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0例临床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及联合药物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联合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心肌酶谱基本正常,心电图改变不明显16例;无效1例。结论建立静脉液路、吸氧,心力衰竭应及时控制。期前收缩频繁,或有快速心律失常者用抗心律失常药联合用药取得了较好疗效。
- 李金顺徐玉琴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
-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
- 2013年
-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方法选取临床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心功能测定LVEF、6min步行距离、心肌耗氧量峰值、血红蛋白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提高运动耐量,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病死率。
- 李金顺徐玉琴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诱因
- 左卡尼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左卡尼汀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口服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左卡尼汀2 g/d,连续14 d,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内LVEF、6 min步行实验及NVHY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及2组比较,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实验各组治疗前后及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d各组治疗前后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YHA分级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卡尼汀能有效改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李金顺徐玉琴
- 关键词:药物疗法肉碱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的临床研究
- 2013年
- 目的了解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的在院患者154例,每位患者测量踝臂指数(ABI)的同时进行临床资料调查,ABI<0.9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发PAD患病率为26.6%;PAD患病率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的患者PAD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伴有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是PAD的高危人群,需要及早预防及治疗。
- 李金顺徐玉琴
- 关键词:外周动脉疾病下肢
- 舒血宁注射液对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 2010年
- 李金顺张姝
- 关键词:心绞痛患者舒血宁注射液血脂水平心绞痛发作门诊就诊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将3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Ⅰ型HCV感染)合并脾功能亢进而未作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在行脾切除术或部分脾栓塞术,脾功能亢进改善2个月后,给予Peg-IFNα-2a 135μg或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200mg/d治疗,疗程48周。治疗期间,第1、2、4、6、8、12周随访,之后每4周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HCV RNA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缓解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64.51%。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有较好的SVR,延缓了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进展,减少了肝衰竭及肝癌的发生。
- 徐玉琴李金顺徐建国李宏文段体龙张东芳
-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肝炎丙型
- 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被引量:4
- 2013年
- 背景: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但是供肝来源匮乏、免疫排斥、无法有效控制反复感染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应用为该病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许多研究证实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在体外成功诱导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转化。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异体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2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检测移植后2,4,8,24周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周,肝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移植后4周,谷丙转氨酶有显著改善(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移植后12周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改善(P<0.05),且肝脏硬度有所改善(P<0.05);移植后24周各项指标有显著性改善(P<0.01)。移植后4周时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20例乏力好转(87%)、21例食欲改善(91%)、19例腹水减轻(83%);所有患者移植期间及治疗后随访24周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异体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手段。
- 徐玉琴石文明李金顺徐建国李宏文胡祥
- 关键词:干细胞脐血单个核细胞肝硬化失代偿期谷丙转氨酶
- 代血浆加白蛋白置换液部分代替血浆进行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 观察应用代血浆加白蛋白置换液部分代替血浆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108例肝衰竭患者,其中用代血浆、白蛋白、平衡液、新鲜血浆治疗患者(研究组)54例,单纯血浆组置换治疗患者(对照组)54例.结果 每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乏力、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腹水减少,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氨下降,胆碱酯酶、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上升,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但早期应用、选用合适的置换液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新鲜冰冻血浆是理想的置换液,在血浆紧缺的情况下,应用代血浆+白蛋白配制置换液部分代替血浆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也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徐玉琴石文明李金顺徐建国胡平波
- 关键词:代血浆置换液血浆人工肝肝衰竭
-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
- 2013年
-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特点。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显效30例,占50%;有效21例,占35%;无效9例,占15%,总有效率为85%。结论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 李金顺徐玉琴
-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ST段抬高
- 瞬时受体通道C亚型在心肌肥厚大鼠中的表达
- 2015年
- 目的观察瞬时受体通道C(TRPC)亚型(TRPC1、3、4、5、6、7)在心肌肥厚大鼠心肌中的表达。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240g。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模型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模型组通过胸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对照组不结扎胸主动脉,其他手术过程与模型组相同。术后10周,超声心动图检查大鼠心功改变;取大鼠心脏,称重、计算心肌肥厚指数;10%甲醛固定心肌,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心肌TRPC亚型(TRPC1、3、4、5、6、7)mRNA表达;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测定心肌TRPC4、TRPC5的蛋白表达,并比较心肌肥厚指数与TRPC4、TRPC5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室间隔厚度、后壁的厚度明显增加[mm:(2.64±0.31)比(1.89±0.15)、(2.30±0.14)比(1.60±0.09),t=9.19、8.57,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肥厚指数明显上升[(3.21±0.15)比(1.82±0.10)mg/g.t=17.02,P〈0.01]。光镜下,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细胞核形态异常并明显增大,同时心肌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RPC4、TRPC5mRNA表达明显增高(1.51±0.48比1.22±0.25、1.65±0.35比1.27±0.87,t=3.55、4.65,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RPCg、TRPC5蛋白表达明显增高(1.45±0.68比1.00±0.54、1.58±0.93比1.00±0.65.t=5.51、7.10,P均〈0.05),心肌肥厚指数与TRPC4、TRPC5蛋白表达相关(r=0.728、0.681,P均〈0.05)。结论TRPC4、TRPC5mRNA和蛋白表达在心肌肥厚大鼠心肌中明显升高。
- 李金顺徐佳侯疏影王金华
- 关键词:心肌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