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夏 作品数:10 被引量:106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更多>>
论媒体融合趋势下科技期刊编辑的素养 被引量:29 2018年 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期刊出版必然趋势,媒体融合时代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和国际竞争关键取决于编辑的素养。系统阐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科技期刊编辑应当具有的素养,包括科学素养、业务素养、全媒体素养以及人文、信息素养等,努力做不忘初心的学者、精益求精的工匠、与时俱进的潮人以及博学多才的杂家,确保由媒体融合平台推送科技成果信息的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和实用性;科技期刊编辑应树立终生学习实践的信念,并通过积极交流、融入科研、善于总结等提升素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不断促进科技成果更快更有效地传播以及服务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何洪英 葛亮 杨莉娟 张曼夏 王海燕关键词: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人文素养 信息素养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0 2013年 弄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主要造林树种巨桉和水杉人工林,以及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和临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0-20 cm、20-40 cm和40-60 cm不同土壤层次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分配与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且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农地转变为林地后,>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团聚体有机碳尤以在0-40cm土层>2mm粒径中的含量增加倍数为大.相比农耕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巨桉和水杉人工林各土层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占总有机碳储量比例增加了5.96%-47.57%,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占总有机碳储量比例减少了0.95%-33.28%.0-6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储量以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最高,而农耕地为最低.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退耕还巨桉和水杉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储量,但与天然林次生林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张曼夏 季猛 李伟 刘华存 王彦杰 张林 潘开文关键词: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中文科技论文的英文内容写作进阶 2021年 在加快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交流、高质量发展时期,应高度重视中文科技论文的英文内容质量。本文基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连续一年发表的近200篇论文的外籍专家英文润色实例分析,梳理和总结英文写作进阶方法:题名遵循准确(Accuracy)、简明(Brevity)、清楚(Clarity)(简称ABC)原则,句式应多样化,其中主副题名式和完整句式有助于论文被阅读与引用;摘要实施清楚(Clarity)、简洁(Conciseness)、连贯(Consistency)(简称3C)原则,突出创新和特色内容;此外也总结了文字、图表英文写作的若干小技巧。本文可为相关人员提升英文写作水平和编辑提升论文出版质量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何洪英 朱琳 张曼夏 杨莉娟 朱丹关键词:科技论文 英文题名 英文摘要 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素养及提升 被引量:1 2019年 新时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科技期刊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夯实编辑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参与科学实践提升科学素养,争取科学家的支持并吸引高质量稿件,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及传播知识,充分利用技术与平台拓展学术出版传播渠道,并且目光长远,做好职业规划。青年编辑只有融入新时代,顺应新潮流,才能推动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出版事业服务。 张曼夏 何洪英 葛亮 杨莉娟 朱丹关键词:科技期刊 青年编辑 学术期刊公众传播的作用与途径——以生物及相关领域期刊为例 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了解国内外生物及相关领域学术期刊面向公众传播的新动态、新观点及传播模式,为探索专业与公共领域同步传播范式、提升期刊及成果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以公众传播、社交化出版、数字出版、媒体融合、生物类学术期刊等相关词为主题词,在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百度进行组合检索,分析总结并进行部分媒体实证调查。【结果】选择公众关注的主题和形式有利于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公众传播及影响正在成为论文、科研人员和期刊的辅助评价指标。国内外相关期刊均采用了开放学术出版、科学新闻宣传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和活动推广等途径进行公众传播,国外由出版集团稳定开展,国内则由期刊集群或单刊进行,国内期刊公众传播的形式多样性、新闻敏感性和内容吸引力以及传播效果均不及国外期刊。【结论】生物及相关领域学术期刊应强化社会责任和公众传播,建议通过矩阵式建设、集群化运作完善传播平台,联结新闻媒体资源,配备科学新闻和新媒体专门人员并充分利用好专家和成果资源。 何洪英 张曼夏 葛亮 杨陈 杨莉娟 王海燕 朱丹关键词:公众传播 媒体融合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焦虑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知识与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媒介,在期刊评价体系改革、期刊竞争压力激增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焦虑问题凸显。为系统调研和化解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焦虑问题,努力提升科技期刊发展活力,采取文献调研法、案例研究法对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焦虑表现及成因进行系统探究,并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面向职业焦虑的应对策略,以帮助科技期刊编辑缓解自身焦虑感,促进科技期刊与科技期刊编辑二者的和谐发展,为科技期刊编辑更好地从事工作提供有益思考。 杨莉娟 朱丹 何洪英 葛亮 张曼夏关键词:科技期刊 职业焦虑 学术期刊公众传播的多维度分析与启示 2022年 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和信息技术驱动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期刊影响力提升和重要成果普及转化,需要深入有效地做好媒体融合传播,因此基于前期文献和网络媒体分析,以生物学期刊为例,面向社会公众、科研人员以及期刊编辑就学术期刊的公众传播开展多维度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公众普遍对了解相关科学及内容呈现和传播形式有更高期待,超过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能够参与融合传播,而期刊编辑大多认为公众传播对期刊影响力有较好促进作用,但并不满意传播现状,希望增加微信公众号、网站建设和新闻推广的人员、经费和技术投入。上述结果提示,在政策和技术支持、公众需求、专家协力的良好外部条件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应努力通过引导性组稿、热点事件契机、科学家精神宣传等做好优质内容产出,并充分借力网络集群平台、社交和新闻媒体,在助力科技创新的同时也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何洪英 杨莉娟 朱丹 葛亮 张曼夏关键词:公众传播 问卷调查 媒体融合 成都市退耕还竹地不同坡位凋落物及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11年 麻竹林地坡中、下部的凋落物现存量、持水性,以及土壤的持水能力都显著高于坡上部,同时,3个坡位的土壤持水能力总体显著高于农耕地。因此,麻竹作为主要造林竹种,生态效益显著,在水源涵养功能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在营林时需考虑坡位的立地条件或加强管护力度,以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科 曾小毕 李智彪 张曼夏 李伟 王彦杰 张林 潘开文关键词:麻竹 凋落物 土壤 持水特性 成都市退耕还林地主要造林树(竹)种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研究 被引量:5 2011年 以成都市退耕还巨桉和麻竹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这两种退耕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用巨桉和麻竹作退耕还林树种明显降低了退耕地土壤容重,增加了退耕地土壤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巨桉和麻竹之间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差异不显著。因此,就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效果而言,巨桉和麻竹均是较好的退耕还林树(竹)种,明显改善了退耕地的渗透性和透气性,提高了土壤保持水分与涵养水源的能力。 李非非 李智彪 曾小毕 张曼夏 李伟 王彦杰 张林 欧杏 潘开文关键词:退耕还林 巨桉 麻竹 容重 持水能力 从《自然》150年的演进历程谈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 2022年 在阅读全球顶级科技期刊《自然》首部传记(《铸造〈自然〉:顶级科学杂志的演化历程》)基础上,分析《自然》在科技时代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巨大影响力的形成因素,指出对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启示:深入认识并践行科技期刊载体、论坛、学术培养兼大众教育机构等多重功能,充分发挥主编(总编)/编辑/专家团队作用,夯实科技期刊在科学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形成特色办刊理念结合现代传播技术塑造一流期刊品牌。 何洪英 朱丹 杨莉娟 张曼夏关键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