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秀军
- 作品数:61 被引量:276H指数:9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杭州临床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医学重点专科专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肠镜辅助经肛手套平台微创手术治疗直肠早期肿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结肠镜辅助经肛手套平台微创手术治疗直肠早期肿瘤的疗效。方法选择行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17例直肠早期肿瘤患者,均采用结肠镜辅助经肛手套平台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肿瘤病理结构以及随访情况等。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手术,术中未发生大出血、肠穿孔中转开腹等情况。手术时间30~140(45.0±12.6)min。术后患者恢复均较好,3例患者出现少量便血,自行好转;2例患者术后第2天低热,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均无肛门疼痛等其他术后并发症。肿瘤到肛缘的距离为5~20(6.5±2.2)cm。术后检查肿瘤直径1.2~3.5(2.6±0.89)cm;病理结果提示绒毛状腺瘤7例、管状腺瘤5瘤、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锯齿状腺瘤2例;其中4例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送检标本的边缘及基底部肿瘤组织均为阴性。平均住院时间为4~8(5.0±1.9)d。术后随访10~32个月,均无局部复发,且未发现远期并发症。结论结肠镜辅助经肛手套平台微创手术可以用于直肠早期肿瘤的治疗,这拓展了结肠镜的临床用途。
- 茅伟明廖秀军邵书先武文静杨关根
- 关键词:结肠镜直肠肿瘤
- 复方硝苯地平软膏在肛门部手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为研究复方硝苯地平软膏在肛门部手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将166例肛门部手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治疗组(56例)、对照组(59例)和空白组(51例),分别给予复方硝苯地平软膏、消炎祛腐生肌膏、凡士林软膏换药,观察3组患者术后平均疼痛指数、排便疼痛指数、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出血、创面水肿、肛门控便能力、心血管副作用、肛管动力学变化、肛门肌电图、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平均疼痛指数、排便疼痛指数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3组患者出血症状、肛门控便能力、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创面水肿发生率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肛管动力学变化:治疗组术后肛管静息压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3组患者肛管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肌电图检测:3组患者术后检测静息相及缩肛相的运动单位电位(MUP)分析显示,治疗组静息相MUP波幅(Am)、面积/波幅(Ar/Am)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缩肛相MUPAm、面积(Ar)、Ar/Am、频率(Freq)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副作用:治疗组有5例(8.9%)出现头晕或头痛、面色潮红等反应,未予干预处理,其中4例为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较大。空白组没有发现心血管相关反应。结果表明,复方硝苯地平软膏能有效减轻肛门部手术后疼痛,加快创面愈合,不良反应少,但在较大创口中应用,不良反应可能增加。
- 廖秀军张延祥茅伟明武文静邓群杨关根
- 关键词:肛门病术后
- Dact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 2010年
- 目的:观测Dact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各50例及正常对照组织20例Dact1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Dact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结直肠癌组中,9例Dact1基因mRNA失表达(18%),20例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40%);癌旁组织组中,1例Dact1基因mRNA失表达(2%),3例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6%);正常对照组中,1例Dact1基因mRNA低表达(5%).Dact1基因在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对照组织中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46%、12%、5%,癌组织组与癌旁组织组及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癌旁组织组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ct1基因mRNA的失表达(低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ct1基因mRNA的失表达(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失表达可能与Dact1启动子区甲基化相关.
- 李守付廖秀军杨关根
- 关键词:结直肠癌甲基化
- 前列腺素转运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转运蛋白(PG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中PGT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结直肠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癌组织中PGT mRNA相对表达量[(0.57±0.33)比(2.33±1.20)]、蛋白表达水平[PGT/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灰度值(0.45±0.16)比(0.78±0.23)]、免疫组化累计吸光度值[(718.7±359.4)比(10412.0±6423.3)]和平均吸光度值[(0.03±0.01)比(0.12±0.09)]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3~T4)和分期晚(Ⅲ~Ⅳ期)有关(均P<0.01);而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及分化程度无关(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G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其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分期相关。
- 商善良廖秀军沈忠裘建明邵书先丁磊王东杨关根张延祥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前列腺素E2临床病理特征
- 小肠间质瘤的诊治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空回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2.8岁,病程10h至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胀不适、发热、乏力、贫血、体重下降等。发生部位:空肠26例,回肠5例,空回肠多原发性1例。B超检查12例提示腹腔肿块,其中4例提示来源于肠道,5例不能提示来源,3例误诊为卵巢肿瘤。4例行消化道造影,均阴性。20例行CT检查,均发现肿瘤或转移病灶,阳性发现率100%,其中15例定位于肠道肿瘤(75.0%)。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例提示小肠肿瘤。5例行小肠镜检查,均明确诊断小肠肿瘤。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间质瘤。4例肝转移患者口服格列卫治疗。22例获得0.5~5年的随访,术后复发4例,肝转移2例,死亡2例。结论空回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CT和DSA对诊断有帮助,小肠镜诊断率高,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是其有效治疗方式。
