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压裂
  • 1篇多裂缝
  • 1篇压裂砂堵
  • 1篇压裂液
  • 1篇压裂液技术
  • 1篇油藏
  • 1篇油田
  • 1篇砂堵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双重介质
  • 1篇区块
  • 1篇历史拟合
  • 1篇裂缝性
  • 1篇裂缝性储层
  • 1篇净压力
  • 1篇函数
  • 1篇核桃园组
  • 1篇防止措施
  • 1篇高凝油
  • 1篇高凝油油藏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张坤
  • 3篇冯彩琴
  • 1篇刘敏
  • 1篇冯兴武
  • 1篇郑宽兵
  • 1篇刘洪涛
  • 1篇任向海
  • 1篇马东
  • 1篇陶良军
  • 1篇陈欢
  • 1篇鲁克英
  • 1篇陈荣凤
  • 1篇钟静
  • 1篇向秀珍
  • 1篇魏媛茜
  • 1篇肖俊杰
  • 1篇宋娟

传媒

  • 3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江汉石油学院...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裂缝性储层压裂砂堵的防止措施被引量:9
2004年
安棚地区属特低孔特渗油气藏,天然裂缝发育,最初的17口井的压裂施工试验表明,该地区压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压裂施工时砂堵问题。分析认为造成砂堵的主要原因是:①天然裂缝发育,滤失严重;②近井筒弯曲摩阻大;③弹性模量高,人工裂缝窄。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工艺技术,应用该技术现场实施32口井.施工成功率为87%,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郑宽兵陶良军冯彩琴冯兴武刘洪涛张坤
关键词:压裂砂堵核桃园组安棚油田
双重介质储层压裂技术在河南油田梨树凹区块中的应用
2011年
梨树凹区块属中低渗、中低孔储层,天然裂缝发育不均,属双重介质储层,压裂时易产生早期砂堵。压裂施工所形成的人工裂缝极易沿天然裂缝延伸形成多裂缝,难以形成具有一定缝宽的主裂缝,因压裂液过量滤失导致早期砂堵,制约了该区的有效开发。针对梨树凹储层特征应用高粘压裂液体系、"一升一降"变浓度压裂液优化设计技术、前置粉陶多级降滤技术及斜线加砂技术,现场应用效果显著,成功地解决梨树凹区块压裂时易发生早期砂堵的问题,保证了双重介质储层的有效开发。
冯彩琴钟静陈荣凤向秀珍张坤宋娟
关键词:多裂缝G函数净压力
高凝油油藏自生热压裂液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河南油田高凝油油藏原油有含蜡高、凝固点高、低含硫的特征,压裂施工中,进入地层的工作液对地层有冷却作用,对于高含蜡、高凝固点的原油,工作液的冷却作用就会造成地层温度低于析蜡温度,使蜡、胶质沥青质析出,堵塞出油孔道,严重影响压裂增产效果。针对高凝油油藏注入流体易造成冷伤害的问题,开展高凝油油藏自生热压裂液体系的研究,研究出胶囊包裹催化生热压裂技术,现场应用2口井,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为类似作业提供参考。
张坤鲁克英冯彩琴魏媛茜肖俊杰
关键词:高凝油油藏压裂液
一种新型预测产液量模型的改进及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针对传统的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大多是一些经验公式,不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而数值模拟方法所需时间较长,为了快速地预测油藏区块的总产液量,在物质平衡和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预测产液量的模型。新型产液量模型建立在油藏区块是完全封闭的理想情况下,认为其区块的连通系数fij为1,其预测产液量高于实际产液量。针对上述情况,考虑到实际油田区块的非均质性以及其他一些地质和注水方案因素,或者油藏是不封闭的,有流体流出油藏区块,都有可能导致fij不为1。因此,有必要对原新型模型进行改进,并用实际油田数据验证改进模型。结果表明,原新型模型高估了实际产液量数据;而改进的产液量模型能够更好地进行历史拟合,其连通系数是介于0和1之间的一个参数。
陈欢刘敏马东任向海张坤
关键词:历史拟合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