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伟
- 作品数:48 被引量:500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东昆仑五龙沟晚二叠世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成因及意义被引量:33
- 2015年
- 报道了东昆仑东段五龙沟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和痕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原位锆石Hf同位素数据。五龙沟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花岗闪长岩主要侵位于260 Ma左右。花岗闪长岩具有适中的SiO2、高Al2O3和全碱含量,属于中钾钙碱性弱过铝质系列。样品富集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陆缘弧花岗岩的特征。此外,花岗闪长岩具有弱的负Eu异常(δEu=0.8~1.0),高Sr((377~484)×10-6),低Y((8.7~17.5)×10-6)和Yb((0.89~1.57)×10-6),类似于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具有较均一(87Sr/86Sr)i值(0.709 1~0.707 6),较低的全岩εNd(t)值(-4.3^-5.3)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T2DM(1.6~1.7Ga)。原位锆石Hf同位素显示εHf(t)值介于0.6^-3.5,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1.3~1.5Ga)。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说明花岗闪长质岩浆是由古老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成,其形成深度在30~40km。岩体中出露的同生成基性岩墙指示该时期有幔源岩浆活动,部分熔融作用可能与岩浆底侵作用相关。因此,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我们认为晚二叠世五龙沟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局部伸展环境,这种背景可能响应了布青山—阿尼玛卿洋洋壳北向俯冲过程中俯冲极性的突变。
- 罗明非莫宣学喻学惠李小伟黄雄飞
- 关键词:东昆仑晚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岩浆底侵
- 东昆仑中晚三叠世火山岩成因与深部动力学背景
- <正>青藏高原北缘的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分布着晚二叠世到晚三叠世的岩浆岩。为了更好地约束岩浆的成因和东昆仑南侧可可西里—松潘甘孜洋北向俯冲和其后的关闭过程。笔者对东昆仑都兰县境内海寺沟地区的火山熔岩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学和同...
- 李小伟黄雄飞罗明非董国臣莫宣学
- 关键词:火山岩成因东昆仑深部动力学
- 东昆仑香日德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
- <正>东昆仑造山带保存了大量的印支期花岗岩,它们记录了东昆仑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的信息。近年来关于早中印支期花岗岩已有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是对于晚三叠世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点,岩石类型及成因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提供了东昆...
- 罗明非莫宣学喻学惠李小伟黄雄飞
- 关键词:LA-ICP-MS岩石成因ICP
- 内蒙古新地沟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被引量:17
- 2018年
- 内蒙古新地沟金矿是中型绿岩型金矿床,但已属于严重资源危机的矿山,急待寻找接替资源,因此对新地沟金矿床进行深部远景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找矿矿物学和成因矿物学理论,利用显微镜、电子探针及热电仪系统分析新地沟金矿床不同标高和矿段中黄铁矿的热电型标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地沟金矿床中黄铁矿的晶型以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聚形为主;热电系数变化主要集中在-331.10~340.20μV·°C^(-1)范围内,导电型多以N型为主,约占总含量的80%;成矿温度主要集中于250~340℃,属于中温矿床。黄铁矿热电性参数XNP变化范围较大,估算矿体剥蚀率为67.96%~74.31%。通过对黄铁矿导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矿体剥蚀分析表明:油篓沟矿段位于矿体中底部,向深部可能有小规模延伸,小西沟矿段钻孔ZK106在深部有较大规模的延伸,其矿化前景最好;小西沟矿段钻孔ZK102深部矿化前景次之;大汗青矿段钻孔ZK_2802其深部矿化前景较差。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 刘华南刘家军李小伟刘冲昊代鸿章陶银龙王建锋杜映东范云飞
- 关键词: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
- 关于A型花岗岩之铝质亚类判别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 李小伟莫宣学骆文娟孟玥徐晓彤黄丹峰
- 低温平衡ZnS-PbS-FeS-H_2S四组分体系的热力学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本文介绍了热力学相图在浅成低温热液硫化物矿床中的应用,并以三江地区金顶铅锌矿床中的矿物含量为例进行定量分析。一方面在相同温度下,浓度与矿物(组合)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并且一些矿物(组合)对应特定的酸碱条件,例如在400K和105Pa条件下,黄铁矿与方铅矿的组合在碱性环境下稳定,而方铅矿与闪锌矿的组合在酸性环境中稳定,且酸性条件下当lg[Pb2+]≥-11.29时,才开始出现方铅矿;另一方面对比了298.15K和400K条件下矿物共生组合的及介质pH值的变化情况,并得到400K条件下形成矿物或矿物组合所需离子的浓度更高。
- 李小伟莫宣学赵志丹
- 关键词:方铅矿闪锌矿
- 科教融合理念在传统地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引领——以“岩浆岩岩石学”课程为例被引量:2
- 2021年
