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连芝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落叶松
  • 3篇锈寄生菌
  • 3篇落叶松褐锈病
  • 3篇寄生菌
  • 3篇褐锈病
  • 2篇杨树
  • 2篇溃疡
  • 2篇溃疡病
  • 1篇氮源
  • 1篇锈病
  • 1篇杨树溃疡病
  • 1篇移殖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松毛虫
  • 1篇碳源
  • 1篇平腹小蜂
  • 1篇荔蝽
  • 1篇荔蝽卵平腹小...
  • 1篇林间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7篇李连芝
  • 5篇袁志文
  • 3篇苑健羽
  • 2篇赵敏
  • 1篇陈华盛
  • 1篇杨莉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森林病虫通讯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辽宁林业科技
  • 1篇生物防治通报

年份

  • 3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锈寄生菌的分布及其林间发生规律的研究被引量:6
1993年
锈寄生菌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本溪、抚顺和丹东地区,对其在林间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锈寄生菌孢子飞散高峰时出现在零点和12点;一年内孢子飞散时期为6月中旬至9月下旬,8月下旬为飞散高峰期。孢子飞散量受控于气象因子,特别与降雨量关系密切,锈寄生菌的潜育期为1个月左右。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逐年增加而减轻,表明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袁志文李连芝苑健羽贾云
关键词:锈寄生菌落叶松褐锈病
二种杨树溃疡病防治技术的研究被引量:3
1993年
经12种化学和生物农药对杨树水泡型溃疡病Dothiorella gregaria和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Phomopsis sp.的室内毒力测定,选出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砷三种药剂杀菌效果最佳。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苗圃插穗采用上述三种药剂的100、200、300倍液浸泡10分钟,无药害,当年有防治效果并可提高苗木成活率;造林地发病苗木用上述三种药剂的100倍液刮破病斑涂药,防治效果可达87.5%。
钟兆康赵敏袁志文李连芝陈玉文刘树怀邢景光程文儒张文学窦国玉
关键词:杨树溃疡病
移殖荔蝽卵平腹小蜂防治松毛虫的研究被引量:3
1992年
从1984年开始,在利用本地油松毛虫平腹小蜂Anastatus sp.(简称“京平”下同)的同时,从广东移殖了荔蝽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sp.(简称“广平”下同)供试,经室内繁殖试验,“广平”每头雌蜂平均产子数可达238.7头,“京平”仅为209头.而且“广平”的雌性子代92%是在32天内产出,“京平”在相同时间内雌性子代产出仅为66%。1984~1985连续两年利用上述两种小蜂采用室内繁蜂柜大量繁殖,在北京密云水库库西林区进行林间放蜂对比试验,结果“广平”的平均寄生率(23.77%)比“京平”(5.34%)高出4~5倍,对照区平均寄生率为1.40%.1986~1989年,在秦皇岛英武山林区连续四年进行林间放蜂对比试验,结果“广平”的平均寄生率为39.13%,“京平”平均寄生率为4.72%,对照为0.88%,从上述试验可初步看出,移殖广东荔蝽卵平腹小蜂在北京及秦皇岛地区防治赤(油)松毛虫比本地平腹小蜂(“京平”)具有更好的利用前景。
陈华盛李连芝高东翔杨莉宋宏伟
关键词:松毛虫平腹小蜂
锈寄生菌控制落叶松褐锈病的研究Ⅲ——培养条件对锈寄生菌的影响被引量:4
1989年
锈寄生菌(Sphaerellopsis filum)寄生于落叶松褐锈病菌的冬、夏孢子堆上,对其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为扩大该菌的人工培养,对培养条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温度有利于菌丝生长,较高温度促进产孢,适温为20℃左右;该菌对光无特殊要求,对紫外线反应不敏感;适直的PH值5—7,最适6—6.5;丰富的碳源促进菌丝生长,而不利于产孢,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均为该菌适宜的碳源;在PDA培养基中添加氮源对该菌无促进作用,且当氮源过量时对产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李连芝袁志文苑健羽
关键词:落叶松褐锈病菌丝生长氮源碳源PDA
长白山落叶松癌肿菌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介绍韦氏小毛盘菌Lachnellula willkommii(Hartig)Dennis在长白落叶松上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李连芝
关键词:落叶松生物学特性
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的研究被引量:10
1993年
本病系我国杨树新发生的一种病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2种形状,无色透明、单胞,呈纺缍形孢子大小为1.64—2.74×9.59—13.7μm。线形孢子顶端弯钩状大小为1.37—1.78×15—27.4μm。病原菌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为PDA、麦芽粉、豆饼粉培养基;温度为25—32℃和pH6—10。本病于4月下旬发病,5月中下旬分生孢子成熟,6月中下旬为分生孢子飞散高峰期。经室内采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砷的200倍液浸泡插穗30、60、90分钟处理均有药害,采用100—200倍液浸泡10分钟无药害,对病害有防效。造林地幼树可采用上述药剂的100倍液进行刮破病斑涂抹,防效可达87.5%。
钟兆康赵敏袁志文李连芝陈玉文刘树怀邢景光程文儒张文学窦国玉
关键词:杨树溃疡病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抑制作用的观察被引量:11
1991年
本试验观察看出,被锈寄生菌寄生的落叶松褐锈病菌的冬孢子和夏孢子逐渐裢(?)色,后期孢壁破碎,内含物释出。被寄生的冬孢子萌发率降低50%左右。4年林间调查结果看出,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逐年增加而减轻。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袁志文苑健羽李连芝
关键词:落叶松褐锈病锈寄生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