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田兰

作品数:29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骨髓
  • 10篇文献复习
  • 10篇细胞
  • 10篇复习
  • 10篇白血
  • 10篇白血病
  • 7篇多发
  • 7篇多发性
  • 7篇多发性骨髓瘤
  • 7篇急性
  • 7篇骨髓瘤
  • 6篇淋巴
  • 5篇预后
  • 5篇增生
  • 5篇肿瘤
  • 5篇综合征
  • 4篇地西他滨
  • 4篇异常综合征
  • 4篇增生异常综合...
  • 4篇髓系

机构

  • 27篇青岛大学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29篇李田兰
  • 18篇刘珊珊
  • 17篇冯献启
  • 15篇黄俊霞
  • 13篇毛春霞
  • 12篇聂淑敏
  • 12篇高燕
  • 12篇孟繁军
  • 10篇颜学申
  • 8篇赵春亭
  • 6篇崔渤莉
  • 5篇刘晓丹
  • 4篇王伟
  • 3篇吴少玲
  • 3篇肖淑欣
  • 3篇杨倩
  • 2篇孟繁军
  • 2篇张园园
  • 2篇尹相丛
  • 2篇高燕

传媒

  • 5篇临床血液学杂...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青岛大学学报...
  • 4篇临床医学进展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布替尼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伊布替尼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其相关机制及潜在应用价值。结果:该例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稳定达15个月,生存期显著延长。结论:伊布替尼和复方黄黛片两药可能有协同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的作用,为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丰雨刘珊珊聂淑敏李田兰周静静毛春霞黄俊霞高燕李硕冯献启
关键词:复方黄黛片自体干细胞移植霍奇金淋巴瘤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CXCL12/CXCR4信号轴的作用。方法:将HL-60细胞株、Jurkat细胞株分别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建立共培养模型,并加用G-CSF、AMD3100单药或联合处理共培养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Annexin-V/PI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及总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HUCMSC共培养后HL-60细胞和Jurkat细胞增殖活力降低,凋亡减少,二者G_0/G_1期细胞增多;而加入G-CSF和AMD3100可进一步降低与HUCMSC共培养体系中的HL-60和Jurkat的细胞活力,破坏HUCMSC对HL-60和Jurkat细胞的抑凋亡作用,使2种细胞G_0/G_1期细胞比例减少,且2药联合时作用更明显。G-CSF可同时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和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的表达,而AMD3100只能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对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HUCMSC可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使G_0/G_1期细胞增多;而AMD3100通过降低白血病细胞膜的CXCR4表达、G-CSF通过同时降低胞质总CXCR4蛋白和胞膜CXCR4蛋白表达来阻断CXCL12/CXCR4信号轴,减弱白血病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联系,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增殖、促进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弱其细胞活力,促进其凋亡,降低白血病细胞G_0/G_1期细胞比例,CXCL12/CXCR4信号轴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李明颖赵春亭崔渤莉吴少玲刘晓丹苏湛李田兰孙玲洁王伟鞠小妍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AMD3100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人同源盒基因HoxB4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011年
本研究旨在构建人同源盒基因HoxB4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HoxB4的作用提供物质基础。采用RT-PCR的方法从健康产妇脐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出该基因,并将HoxB4的PCR产物用EcoRI和BamHI双酶切后连接到用EcoRI和BamHI双酶切的带有EGFP编码序列和内部核糖体转入位点(IRES)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中,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DH5α内扩增后,对其进行双酶切及测序鉴定以证实载体构建成功。结果表明,双酶切和质粒测序结果证明HoxB4基因正确的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中,开放阅读框架正确,pIRES2-EGFP/HoxB4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利用PCR,DNA重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构建了pIRES2-EGFP/HoxB4真核表达载体,为探讨HoxB4基因在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调控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李田兰赵春亭张忠广刘竹珍刘世海孟冬梅张元峰
关键词:同源盒基因HOXB4重组质粒真核表达载体
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因素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中高危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化为AML的高危因素。结果: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总有效率(ORR)为65.0%(39/60),其中达完全缓解(CR)患者17例(28.3%),骨髓缓解(m CR)患者5例(8.3%);部分缓解(PR)患者4例(6.7%);血液学缓解(HI)患者13例(21.7%)。60例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 21例(35.0%),中位转化时间为10.0(1.5月-32.0)个月。χ^2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地西他滨用药间隔延长相关(χ^2=9.878,P=0.031;χ^2=4.319,P=0.038;χ^2=6.406,P=0.011);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地西他滨疗程间隔延长相关(P=0.015,P=0.008,P=0.012,P=0.03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为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P=0.018)。结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是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地西他滨用药间隔规律有利于维持病情稳定。
杨倩聂淑敏李田兰黄俊霞刘珊珊高燕颜学申毛春霞孟繁军冯献启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急性髓系白血病
