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梅舫
- 作品数:24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 《汉学商兑》的发轫、缘起及旨趣被引量:3
- 2011年
- 汉宋分争是清学史的大关节,在前人论述中,江藩撰汉、宋学二记及方东树撰《汉学商兑》作为回应一事,是汉宋分争确立的关键。揆诸事实,《汉学商兑》的撰写实非激于江藩的所谓汉宋门户之见。前人认识出现误差,主要缘于眼光多注意成书后的《汉学商兑》,未能考证其发轫、创意、成书的过程,导致诸多联系不能贯通,以此入手分析,自然无法全面认识其旨趣。而考辨其发轫、创意之经过,可确证方东树撰写此书之缘起,进而知其旨趣,明了商兑之所以然。探明此案,不仅可资认识方东树及相关学人在清学史脉络中之位置,更有助于进一步梳理所谓汉宋分争之发生、演化的过程,体会其具体涵义。
- 於梅舫
- 关键词:方东树
- “自改革”的回音:康有为《教学通义》撰写缘起与论述旨趣被引量:2
- 2020年
- 康有为《教学通义》寄托了改变时局的政、学设想,是他早期最关键的论著。前人多纠结于廖、康公案,于康氏通义未达一间。考镜源流,知《教学通义》孕发于康氏早年从学之期,涤荡于师(朱次琦)、友(陈树镛)间,最终缘于中法马江之役,感愤时事,谋“创法立制”,为“王者取法”,故匆匆缉定书稿。全书复“周制以时王为法”之教以贯通治、教的理念,绝不类于廖平经生之论,虽通于章学诚“六经皆史”论,实大体脱胎于龚自珍《乙丙之际著议》,是康氏呼应龚自珍“自改革”理念的早期尝试。
- 於梅舫
- 浙粤学人与汉宋兼采——朱一新《无邪堂答问》论学旨趣解析被引量:7
- 2010年
- 沟通汉宋以达学问胜境乃有清一代直至民国时期学界前贤一直努力的志业,因各家学力深浅与贯通程度不一,其眼中的汉宋实有不同,故兼采汉宋的做法往往各异。认识各家的异同高下,须在其所持言论之外,探求其人在兼采汉宋时取径与办法的不同。晚清学人治学,沟通汉宋蔚为风气,尤以江浙、广东为盛,后者颇渊源于前者,而又自具特色。晚清名儒朱一新,学出浙江诂经精舍,主讲于广东端溪、广雅等书院,与浙、粤两大学术圈关系极深,其学问交往,可资认识浙粤学人兼采汉宋的异同。朱氏治学路向以回复不分汉宋为高明,同时代的学人不加辨析,多把他看作广东陈澧一派,未必符合朱一新的自许。后人受此观点影响,所写学术史,难免偏差。以朱一新的言论为据,探寻其论学的语境与针对的事实,接近其论学的旨趣与本意,可以显现朱一新对于浙粤学术的认同或疏离,进而借此展现浙粤学人汉宋见解的同异与处理汉宋办法的高下。
- 於梅舫
- 关键词:陈澧
- 朱子学与康有为早年成学立教的理路
- 2024年
- 近代“今文学运动”为晚清思想解放的大关节,康有为则为其中枢纽。康氏对于朱子学说的运化,贯穿于成学立教的全过程。初由中法马江之役的时局所刺激,学编礼之朱子,成《教学通义》,以呼应龚自珍“自改革”。复循此坚毅上书,至上书受挫,乃发愿仿刚果近禅的朱子。遂于回粤乡居时,学朱熹创“新教”。《新学伪经考》重订“真经”及其“道统”,发挥原教义是重要一环。这一操作,通于朱熹集注《四书》别出于《五经》、序列“道”的传承、确定新义理之举。其中“改制”之义的诠释,颇具以师道加于君权之上的“民权”说的时代特色,显示“世变异则教异”的特质。
- 於梅舫
- 关键词:朱子学《新学伪经考》
- 惠栋构筑汉学之渊源、立意及反响被引量:3
- 2014年
- 惠栋在乾隆年间首次打出汉学旗号,是原始要终地认识汉宋问题从无到有发生、演化的关键。晚近学人多以汉宋之争的眼光来认识惠栋学术,与其原意颇有距离。惠栋构筑汉学,主要落实于《易》学,实渊源于宋儒而自成一说。他在钩沉两汉专门之学后,阐发《易》理,以此统贯诸经,借汉儒古义发明微言大义,以与学术高峰程、朱之学竞争,实是暗用宋儒道统之说而又修正道统论。惠栋汉学成为一时显学,引起学人主动辨析汉学名义,区分治经的求古与求是,恰恰显现清代几乎没有多少纯宗汉学的学人。
- 於梅舫
- 关键词:汉学
- 学之进化与道之恒常:《近世之学术》与梁启超沟通中西学术的根本理念被引量:1
- 2022年
