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峻

作品数:52 被引量:48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1篇动脉
  • 26篇心肌
  • 25篇心肌梗死
  • 25篇梗死
  • 22篇冠状
  • 22篇冠状动脉
  • 17篇急性心肌梗死
  • 14篇预后
  • 10篇心肌梗死合并
  • 9篇综合征
  • 8篇介入
  • 6篇心原性
  • 6篇心脏
  • 6篇休克
  • 6篇血小板
  • 6篇原性
  • 6篇成形术
  • 5篇动脉内
  • 5篇血管
  • 5篇球囊

机构

  • 25篇中国医学科学...
  • 19篇中国医学科学...
  • 1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新乡市中心医...
  • 1篇杜克大学
  • 1篇自贡市第二人...
  • 1篇自贡市第一人...
  • 1篇通化市中心医...

作者

  • 52篇张峻
  • 33篇乔树宾
  • 27篇吴元
  • 25篇杨跃进
  • 13篇高润霖
  • 13篇陈纪林
  • 10篇陈珏
  • 10篇李佳
  • 9篇袁建松
  • 9篇杨伟宪
  • 8篇高晓津
  • 8篇罗晓亮
  • 7篇宋雷
  • 7篇郭超
  • 7篇赵雪燕
  • 6篇袁晋青
  • 6篇朱俊
  • 6篇胡小莹
  • 5篇陈在嘉
  • 5篇梁岩

