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为
- 作品数:27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赤峰学院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跨越认识误区 把脉喜剧电影
- 2012年
- 本文针对喜剧、喜剧性的内涵在当下生活中乃至艺术界依然暴露出的认识误区进行了纠正与学理性思考,强调避免将喜剧与悲剧简单地作对称性理解,防止正剧出现的后续误导;进而对喜剧电影及其两类审美形态即传统形态与拓展形态,从全新视角进行了归纳、梳理与阐释;将两类形态又分别细化为三种具体类型;对六种类型的分析、阐释均结合当下或近年来有经典性、轰动性的影片,以期为当下电影爱好者及学术界提供见仁见智的思路与新研究向度。
- 张无为
- 关键词:喜剧电影形态
- 也“谈困境与出路:对当前新诗的思考”——与邓程先生商榷
- 2008年
- 本文作为与邓程《谈困境与出路:对当前新诗的思考》(载《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商榷的文章,通过列举事实,对邓文中的错误认识与偏颇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辨析和纠正,包括邓文中术语和概念上的学理误区、对诗歌发展状况的错误评价以及对诗歌未来的幼稚导向等。相信这样的努力对澄清诗界上的混乱和准确把握诗歌的脉动,尤其对于理论界因浮躁而莫衷一是,为求新异而信口妄谈等现象,应该有一定的警示与启发意义。
- 张无为
- 关键词:新诗
- 主体性文学理论再评价
- 2009年
-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直争论不休的"主体"及"主体性"进一步考察、确认,以期更准确地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由此展开对"文学主体性"的再阐释(包括对刘再复同名观点的评价)和对与"文学主体性"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的再梳理,甄别和纠正主体性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张无为
- 关键词:主体性当代文学
- 草原文化与现代性——以中国蒙古族文学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文章围绕中国蒙古族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展开,阐发了蒙古文学中古代即有潜在的现代性元素,当代则有更多自觉或不自觉的现代性理念的事实,揭示出与汉文化不同的个性及其对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同时对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民族性、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学等概念及其界定均有新的思考,以期为蒙古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提供见仁见智的思考向度;由此也为当下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混乱认识的澄清提供一些参照。
- 张无为
- 关键词:蒙古文学草原文化民族性
- 词语与镜像案例与辐射——安琪《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解读
- 2013年
- 词语既然出现,总是有指代的,而且其指代会伴随使用者不断扩张,不仅有多重性,正如"明天"可以具体也可以虚化,而且会支配使用者,甚至令其湮没。生活在词语里,是真文人包括真诗人的主体性选择,而对于安琪而言,词语似乎能够指代她的全部生活,包括生命,可见其真。安琪这首诗,开门见山即进入关注的核心。头两句的"词"与"爱人"既是两码事,也是一回事,因为它们共同面对的是语言与生活现实存在。在生活中,"爱人"与人们原本的想象已经大相径庭,
- 张无为
- 关键词:多重性一夜情女性主义
- 基于宗教情结的两个诗性亮点——评西娃的诗《“哎呀”》
- 2017年
- 本诗已被多位诗人评荐过。如诗人陈先发认为:“西娃凭其敏感度,以细节之力在语言中复活和再塑父亲,干净、利落,令人感伤。”另一位诗人沈浩波则评论说:“(西娃)以常见的经验和细节写父女,但父亲已经去世了,因情感的真挚而产生的生花妙笔,体现出爱和思念的真实、诚挚。”他们都认定,这是写“丧父”或“亡父”的经典诗。
- 张无为
- 关键词:诗性宗教情结敏感度感伤真挚
- 民族艺术现代性出口——赤峰市音乐考察与期待
- 2016年
- 本文对赤峰地区的音乐发展及类型进行了梳理,在对艺术的民族性继承现状分析中提出应进一步扩展传统文化脉息并从现代性高度发展赤峰音乐的观点,包括对宁国涛作词的歌曲及其启示的考察,以期为当下民族音乐努力实现既"有高原"又有"高峰"提供一种思路。
- 张无为
- 关键词:民族性
- 关注民间诗坛新尝试——张蜀恒“诗歌评书”探索的特色与机制
- 2010年
- 诗歌评书是张蜀恒独创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具有评书性的现代微型叙事诗,追求诗意情节,形象形神兼备,回归诗诉诸于吟诵的早期表达方式,其表演类型为评书式与戏剧式。对学术文化的景仰与坚持,形成了张蜀恒所特有的知识结构与诗的悟性,他的诗歌评书亦有赤峰韵语文化的滋养。他在不断实践中找到了诗歌个性化出口,以个人化的视角对抗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威权主义。
- 张无为
- 时世殊异诗心通——从穆旦《妖女的歌》到崔健《一块红布》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作为诗歌文本解读,以《妖女的歌》与《一块红布》为典型案例,从似乎毫不相干的作品中,挖掘两者之间内在的同构性,对照感悟这两首诗(歌)各自象征蕴含的意义与审美价值,从而进一步考察诗性表达的机制,以期扭转积重难返又似乎无奈的所谓"见仁见智"式的审美误解。
- 张无为
- 关键词:感悟审美
- 生命舞蹈——在天堂与庙堂之间——论李白诗魂及其现代感
- 2012年
- 本文在迄今有关李白研究的庞杂体系中,试图以"天堂情结"和"庙堂情结"(与道、儒思想有别)统领李白的审美世界,进而统领李白诗中驳杂的蕴涵。基于此,李白诗的现代感与酒神精神相契合,并在汲取庄子宇宙观、人生观的基础上与现代生命意识有暗合;其天才的体验,使他能不自觉地把生活情感转化为艺术审美。
- 张无为
- 关键词:天堂庙堂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