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曲红

作品数:16 被引量:60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中医
  • 5篇中风
  • 5篇梗死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发病
  • 3篇地龙
  • 3篇卒中
  • 3篇茯苓
  • 3篇茯苓丸
  • 3篇脑梗死发病
  • 3篇桂枝
  • 3篇桂枝茯苓
  • 3篇桂枝茯苓丸
  • 3篇干预
  • 2篇血管
  • 2篇药疗
  • 2篇药疗法
  • 2篇医药疗法
  • 2篇糖尿

机构

  • 15篇上海市中西医...
  • 7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上海市虹口区...
  • 2篇上海市江湾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滨州市中心医...
  • 1篇福冈大学

作者

  • 16篇曲红
  • 8篇张玉倩
  • 7篇周蔓蔓
  • 3篇赵小英
  • 2篇汪涛
  • 2篇陈磊
  • 2篇吴坚
  • 2篇韩伏莅
  • 2篇刘笑迎
  • 1篇陈飞
  • 1篇钟萍
  • 1篇齐瑞
  • 1篇吴丹红
  • 1篇鲍春龄
  • 1篇祝乐群
  • 1篇刘欣燕
  • 1篇王长德
  • 1篇王长德
  • 1篇殷善叶
  • 1篇西丸雄也

传媒

  • 2篇上海中医药杂...
  • 2篇天津中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人民军医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西部中医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枝茯苓丸加地龙干预脑内微小病变及预防脑梗死发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以脑内微小病变为脑梗死治未病的客观依据,研究中药干预脑内微小病变,进而预防脑梗死发病的效果,同时观察中药对脑梗死相关危险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方法,将300例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脑内多发微小病变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阿司匹林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0例;中药组予桂枝茯苓丸加地龙粉剂,阿司匹林组予阿司匹林,治疗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时间不少于6个月;阴性对照组不使用相关治疗药物。定期随访各组脑内微小病变、相关危险因子变化情况,以及脑梗死发病情况。结果中药组入组时与入组6个月时组内比较,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阴性对照组入组时与入组6个月时组内比较,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6个月时组间比较,中药组与阿司匹林组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阴性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阿司匹林组、阴性对照组脑内微小病变总有效率分别为64.56%、48.19%、42.86%;组间脑内微小病变疗效比较,中药组与阿司匹林组、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随访结束,中药组、阿司匹林组、阴性对照组脑梗死发病分别为2例、6例和9例;中药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加地龙可以治疗脑内微小病变,减少微小病变的数量,预防脑梗死发生,并可有效干预血管性危险因素。
曲红张玉倩赵小英汪涛陈磊周蔓蔓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药疗法桂枝茯苓丸地龙
养阴截断方治疗糖尿病性脑内微小病变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养阴截断方治疗糖尿病性脑内微小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糖尿病性脑内微小病变60例,按照入组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水平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本院中药制剂养阴截断方,加工成100目粉剂,每次6 g,每天2次,水冲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每晚1次口服。两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保证服药时间不少于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比较两组头颅磁共振(MRI)脑内微小病变数目、糖化血红蛋白及三酰甘油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脑内微小病变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个月、6个月,两组脑内微小病变数量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6个月,观察组脑内微小病变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个月、6个月,两组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6个月,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阴截断方可改善糖尿病性脑内微小病变患者脑内微小病变数量,并可调节糖化血红蛋白及三酰甘油水平。
刘笑迎曹贺刘欣燕王长德曲红
关键词:方剂
中医郁证的发展源流及现代文献研究质量评价被引量:7
2012年
在分析中医郁证发展源流的基础上,了解郁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结合现代文献对中药治疗郁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探讨郁证科研思路和文献研究特征,发现相关文献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尚不理想,中医药治疗郁证的临床研究现状引人深思。
张玉倩曲红
关键词:郁证抑郁症中医
发挥中医特色,开展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被引量:7
2008年
卒中单元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脑卒中有效的四种方法之一,是由临床医生、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医疗团队,是一种先进的脑卒中多元医疗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中医治疗脑卒中有许多优势,如辨证用药、针灸、推拿、导引等,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将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导引等中医疗法与现代医学方法及康复疗法结合起来,建立适合中国医疗特点、具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是我们新一代中医应该肩负的责任。
