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义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微囊藻
  • 2篇病毒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毒性肝炎
  • 1篇叶绿素A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病毒
  • 1篇人脐
  • 1篇人脐血
  • 1篇人脐血干细胞
  • 1篇上清
  • 1篇水华
  • 1篇铜绿微囊藻
  • 1篇苹果
  • 1篇脐血
  • 1篇脐血单个核细...
  • 1篇细胞
  • 1篇细胞上清
  • 1篇消化道
  • 1篇消化道传播

机构

  • 5篇大理学院

作者

  • 5篇申元英
  • 5篇张义
  • 3篇林丽佳
  • 3篇倪兆林
  • 2篇艾志琼
  • 2篇杨冠英
  • 2篇王涛
  • 1篇袁芝琼
  • 1篇张玲

传媒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苹果酵素对微囊藻的溶藻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自制苹果酵素对微囊藻的溶解作用,并探讨其溶藻机制。方法在微囊藻藻液中加入不同体积(0~3m1)、不同稀释度(0~10。倍)及经不同处理[原液、经0.22μm滤膜抽滤2次、高温灭菌(121℃、0.1MPa灭菌20min)、以12000r/min离心(离心半径3cm)15min、0.25%的胰蛋白酶处理15min]的苹果酵素进行溶藻实验,测定叶绿素a的含量并计算清除率。结果随着加入苹果酵素量的增加,叶绿素a的清除率先升高后下降,在加入0.6ml时除藻作用最强,第4天的清除率达到最大,为94.48%;随稀释倍数的增加,叶绿素a的清除率先升高后下降,稀释10-1倍时的清除率最强,在第4天达最大,为95.27%;经过不同处理的苹果酵素都能产生溶藻作用,第4天原液、经0.22μm滤膜抽滤2次、高温灭菌、以12000r/min离心(离心半径3em)15min、0.25%的胰蛋白酶处理15min的叶绿素a清除率分别为81.40%,84.36%,80.18%,79.52%和79.30%。结论该苹果酵素具有溶解微囊藻的作用,其溶藻机制为产生一种耐高温的非蛋白类物质问接作用溶藻。
倪兆林申元英王涛艾志琼杨冠英袁芝琼林丽佳张义
关键词:微囊藻
洱海水华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离纯化出洱海主要的优势铜绿微囊藻并观察其生长规律及特性。方法:采用水滴-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铜绿微囊藻,采用90%的丙酮提取叶绿素,酶标仪测定其含量,用显微镜计数藻细胞的个数。结果: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与OD665呈直线关系,R2=0.993 1,藻细胞的增长速率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为0.524,其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步升高。结论:此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符合"S"型曲线,藻细胞密度与吸光度成线性相关,其生长速率在第6天达到最大。
倪兆林王涛张玲林丽佳杨冠英张义申元英
关键词:洱海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
LO-2细胞上清诱导人脐血干细胞向类肝细胞分化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向类肝细胞的分化。方法:收集LO-2细胞培养上清液加入培养基培养分离出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连续10 d检测甲胎蛋白(AFP)的表达情况,细胞传代后无诱导剂(LO-2细胞培养上清液)情况下检测白蛋白(ALB)表达情况。结果:培养6 d后AFP出现阳性结果,细胞传代后在无诱导剂的情况下ALB检测阳性。结论:在LO-2细胞上清的诱导下,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分化为类肝细胞。
张义申元英
关键词: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类肝细胞
乙肝病毒Pre-S2基因的研究新进展
2013年
Pre-S2作为HBV表面外膜蛋白重要的蛋白之一,在其基因表达、HBV感染复制、免疫逃逸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且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HCC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其免疫学研究尤其是Pre-S2核酸疫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HBV预防感染提供了有力依据。本文对上述几个方面Pre-S2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张义申元英
关键词:乙肝病毒PRE-S2
消化道传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具有广泛流行性和严重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迄今鉴定出的具有明确致病性的肝炎病毒主要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按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丙、丁型肝炎;另一类是经肠道(即消化道)传播的肝炎病毒,包括甲肝和戊肝,其发病有季节性,可呈暴发流行。本文旨在对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型肝炎(甲肝、戊肝)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和预防作一综述,以期对其流行和科学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艾志琼申元英林丽佳倪兆林张义
关键词:病毒肝炎消化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