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启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无关供者脐血移植临床研究及STR标志分析
- 高彦荣王椿万理萍姜杰玲颜式可李大启杨隽赵旻
- 无关供者脐血可作为骨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替代来源重建造血功能。输入的有核细胞数及患者的疾病状态是影响脐血干细胞植入及预后的主要因素。项目应用PCR-STR动态检测移植后供受体嵌合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更早更准确...
- 关键词:
- 关键词:脐血移植
-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嵌合体的动态改变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 PBSCT)后T细胞、粒细胞嵌合体的动态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将多重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PCR)的法医试剂进行条件优化,间隔短时间抽取9 例恶性血液病患者(5例清髓性PBSCT,4 例非清髓性PBSCT)的外周血样,STR- PCR定量分析T细胞和粒细胞的嵌合体,并观察其对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指导作用。结果:STR PCR定量分析嵌合体的敏感性为5%,并具高度可重复性。清髓性PBSCT后10 d(+10 d),5/5例患者的粒细胞迅速演变为完全供者嵌合体(CDC),+14 d,4/5例患者的T细胞获得CDC。非清髓性PBSCT,+7^+14 d,供者T细胞信号的植入速度快于粒细胞;随后,供者粒细胞的比例突然增加,并迅速获得CDC,T细胞的植入却渐缓慢,最后,T细胞取得CDC的时间迟于粒细胞。依据供者T细胞信号的植入程度,及时调整非清髓性PBSCT后环孢素A(CsA)的用量,移植早期T细胞即获CDC,随访2~16个月,T细胞和粒细胞均呈稳定的供者植入状态。结论:供者T细胞的完全植入迟于粒细胞,动态监测T细胞嵌合体,可能有助于免疫抑制剂的调整。
- 李大启王椿秦尤文张帆谢匡成颜式可金力赵寿元
- 关键词:短串联重复序列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受者血细胞嵌合状态和重建规律的研究
- 王椿万理萍颜式可秦尤文李大启姜杰玲杨隽蔡宇谢匡成
- 该课题对21例HLA完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了血细胞嵌合状态和重建规律的研究。我们在STR-PCR定性检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定量检测方法,并建立了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高纯度血细胞的方法,分别分选了粒细胞、T淋...
- 关键词:
- 关键词:短串联重复序列嵌合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嵌合状态分析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T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嵌合状态与疾病复发、移植物被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的关系.方法21例HLA完全相合allo-PBSCT患者,流式细胞仪分选出外周血粒细胞、T淋巴细胞,分别进行短串联重复片段(STR)-PCR扩增.结果移植后7 d时17/21例患者T淋巴细胞的植入程度高于粒细胞,供者嵌合比例(DC)分别为60%(15%~76%)和0%(0%~40%).除去移植后28 d复发且T淋巴细胞一直为混合嵌合(MC)1例,其余20例T淋巴细胞达到完全嵌合(CDC)的中位时间是21(14~102)d,粒细胞为14 d.T淋巴细胞比粒细胞更早植入,但达到CDC的时间较粒细胞晚.7例在疾病复发或移植物被排斥时,T淋巴细胞比粒细胞更早出现DC的下降,其中4例患者仅表现为T淋巴细胞出现DC的下降,而全骨髓细胞和粒细胞仍为CDC或无明显下降,骨髓象检查未见异常.而在减量、停用免疫抑制剂或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治疗有效的4例患者T淋巴细胞逐渐由MC变为CDC,并有3例在转变过程中出现急性GVHD.结论allo-PBSCT后进行白细胞亚群,尤其是T淋巴细胞的嵌合状态检测可以比全血或全骨髓样本更早发现供者细胞的植入、疾病复发或移植物被排斥,及时采取相应的免疫干预措施,提高移植成功率.
- 万理萍王椿颜式可李大启秦尤文谢匡成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T淋巴细胞嵌合
-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细胞和粒细胞嵌合体的动态改变及临床价值
- 目的:建立多重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定量分析嵌合体的实验方法,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T细胞、粒细胞嵌合体的动态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将荧光标记STR-PCR的法医度剂进行...
- 李大启王椿张帆秦尤文谢匡成颜式可金力赵寿元
- 关键词:粒细胞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