传媒

  • 2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3篇中华心血管病...
  • 4篇中国分子心脏...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医刊
  • 1篇Chines...
  • 1篇中华心力衰竭...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6篇2001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及其心脏起搏治疗现状被引量:3
2022年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情形并不少见,此类心律失常多数可在缺血病因纠正后恢复,但也可能进展为不可逆性的传导异常。患者的预后与心肌梗死的部位、传导异常的类型以及再灌注治疗的时效等密切相关。心脏起搏器是症状性或致命性心动过缓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律失常的演变存在逆转、进展或反复等可能,起搏器的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难以决策的问题,权威指南之间亦有争议。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以及起搏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杨毓秀贾镭张峻李佳宋卫华窦克非尹栋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起搏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入我院的AMI合并CS患者209例,其中置入IABP患者102例(置入IABP组)、未置入IABP患者107例(未置入IABP组)。为评估IABP置入与否以及置入时机不同(介入诊疗前置入和介入诊疗后置入)是否影响临床结局,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与未置入IABP组比,置入IABP组男性比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比例及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更高,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房颤动、神志改变、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比例以及28 d病死率更低(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置入IABP可改善28 d生存率(46.1%vs.25.2%,P=0.003)。(2)在置入IABP的102例患者中,72例为介入诊疗前置入,30例为介入诊疗后置入。与介入诊疗前置入患者比,介入诊疗后置入患者血肌酐水平及SAPSⅡ评分更高(P均<0.05)。生存分析显示,介入诊疗前置入患者28 d生存率数值上高于介入诊疗后置入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vs.30.0%,P=0.118)。(3)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1.015,95%CI:1.001~1.028,P=0.037)、神志改变(OR=2.709,95%CI:1.825~4.020,P=0.000)、PCI术后(OR=1.787,95%CI:1.180~2.705,P=0.006)为AMI合并CS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OR=0.654,95%CI:0.435~0.984,P=0.042)、较高动脉血酸碱度(OR=0.064,95%CI:0.023~0.184,P=0.000)、较高的收缩压(OR=0.961,95%CI:0.948~0.973,P=0.000)为近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置入IABP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近期预后,介入诊疗前置入有改善生存趋势,但并非28 d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郭超杨昊翰王心宇许浩博袁建松李佳张峻吴元乔树宾杨伟宪
关键词:心原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
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我院2002—01到2010—09间收治的AMI患者共12354例,其中合并VSR患者70例占收治AMI患者的0.57%,其中男33例(47.1%),女37(52.9%),平均年龄(68.1±8.5)岁。对这70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AMI合并VSR患者,继发于前壁心肌梗死者54例(77.1%)。VSR患者30天死亡率为55.7%,1年死亡率为64.3%;保守治疗49例,30天死亡率为77.6%,1年死亡率为87.8%;手术治疗21例,30天死亡率为4.8%,1年死亡率为9.5%;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30天及1年死亡率均显著优于接受保守治疗患者(P〈0.005).仅1例AMI后6天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于围术期死亡,所有AMI后2周以上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VSR是AM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AMI后2周以上行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对于强化内科保守治疗后仍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预计不能存活至AMI后4-6周的危重患者,可适当提前外科手术时间,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胡小莹邱洪乔树宾康连鸣宋雷张峻谭小燕吴元杨跃进高润霖陈在嘉
关键词:室间隔穿孔急性心肌梗死
阻断CD40-CD40配体系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探讨阻断CD40-CD40配体系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18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n=10)和抗CD40配体抗体组(n=8),并以近交系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测定血脂、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斑块部位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率。Western杂交分析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蛋白表达。结果抗CD40配体抗体治疗可明显降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P<0.01),对血脂无明显影响(P>0.05);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少斑块部位巨噬细胞和CD4+T细胞,增加平滑肌细胞数量(P<0.05),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P<0.01)。结论阻断CD40-CD40配体系统可使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浓度下降,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血脂无影响。
张峻陈纪林顾晴关婷陈曦
关键词:内科学免疫组织化学法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情况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为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应用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9年3月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置入IABP分为IABP置入组(57例)和未置入IABP组(49例,其中20例因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并进一步对IABP置入术后发热、血小板减少、出血、新发脑卒中、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IABP组患者相比较,置入IABP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就诊时心率更快,白细胞计数更高,室间隔穿孔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其中31例(54.4%)院内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血小板减少16例(28.1%)、出血14例(24.6%)、新发脑卒中2例(3.5%)、下肢缺血1例(1.8%),7例严重血小板减少(<50×109/L),住院期间均死亡。19例患者有发热,均发生于长时间使用IABP治疗患者中,平均置入时间(28.6±9.9)d,其中4例血培养阳性。结论IABP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重要过渡治疗措施,血小板减少、出血和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严重血小板减少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罗晓亮张峻袁建松赵彤郭超李佳吴元乔树宾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室间隔穿孔预后
早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其PCI术后远期预后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探索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因素,并比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早发与非早发AMI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0724例,其中符合AMI诊断标准者1920例,依据发病年龄将其分为早发AMI组(男性≤50岁,女性≤60岁)及非早发AMI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发AMI的影响因素。观察终点为:(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卒中和支架内血栓;(2)出血事件。比较两组在住院期间及出院2、5年各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920例AMI患者,年龄(56.5±11.3)岁,男性1612例(84.0%)。早发AMI组701例,非早发AMI组1219例。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血脂、合并症、炎症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OR=1.06,95%CI 1.01~1.10,P<0.01)、甘油三酯(OR=1.47,95%CI 1.14~1.90,P<0.01)、血尿酸水平(OR=1.02,95%CI 1.01~1.04,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OR=0.33,95%CI 0.14~0.78,P=0.01)、高血压病史(OR=0.72,95%CI 0.56~0.93,P=0.01)是早发AMI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结果显示,与非早发AMI组患者比较,早发AMI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5年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发生率均较低;早发AMI组出院5年的MACCE及卒中发生率较低,而出血的发生率较高(P均<0.05)。结论代谢异常包括高体重指数、高甘油三酯、高血尿酸、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早发AMI的独立影响因素。早发AMI患者PCI术后5年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非早发AMI患者。
