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亚茹

作品数:9 被引量:62H指数:6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河北省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瘤
  • 5篇临床护理
  • 5篇临床护理路径
  • 5篇颅内
  • 5篇颅内动脉
  • 5篇颅内动脉瘤
  • 5篇介入
  • 5篇护理
  • 5篇护理路径
  • 4篇介入治疗
  • 3篇卒中
  • 3篇成像
  • 2篇张量成像
  • 2篇栓塞
  • 2篇栓塞术
  • 2篇介入栓塞
  • 2篇介入栓塞术
  • 2篇扩散
  • 2篇扩散张量
  • 2篇扩散张量成像

机构

  • 6篇秦皇岛市第一...
  • 3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杨亚茹
  • 6篇华红果
  • 5篇陈华征
  • 5篇王自玲
  • 3篇杨明
  • 3篇刘斌
  • 2篇李慧君
  • 2篇刘玉婷
  • 1篇韩志光
  • 1篇吴磊
  • 1篇王旭
  • 1篇黄亚青
  • 1篇孟宪平
  • 1篇刘冬柏
  • 1篇陈兴河
  • 1篇赵建华
  • 1篇冯继
  • 1篇陈婷
  • 1篇赵海超
  • 1篇张金荣

传媒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现代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护理研究(中...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扩散张量成像与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及预测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0例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及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部位各向异性分数(FA),患侧及健侧大脑脚、内囊后肢FA值,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和长度;同时测量对照组左、右侧对应区域的指标。观察FA值、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和长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卒中后3个月及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梗死灶、梗死侧大脑脚、内囊后肢FA值及梗死侧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卒中第1周梗死侧大脑脚相对FA(r FA)与卒中入院时、卒中3个月及6个月的NIHSS评分(r=-0.51、-0.56、-0.60,P<0.05)、上下肢肌力评分(r=-0.60、-0.51、-0.62,P<0.05)呈显著负相关,而梗死灶、患侧内囊后肢r FA及梗死侧/健侧纤维束数量、长度比值与NIHSS评分、肌力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大脑脚的r FA(<7 d)有助于临床早期评价及预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王旭刘斌杨明杨亚茹孟宪平刘冬柏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急性病扩散张量成像预后
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颅内动脉瘤是由脑动脉局部血管发生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其病因尚未阐明,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缺陷及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陈华征华红果杨亚茹王自玲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临床护理路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常见病因
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行运动纤维束的扩散张量成像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探讨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行运动纤维束的完整性与运动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例(卒中组);匹配健康志愿者20名(健康对照组).采集DTI数据,重建双侧下行运动纤维束,包括皮质脊髓束(CST)及辅助运动纤维束(aMF),并评估卒中组患侧与健侧CST及全部下行运动纤维束(CST+ aMF)数量,观察该值及其偏侧性指数(LI)与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的相关性.并根据下行纤维束损伤形态将卒中组分为CST+ aMF(组1),无CST及aMF(组2),CST(组3)和aMF(组4)四个亚组,观察各组FMA变化.结果 卒中组患侧CST及(CST+ aMF)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CST:26±30,CST+ aMF:37±37).组1、2、3间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12、16±10、34±15,F=24.2,P<0.01).CSTLI、(CST+ aMF)LI与FMA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均P<0.01,r=-0.653;r=-0.692),(CST+ aMF)LI与FMA相关性较CSTLI更显著.结论 相较于CST,CST+ aMF能更好地评估卒中患者运动预后情况.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过程中,要重视aMF的补偿作用,从而指导临床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治疗.
杨亚茹杨明李慧君陈婷刘玉婷刘斌
关键词:卒中锥体束
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于我院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CNP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评分[(92.73±3.16)分]和满意率(9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NP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健康教育成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杨亚茹华红果陈华征王自玲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临床护理路径生活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陈华征王自玲杨亚茹华红果张金荣赵海超刘红娜张阿娜
该研究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病人对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实施CNP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在改善护患关系的同时,有利...
关键词:
关键词:临床护理健康教育
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功能网络小世界属性改变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探讨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功能网络小世界属性的特点。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42例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5例匹配的健康对照分别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构建全脑功能网络;比较两组受试者小世界属性并探讨其变化,相关参数包括:全局效率Eglobal,局部效率Elocal,最短路径长度Lp,聚类系数Cp,γ,λ,σ。结果在0.1≤稀疏度≤0.2范围内,两组均符合小世界属性(σ〉1)。脑卒中组所在阈值点Cp及Eloca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受试者的全脑功能网络虽仍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卒中患者拓扑属性已经发生改变,网络小世界性低于健康对照组,Cp及Elocal值降低,这些改变能为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视角,对于加深该类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黄亚青刘斌杨明长玲玲刘玉婷杨亚茹李慧君
关键词:卒中磁共振成像小世界
Wingspan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20例中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Wingspan支架置入术与药物保守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将其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支架组给予Wingspan支架置入术治疗方案,药物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稳定斑块的药物支持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80.1±11.7)%vs(83.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3,P〉0.05);治疗后支架组血管狭窄率(19.3±9.6)%显著低于药物组(45.6±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572,P〈0.05)。治疗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支架组生活自理者6例,轻度、中度、严重功能障碍的分别有1、2、4例,药物组生活自理者1例,轻度、中度、严重、极严重功能障碍的分别有2、1、1、2例。治疗后支架组的临床有效率76.9%显著高于药物组42.8%,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X2=0.631,P〈0.05)。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支架组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脑梗死;药物组2例脑梗死,1例脑出血;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15.3%)显著低于药物组并发症发生率(4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27,P〈0.05)。随访期内,支架组未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药物组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支架组复查DSA或MR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的1例,药物组复查后病情加重的1例,复发的2倒。【结论]Wingspan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成功率、较低的手术并发症、较好的安全性,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但其对预防脑卒中的远期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磊冯继赵建华陈兴河韩志光华红果杨亚茹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86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CNP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病人实施CNP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陈华征华红果杨亚茹王自玲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临床护理路径介入治疗
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以患者为中心,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的护理模式,能为患者提供主动、连续、规范化的护理,逐渐得到国内外护理人员的关注[1]。本研究对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实施CNP ,观察其对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陈华征华红果杨亚茹王自玲
关键词:介入治疗患者临床护理路径颅内动脉瘤应激反应围手术期介入栓塞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