- 《近世之学术》是梁启超经历美洲之行放弃“猖狂言革”的政治主张后又重新续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八章。它是梁氏历经二十余年的清代学术史书写的开端,背后又牵涉“古学复兴”重建中国文化的取径与旨趣,在梁氏本人及近代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梁氏写作《近世之学术》时,虽然放弃“猖狂言革”的政治主张,但仍有意保留一些“革命”手段对专制政府施加压力,以“破坏之建设”促成立宪政治这一根本目的。这一政治目的的延续与政治手段的改变,反映为新民主张整体不变下新民之道由重“公德”到尊“私德”的转变,进一步驱动对于中西学资源也即新学之道的调适,决定了《近世之学术》在结合中西文明以成“新学”的思路下之延续与调整,表现为由“以西释中”转为在注重学术进化的同时强调中国“道”的固本之说,主张学之进化与道之恒常兼顾。以此学、道两分不对立的理念观照近世学术的变迁,确立了以黄宗羲为核心的明末五先生融汇学道、兼顾新旧的治学典型,以在此典型下生长出新时期的中国新学术。
- 於梅舫
- 关键词:道德革命中体西用
- 汉学名义与惠栋学统——《汉学师承记》撰述旨趣再析被引量:4
- 2016年
- 汉宋之分争,乃清学史一大议题。厘清汉学一词从无到有之发生,梳证汉学名义因人、因时、因事之演进、递变,则为原始要终、正本清源地认识汉宋问题之入手门径。江藩撰《汉学师承记》,旗帜鲜明地以汉学为名勾勒清代经学师承,突出强调了汉学在清学中之核心位置,引起同时及后世学人的不同反应,是重审汉学名义及《汉学师承记》旨趣之绝佳线索。以江藩所坚持之汉学名义为线索,可证学术史中汉学之称,最早专于《易》汉学与《易》王(弼)学之分别,后经惠栋承袭,加以阐释扩充,独树一帜,影响扩张,遂引发辨析争议。江藩坚执惠栋汉学之名义,不惜显露突兀的门户之见,以汉学通贯不能以汉学限之的清代经学与经师,实因应于戴震一系学人破惠氏汉学之举,并非有意与宋学相争为敌,乃意在为惠栋及其汉学争立学术之正宗与统系。
- 於梅舫
- 关键词:江藩
- 稿本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与限度
- 2024年
- 重视又不过分迷信稿本“未刊”和“一手”状态所体现的事实,基于稿本作为文献具有“事”“义”多重性的一般性质,借此初步讨论稿本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与限度。稿本普遍的直露心声,并不能排除部分稿本作者有意借此制造秘不示人之下故作姿态的“真诚”。即使稿本所记是直吐心声,同样有认识的真、以为的真、实际的真之间的联系与分别。结合事实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至少具备以不同文献之后作者的视角随时因境移步换行,以见历史中的人事、思想、艺文的能力。故善用稿本者,必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包含稿本在内的各类文献,适得其所、各安其位地分别安置相关事实及其层面,据“文”述“事”见“义”,三者融会一体,充分体现稿本在学术研究中的恰当价值。
- 於梅舫
- 关键词:稿本
- 陈澧撰写《科场议》之立场、缘起及用意被引量:5
- 2015年
- 陈澧是晚清经学名儒,《科场议》则是他精心结撰并以"议政"之貌示人的重要文章,今人多从科考改良一面考察陈澧撰写此文之旨趣,与其本意不无距离。比勘陈澧已刊、未刊文稿,可证陈澧撰写此文因缘于江浙学术高峰俞樾出题割裂经义一案,且借此深刻辨析"真经学"与"近时经学"之区别,批驳以俞樾《群经平议》为代表的一味求胜古人、剑走偏锋、零碎说经的学风,主张恢复专经之学,以此挽救士习、澄清学风、端正心术,实是借科考论学术,是其构筑"新经学"的重要一环。
- 於梅舫
- 关键词:陈澧俞樾
- 阮元文笔说的发轫与用意被引量:4
- 2010年
- 嘉道时期,阮元撰写了一系列文章考辨文笔,定唐宋古文为笔,非继承孔圣文统之"文",以此奠立文选正统,排斥桐城古文,又通过策问学海堂弟子扩张推广其文笔观。论者多视此事为单纯的文体之争,或是汉宋之争漫入文学领域的反应,离阮元本意较远。阮元厘正文笔,旨在树立文选正统,有维护家族荣誉与自身学统之意,更有隐刺方苞所定四书文程式的内涵。此举与其偏重科考第二三场经解史策、贬低四书文以引导经解之学密切配合。
- 於梅舫
- 关键词:文笔之辨学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