许晶晶姜琳宋莹姚懿贾斯达刘越袁德山李天瑜陈珏吴元张峻陈纪林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心肌梗死早发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效果的性别差异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间阜外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共20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性别及是否接受IABP治疗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终点为28 d(自心原性休克诊断明确起)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性别/接受IABP治疗与否患者的28 d生存率。调整年龄、收缩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双联抗血小板、昏迷、APACHEⅡ评分及SAPSⅡ评分等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在不同人群中IABP治疗是否影响患者的28 d全因死亡风险,应用Z检验评估性别因素对IABP治疗效果的修饰作用。结果共纳入209例患者,其中男性148例[80例(54.05%)接受IABP支持],女性61例[22例(36.06%)接受IABP支持]。接受IABP治疗者102例。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女性[39.2%(58/148)比26.2%(16/61),Log-rank P=0.034]。接受IABP治疗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46.1%(47/102)比25.2%(27/107),Log-rank P=0.0017]。在女性患者中,接受IABP与未接受IABP患者的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而在男性患者中,接受IABP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51.2%(41/80)比25.0%(17/68),P=0.001]。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及接受或未接受IABP的女性患者(P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者中,IABP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并不一致,在男性患者中IABP治疗可降低28 d全因死亡风险(HR=0.44,95%CI 0.25~0.77,P=0.004),而在女性患者中IABP治疗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无影响(P=0.401),性别与IABP疗效存在交互作用(Z值=-2.32,P=0.020)。结论IABP支持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男性患者中表现出保护作用。
郭超滕浩波张峻李佳许浩博王心宇袁建松杨伟宪胡奉环吴元乔树宾
关键词: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
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1
2005年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影响,并探讨抗血小板治疗抑制CD40CD40配体(CD40L)系统的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阿司匹林组(n=10)、氯吡格雷组(n=10)、抗血小板药物合用组(n=10)和抗CD40L抗体组(n=8)。另取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有相同遗传背景的健康雄性近交系C57BL/6小鼠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炎性指标及血小板表达CD40L的水平,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斑块部位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CD4+T细胞与CD40L表达的百分率。结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抑制血小板表达CD40L,降低可溶性CD40L、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少斑块部位巨噬细胞、CD4+T细胞和CD40L的表达,增加平滑肌细胞数量(P<0.05);对可溶性CD40L和血小板CD40L表达的抑制作用,氯吡格雷强于阿司匹林(P<0.05),其他方面两药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用药,作用叠加(P<0.01~0.05),对斑块的影响相当于抗CD40L抗体的疗效(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通过抑制CD40CD40L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稳定斑块,两药联用,作用更强。
张峻陈纪林顾晴关婷陈曦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D40-CD40配体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对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导致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9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包括949个分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测量分支直径≤2.0mm],根据分叉病变是否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分为小分支闭塞组(85例,86个分叉病变)和小分支未闭塞组(840例,863个分叉病变)。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中的情况、QCA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较小分支闭塞组和小分支未闭塞组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结果:949个分叉病变中共有86个(9.1%)分叉病变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小分支闭塞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26/83,313%)明显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77/821,9.4%;P<0.001),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6/83,7.2%)也显著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11/821,1.3%;P<0.001)。两组间主支近段、主支远段、小分支、分叉核心的血管直径及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小分支闭塞组明显大于小分支未闭塞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真分叉病变、斑块不规则、预扩张小分支、术前小分支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主支远端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病变核心的狭窄程度、分叉病变角度、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主支支架置入前小分支狭窄程度。结论:小分支闭塞的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部分病变特征与小分叉病变闭塞有关。
张峻张冬赵志勇王昊尹栋窦克非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分析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1-01至2017-12在我院住院确诊为应激性心肌病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定期门诊及电话随访,记录预后情况。结果:共计15例患者入组,其中女性13例(86.7%),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伴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4.80±10.70)%,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为(2 429.10±2 283.43)pg/ml,经积极治疗出院时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及室壁瘤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至(62.90±7.60)%,血清NT-pro BNP水平降至(715.14±1 912.31)pg/ml,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过程中无死亡事件,1例首诊2年后争吵复发再住院,治疗后恢复。结论: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常有超声心动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及室壁瘤样改变,伴有NT-pro BNP明显增高,积极对症治疗后超声复查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可消失,心功能可恢复,NT-pro BNP可明显下降,整体预后好,但仍需注意出院宣教,警惕复发。
罗晓亮李佳赵雪燕孙晓昕戴琳琳赵彤高晓津张峻吴元乔树宾杨跃进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预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