齐瑞鲍春龄曲红
关键词:卒中单元中医特色
浅谈脑内微小病变与体质
本文总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关于脑内微小病变的研究成果,通过脑内微小病变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饮酒习惯等血管性危险因子相关的结果认为正是这些危险因素改变了患者原本平和的体质,形成了现在的易感中风体质;通过多发的脑...
曲红周蔓蔓张玉倩
关键词:中医体质中风预防风痰阻络型
腔隙性梗死与分支动脉粥样斑块病、纹状体内囊梗死和深部交界区梗死的鉴别被引量:3
2005年
文章概述了腔隙性梗死的概念及其假说的争议;详细阐述了影像学上比较相似而易与腔隙性梗死混为一谈的分支动脉粥样斑块病、纹状体内囊梗死和深部交界区梗死的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曲红
关键词:腔隙性梗死
从脑内微小病变探讨中风“治未病”客观依据的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脑内微小病变与中风危险因子的关系及中风发病的相关性,进而探讨脑内微小病变能否作为中风"治未病"的客观依据。[方法]将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上的微小病变按照不同表现型和解剖部位分别考察它们与中风危险因子的关联及追踪随访它们与中风发病的关系。[结果]微小病变主要分布在基底节上部,频度最高的是前有孔质的Ⅲ型(73.3%)和基底节上部的Ⅲ型(47.4%)。基底节上部的Ⅲ型与年龄有很大的关联;Ⅱ型与年龄及眩晕相关;Ⅰ型与饮酒习惯相关。皮质下白质的Ⅲ型与消渴相关。基底节上部的微小病变尤其是Ⅱ型与Ⅲ型与中风发病有很大关联。[结论]脑内微小病变与中风有共同的危险因子;与中风发病相关,是中风发病的预知因子;脑内微小病变为中风"治未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曲红西丸雄也
关键词:中风发病治未病
MRI上血管周围间隙与血管性危险因子及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头颅MRI上血管周围间隙与血管性危险因子及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将脑内血管周围间隙按照不同解剖部位和表现型分成17型,分析不同部位和类型血管周围间隙与血管性危险因子的关联,及其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结果 MRI上直径3mm以下的血管周围间隙表现型最多的是Ⅱ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等信号)和Ⅲ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低信号);6个以上多发者最常见的是基底节上2/3的Ⅱ型。年龄与基底节上2/3多发的Ⅱ型、Ⅲ型血管周围间隙相关(P<0.01);基底节(上2/3和下1/3合并后)多发的Ⅱ型血管周围间隙与收缩压有关,其中基底节上2/3多发的Ⅱ型血管周围间隙与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相关;基底节(上2/3和下1/3合并后)Ⅲ型血管周围间隙与糖尿病和空腹血糖有关。多发的皮质下白质Ⅱ型和海马部的血管周围间隙也与血管性危险因子相关。频度高的前穿质部位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血管性危险因子无关。基底节部位尤其是上2/3多发的Ⅱ型与脑梗死发病相关。结论不同部位和类型的血管周围间隙分别与不同的脑血管病危险因子相关,与脑梗死发病相关,是脑梗死发病的预知因子。
曲红周蔓蔓张玉倩赵小英吴坚祝乐群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脑梗死
脑内微小病变不同干预模式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通过比较脑内微小病变的不同干预模式,尝试建立一种能有效控制脑内微小病变进展、预防脑梗死发病的诊疗模式。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08例存在多发的脑内微小病变者分为中药干预组(100例)、阿司匹林干预组(104例)、阴性对照组(100例)和非规范干预组(104例)。非规范干预组不予特定干预措施,其他3组均进行社区生活方式干预和血管性危险因子常规治疗;中药干预组加服桂枝茯苓丸加地龙粉剂,阿司匹林干预组加服阿司匹林。定期复查,比较各组脑内微小病变、血管性危险因子变化以及脑梗死发病率。结果中药干预组脑内微小病变总有效率为66.67%,明显高于阿司匹林干预组(52.32%)、阴性对照组(42.86%)和非规范干预组(37.04%);阿司匹林干预组明显高于非规范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中药干预组LDL-C、TC和TG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干预组(P<0.05),LDL-C、TC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收缩压明显低于非规范干预组(P<0.05);阴性对照组收缩压和TC明显低于非规范干预组(P<0.05)。中药干预组脑梗死发病率为2.17%(2/92),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11.36%,10/88)和非规范干预组(14.44%,13/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阿司匹林干预组(6.74%,6/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地龙粉剂可以治疗脑内微小病变,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并最终预防脑梗死发生。规范化的中药干预模式在治疗脑内微小病变预防脑梗死发病的几种模式中疗效最佳,或可在临床推广。
曲红张玉倩周蔓蔓赵小英
关键词:脑梗死桂枝茯苓丸地龙干预模式
以末梢组织甲状腺激素不应症为表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被引量:2
2007年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遗传性疾病也逐渐被发现和认识,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即为近年受到临床关注的少见的遗传性疾病,我们通过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全文数据库近15年的文献,发现仅有数十篇有关该疾病的报道。该病临床分型复杂,表现多种多样,故诊断较困难,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因临床医师对此认识不足而漏诊或误诊,并给予了不适当的治疗,甚至有对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表现的甲状腺不敏感综合征病人误切甲状腺的报道。该病可靠的诊断方法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检查证实激素受体及其基因结构的缺陷,但此项技术在一般医院尚难以开展,更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本期“今日关注”栏目特邀请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朱旅云教授以及河北、上海的几位专家进行专题讨论。相信这一‘话题’,对提高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大有裨益。
韩伏莅陈飞曲红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