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活性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花椒林对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的累积效应仅次于林地,且明显高于火龙果林和旱地。研究阐明了喀斯特土壤的自然修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辅以必要的造林措施加速其恢复,花椒林可以作为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或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植被类型。
廖洪凯龙健李娟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地利用方式喀斯特山区
西南地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分布特征被引量:22
2012年
通过对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乔木林、灌木林及草丛下所覆盖的土面、石面、石沟、石洞、石缝、石槽和石坑7类小生境土壤样品碳氮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小生境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介于10.6-103.7 g/kg和1.16-6.39 g/kg之间,变幅较大;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平均含量较草丛增加100%以上,灌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最小,小生境土壤碱解氮在各植被类型下服从正态分布,有机碳及全氮则服从右偏态分布;小生境相对开放的土面、石面、石坑及石沟普遍较石槽、石缝及石洞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高,而碱解氮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同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碳氮比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廖洪凯龙健李娟杨江江冯业强
关键词:干热河谷土壤有机碳
茂兰喀斯特原生林不同坡向及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和养分特征被引量:33
2018年
以茂兰喀斯特原生林3种坡向林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研采样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喀斯特原生林生态系统下坡向和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储量及元素释放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阴坡凋落物现存总量((0.568±0.024)kg·m^(-2))高于阳坡((0.504±0.03)kg·m^(-2))和半阴坡((0.295±0.02)kg·m^(-2)),不同坡向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在各分解层均表现为:未分解层(L层)>半分解层(F层)>全分解层(Y层);2)不同坡向林下凋落物各营养元素平均含量表现为:C((388.7±11.2)g·kg-1)>N((24.90±3.49)g·kg-1)>K((9.78±1.82)g·kg-1)>P((1.53±0.32)g·kg-1),在各分解层的含量表现不同,碳含量和钾含量:L>F>Y,氮含量和磷含量:Y>F>L;3)3种坡向林下凋落物的碳、氮、钾元素总储量表现为:阴坡>阳坡>半阴坡,磷元素总储量表现为:阳坡>阴坡>半阴坡;4)凋落物营养元素储量在L层占总储量的37.1%~64.2%,并随分解加剧而减少;L层和F层的元素释放率均表现为:阴坡>半阴坡>阳坡,且碳、钾元素释放率高于氮、磷元素。在喀斯特原生林凋落物分解的养分释放过程中,坡向对林下凋落物的理化性质及分解速率有较大影响,且阴坡林下凋落物分解较快、营养元素内部循环周期较短。
赵畅龙健李娟廖洪凯刘灵飞张明江华健
关键词:坡向凋落物现存量养分特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