- 将穿地壳岩浆系统理论应用到岩浆岩岩石学的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岩浆岩的认知维度,将"乏味"的岩相学描述和岩石鉴别特征与动态的岩浆过程联系起来。本文向学生阐明上地幔和地壳内部存在由多个深度不同、但可以彼此连通的岩浆房组成的多级岩浆房系统。这些岩浆房通过相互作用可以制造出迥异的"岩浆产品",这一理念有利于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系统训练,学生可以将现象与本质关联,形成逻辑贯通的知识体系,了解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学生对于上述理论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他们不断开拓进取,通过不断的探索,发掘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也鼓励学生利用多元手段去有效地解决地质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地球科学思维,达到成长与成才的目的。科教融合的理念最终也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提升我国地质人才的专业水平。
- 李小伟董国臣胡阳鸣张国坤谢元惠邢慧强王文鲁
- 关键词:课程教学
- 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卧虎山农场土壤营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为研究火山岩地区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浓度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黑龙江五大连池卧虎山农场为研究区,系统采集41件表层土壤样品,测试分析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有机质、pH值等15项指标,绘制元素地球化学图,掌握了该区营养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相关标准,评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丰缺水平。结果表明:(1)研究区为酸性土壤,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总体丰足,只有硼含量稍缺或缺乏;(2)土壤营养元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卧虎山北部含量较高、跃进水库附近较低为特征;(3)研究区为温暖湿润条件下的中等化学风化,伴随着成土作用营养元素持续从岩石释放到土壤中,且有机质对土壤营养元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本研究为当地农业生产中养分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种植规划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资料。
- 王世宽王鹤王哲侯拓李小伟冯海艳
- 关键词:营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影响因素
- 源区组成与转熔矿物组合的选择性带入对花岗岩成分变化的影响:以南秦岭宁陕花岗岩体群为例被引量:3
- 2021年
- 南秦岭构造带发育大规模早中生代花岗质岩体群,它们是研究源区组成和转熔矿物的选择性带入(PAE)对酸性侵入岩成分变化影响的理想对象。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宁陕花岗质岩体群可划分为2个期次:早期以懒板凳岩体(二长花岗岩)为代表,形成时代约为223~220Ma,对应于同碰撞阶段;晚期以胭脂坝和老城岩体(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代表,形成时代约为211~196Ma,对应于后碰撞阶段。所有花岗质岩石样品具有SiO_(2)含量变化大且相对含量高的特点(SiO_(2)>68%),同时Cr、Ni含量较低,这些特征指示了岩浆演化过程中未经历明显的壳幔混合作用。在F-An-Or图解中,宁陕花岗岩样品沿着岩浆分离结晶趋势线分布,且它们的Sr-Nd同位素(^(87)Sr/^(86)Sr_((t))=0.705348~0.705483;ε_(Nd)(t)值为-4.5~-4.7)组成较为均一,暗示其经历的同化混染作用较轻微。此外,元素协变图表明,宁陕花岗岩经历了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的分离结晶。通过对比宁陕花岗岩与各种无水实验熔体,本文推测宁陕花岗岩的源区主要为杂砂岩和砂屑岩,而非玄武质地壳岩石。深成岩体的ε_(Hf)(t)值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表明其源区主要为中元古代地壳。主、微量元素(如Ti、Ca)与镁铁指数(摩尔Fe+Mg)的协变演化进一步表明,宁陕花岗岩是由含黑云母的砂屑岩(或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并伴随有单斜辉石、钛铁矿、锆石、磷灰石和榍石等转熔矿物组合的选择性带入。
- 王日香李小伟管琪孙雨沁李睿哲谢沛伶吴斌斌夏文月
- 关键词:U-PB年龄
- 五莲七宝山地区早白垩世碱性侵入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 2022年
- 山东五莲七宝山地区早白垩世的碱性侵入岩位于火山机构的中央部位,该岩体具有高Ba-Sr含量、高Nb/Ta和Zr/Hf比、低Ti/Eu比等特征,前人的研究指出其起源于岩石圈地幔。然而,该侵入体中的岩性与成分变化所反映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尚未理清。本文对七宝山二长辉长岩和两类辉石二长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识别出钠质和钾质两类钾玄质岩石系列。该套碱性中基性侵入岩具有富碱、富轻稀土和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征,同时具有高的(La/Yb)_(N)和(Gd/Yb)_(N)值。碱性侵入岩中两类单斜辉石和两类斜长石作为再循环晶,记录了不同批次岩浆/熔体的混合,这些矿物组分和全岩成分共同约束了岩浆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结合前人的地球化学资料,本文指出七宝山碱性侵入岩的源区是曾受到沉积物交代的富集地幔,源区存在金云母脉体和角闪石脉体。上述脉体连同周围的地幔橄榄岩共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原生的碱性熔体。七宝山碱性侵入岩显示高的Nb/Ta和Zr/Hf比、低的Ti/Eu比,同时在微量元素蜘蛛图上呈现Ti^(*)和Hf^(*)的负异常,结合高稀土单斜辉石平衡熔体的属性,共同指示了碳酸盐熔体组分对该套碱性侵入岩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钠质系列与钾质系列岩石反映了源区富碱矿物相类型相对贡献量的差异,即钠质为主的碱性岩反映源区角闪石的贡献更大,而钾质为主的碱性岩反映源区金云母的贡献占优势。此外,碱性侵入岩中的钾质系列具有异常高的Rb-Zr-Hf-U含量,很可能反映了源区在部分熔融过程中热液锆石熔解后形成的熔体加入到了钾质岩浆房内。本研究强调了碳酸盐熔体组分对高Nb/Ta碱性中基性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亦强调了热液锆石的熔解加入导致岩浆具有高Zr-Hf-U含量的特征。
- 李小伟单伟于学峰李大鹏谢元惠张国坤迟乃杰王文鲁张岩李增胜马祥县
- 关键词:碱性侵入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