NPM1和FLT3基因突变的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人核仁磷酸蛋白1(NPM1)、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并探讨基因突变伴随的临床特征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94例初治的正常核型AML病人(M3除外),行NPM1、FLT3基因突变检测。结果94例正常核型AML病人,NPMl基因突变阳性率为40.43%}FLT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FLT3-ITD)阳性率为28.72%;NPM1并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率为14.89%;FLT3点突变(FLT3-TKD)阳性率为7.45%。与无突变组相比,NPM1+/FLT3组发病年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t=2.048~2.072,P〈0.05)。NPM1/FLT3-ITD+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较无突变组高(f=2.549、2.784,P〈0.05)。NPM1+/FLT3~组1疗程化疗诱导完全缓解率为87.50%,高于无突变组的63.89%(χ2=4.205,P〈0.05);NPM1/FLT3-ITD+。组完全缓解率为53.85%,与无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M1、FLT3基因突变是正常核型AML病人中常见的分子学异常,此两种基因突变检测对AML病人的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张园园李田兰颜学申毛春霞刘珊珊孟繁军
关键词: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目的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及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主方案联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收治的1例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IgD型MM进展伴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4岁女性,经骨髓穿刺及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诊断为IgD型MM,先后给予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R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和ID(伊沙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2020年6月患者出现多发皮下结节,评估病情为疾病进展伴多发髓外浸润,给予达雷妥尤单抗+PAD(脂质体多柔比星、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患者皮下结节较前明显缩小伴部分消失,一般情况较前改善。但患者处于恶病质状态,治疗欠规范,病情反复并持续进展,最终死亡。结论IgD型MM发病率低,生存期短,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尽早应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细胞毒性药物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延长患者生存期。
许晗聂淑敏黄俊霞李田兰高燕毛春霞刘珊珊徐玉洁周静静肖晶晶王梦莹孟繁军冯献启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IGD髓外浸润
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缓解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3年
目的总结1例RUNX1::RUNX1T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缓解后继发PML::RARA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RUNX1::RUNX1T1阳性AML治疗缓解后继发PML::RARA阳性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中年男性,因全血细胞减少就诊。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示RUNX1::RUNX1T1阳性,明确诊断为RUNX1::RUNX1T1阳性AML。患者经过诱导缓解和巩固治疗后RUNX1::RUNX1T1转阴,缓解期大于2年,疾病复发时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示PML::RARA阳性,诊断为PML::RARA阳性APL,经37 d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达到骨髓象缓解。结论RUNX1::RUNX1T1阳性AML患者缓解后发生继发性APL临床罕见,容易漏诊,确诊主要依靠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药物毒性诱导克隆改变有关,采用三氧化二砷及维甲酸治疗效果较好。
王江山聂淑敏刘珊珊徐玉洁李田兰周静静黄俊霞冯献启
关键词:继发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附加染色体异常及t( 15;17)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附加染色体异常及t(15;17)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初治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染色体资料。根据染色体核型的不同分为附加仅数目改变组(16例)、附加仅结构异常组(14例)、附加数目改变和结构异常组(4例)以及典型染色体组(56例)按照是否含有t(15;17)分为含有t(15;17)组(82例)和不含有t(15;17)组(8例)。分析比较各组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附加仅数目改变组、附加仅结构异常组、附加数目改变和结构异常组以及典型染色体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 56.3%(9/ 16)、100.0%(14/ 14),25.0%(1 /4)和 82.1%(46/56),早期的死亡率分别为 25.0%(4/16),0(0/14)、75.0%(3/4)和8.9%(5/56),其中附加数目改变和结构异常组完全缓解率低,早期死亡率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含有t(15;17)组和不含有t(15;17)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0.5%(66 / 82)和50.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染色体核型同时存在附加数目和结构改变的A PL患者完全缓解率低,早期死亡率高,预后不良。含有t(15;17)的患者完全缓解率较高。
刘莹莹付婷婷赵春亭崔渤莉孙玲洁苏湛刘晓丹李田兰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
血浆置换抢救危重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21年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phohistiocytosis,HLH),是以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增生伴嗜血细胞增多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及多脏器浸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2,3])。霍奇金淋巴瘤合并HLH患者的预后极差^([4])。现报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oa,HL)合并HLH的病例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王彩曌崔渤莉李田兰费海荣刘晓丹孙玲洁刘珊珊孔琦闫思琪张奇赵春亭
关键词:血浆置换霍奇金淋巴瘤嗜血细胞综合征
血清唾液酸水平在淋巴瘤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A)水平在初治淋巴瘤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36例初治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参数,回顾性分析血清SA水平与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参数相关性及其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结果:与健康者比较,淋巴瘤患者血清SA水平显著升高(P 605 mg/L、年龄 >60岁、贫血、LDH >250 U/L、ki67 >45%、高危危险度分层的淋巴瘤患者PFS显著缩短(P 605 mg/L、年龄 >60岁、贫血、LDH >250 U/L、ki67 >45%、高危危险度分层、侵袭性淋巴瘤患者OS显著缩短(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淋巴瘤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5)。高SA组患者总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显著低于低SA组患者(P <0.05)。结论:与健康人比较,初治淋巴瘤患者血清SA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A水平升高有助于预测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以及判断疾病分期、疗效和预后。
肖晶晶聂淑敏李田兰黄俊霞毛春霞高燕周静静冯献启
关键词:淋巴瘤唾液酸肿瘤免疫逃逸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