- 罗壮廖秀军孟荣贵于恩达张卫傅传刚
- 关键词:预后
- 磷酸钠盐和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溶液用于肠道准备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评价比较口服磷酸钠和聚乙二醇电解质法对肠道清洁的效果及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15例住院需行肠道准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分别应用磷酸钠盐口服液(NaP,试验组)和聚乙二醇(PEG,对照组)进行肠道清洁,通过患者的主观和客观感受、水电解质检测指标和结肠镜肠道清洁效果的评估,对两种肠道准备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耐受性评估为(13.5±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7)分(t=4.91,P〈0.05);试验组未饮完率1.8%,与对照组的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96.6%,对照组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准备前后血清无机磷、血钾和血钙变化百分比分别为64.49±63.83与0.32±12.41、-8.22±6.52与-2.64±12.38和-3.22±5.10与0.83±2.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变化在24h内恢复正常,未发现显著性临床效应。结论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液相比,口服磷酸钠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及肠道清洁有效性。
- 杨关根吴小昌廖秀军刘智勇沈忠金永军
- 关键词:肠道准备磷酸钠结肠镜检查
- 结肠镜辅助手套通路经肛微创手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直肠肿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评价结肠镜辅助手套通路经肛微创手术(CA-TAMIS-GP)治疗早期直肠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外科评估为直径≤4.0 cm的早期直肠肿瘤(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的直肠腺瘤)患者67例。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均为良性肿瘤,距肛缘距离在4~20 cm之间。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CA-TAMIS-GP治疗(手套通路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55.6±11.2)岁,肿瘤大小(3.3±0.4)cm;另一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2.9±12.3)岁,肿瘤大小(3.4±0.5)cm;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手套通路组的具体方法为:将6号外科橡胶手套袖套穿过扩肛器,并反折手套口将其固定于扩肛器上。充分扩肛后将扩肛器置入肛内,留指套端在肛门外,将袖套口及扩肛器缝合固定于肛周,建立气密性良好的手套通路;将超声刀、无损伤肠钳及连接主机平台和电动负压吸引的结肠镜镜头分别伸入3个指套内,并用橡皮筋及丝线固定;应用肠钳、超声刀等腹腔镜器械通过牵拉、抓取、切除、电凝、缝合等操作完成直肠病变切除。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CA-TAMIS-GP与ESD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手术费用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切除层面均至黏膜下层,切缘均阴性。两组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套通路组手术时间低于ESD组[(49.5±14.6)min比(66.1±17.6)min,t=-4.235,P<0.001];术中出血量也均低于ESD组[(4.2±1.6)ml比(6.2±2.1)ml,t=-4.34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ESD组比较,手套通路组术后出现肛门轻度疼痛或不适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8%(6/32)比2.9%(1/35),P=0.048];手套通路组3例发生术后便血,发生率低于ES
- 姚劲廖秀军茅伟明武文静俞艳艳杨关根
- 关键词:结肠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一种塑料肛门镜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料肛门镜,它包含一根整体为管状结构的插管,该插管内设置有一个与其活塞配合的芯头,所述芯头的端部安装有一根与其同心的活塞连杆,该活塞连杆的另一端延伸出插管与操作手柄相连,所述活塞连杆的外圆面处向外径向...
- 廖秀军
- 文献传递
- 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7
- 2014年
- 目的:探讨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连续收治的70例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改良LIFT组(37例,自外口沿瘘管走形紧贴瘘管壁,隧道式游离经外括约肌瘘管至括约肌间沟,切除外侧已游离瘘管)和常规LIFT组(33例)。比较两组的术中及术后情况,并于术后3月检测盆底肌电图以及肛门直肠压力来评估肛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3~20(中位数12)月,改良LIFT组治愈率83.8%(31/37),明显高于常规LIFT组的60.6%(20/33)(P=0.029)。改良LIFT组术后4例患者创面持续不愈,2例复发;常规LIFT组术后8例患者创面持续不愈,5例复发;两组均无肛门失禁发生。术后3月盆底肌电图和肛门直肠测压显示,两组患者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单纯相出现率、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LIFT术相比,改良LIFT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具有更高的治愈率,且能达到与常规LIFT术同等程度的肛门功能。
- 武文静杨关根杜忠举张秀峰宋轶欢裘建明廖秀军沈忠
- 关键词:疗效
- 经肛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研究经肛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直肠前壁部分切除术治疗成年女性直肠前突所致功能性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经肛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直肠前突部分切除术治疗的34例成年女性直肠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leveland便秘评分、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来评价术后便秘缓解状况及手术效果。结果 3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为(43±9)min,术中失血量为(37±9)ml。术后直肠前突体征均消失,无大出血、肛周脓肿、直肠阴道瘘、术后性交痛、直肠狭窄、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为(4.7±1.5)分,1例患者术后排便疼痛持续3个月后自行缓解。术后患者Cleveland便秘评分较术前改善(P<0.01),术后患者直肠前突深度较术前减少(P<0.01),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评分总体满意率为82.3%。结论经肛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直肠前壁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成年女性以直肠前突为主的功能性排便障碍型便秘的有效术式,具有安全、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 商善良杨关根廖秀军裘建明杨琴燕张秀峰丁磊张延祥
- 关键词:直肠前突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