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MRI
  • 7篇成像
  • 6篇磁共振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影像
  • 4篇血管
  • 4篇影像学
  • 4篇原发性
  • 4篇综合征
  • 3篇影像学诊断
  • 3篇神经系
  • 3篇神经系统
  • 3篇中枢神经
  • 3篇中枢神经系统
  • 3篇儿童
  • 3篇MRI诊断
  • 2篇新生儿
  • 2篇新生儿缺氧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机构

  • 20篇重庆市第三人...
  • 4篇重庆市巴南区...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杨华
  • 14篇黄显龙
  • 8篇陈修燕
  • 8篇李必强
  • 5篇王新玉
  • 4篇李忠
  • 3篇王凡
  • 2篇梁平
  • 2篇胡源浩
  • 2篇杨超
  • 2篇王忠
  • 2篇唐茁月
  • 1篇文明
  • 1篇谢代鑫
  • 1篇郑永玲
  • 1篇晏宁
  • 1篇郭幼文
  • 1篇李少林
  • 1篇杨健
  • 1篇卢振如

传媒

  • 14篇重庆医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胼胝体变性的MRI和CT影像表现及鉴别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分析胼胝体变性的MRI和CT征象。方法  2例胼胝体变性中 ,第 1例分别于急性期、慢性期 2次受检 ,第 2例分别于亚急性期、亚急性后期 2次受检。 2例均分别行 2次MRI检查 ,且均首次同时行MRI增强扫描。 2例均与MRI同时分别进行了 2次CT检查对照。结果 例 1急性期MRI显示 ,胼胝体全程形态呈膨胀性改变 ,以膝部更显著 ,信号异常表现为弥漫性T1 WI低信号 ,T2 WI高信号 ,增强后 ,胼胝体膝部显小灶状 ,不规则斑片状强化 ;急性期CT平扫显示 ,胼胝体膝部、压部膨胀性肿厚改变 ,以膝部更显著 ,密度呈均匀减低。本例慢性期MRI显示 ,胼胝体全程萎缩变薄 ,以体部为明显 ,膝部、体部中心夹层显示带状分布 ,呈小囊样T1 WI低信号 ,T2 WI高信号影。例 2亚急性期或亚急性后期MRI显示 ,胼胝体较显膨胀 ,以膝部较显著 ,于亚急性后期体部逐渐变薄 ,其全程表现为中心夹层状异常信号 ,T1 WI低信号 ,T2 WI高信号 ,而其腹侧、背侧相对完好 ,境界清楚 ,最具特征性。增强后未见明确异常强化。CT平扫显示 ,胼胝体膝部、压部膨胀性肿厚较急性期减轻 ,密度均匀减低。结论 MRI和CT是能够直观反映胼胝体变性病理改变 ,并可能成立诊断的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尤其是MRI矢状位能显示胼胝体全貌 ,使影像观察更加全面 。
杨华黄显龙
关键词:胼胝体变性脱髓鞘急性期
丘脑下部错构瘤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
2004年
目的 报告 5例丘脑下部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 ,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 5例丘脑下部错构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表现。结果  5例皆在儿童早期发病 ,均有性早熟 ,其中 3例有痴笑样癫痫。CT表现为等密度 ,MRI表现为等信号 ,CT、MRI增强扫描均无强化。有 1例手术后病理可见神经元结构 ,电镜显示神经元内有分泌颗粒。结论 丘脑下部错构瘤有较独特的临床表现 ,神经影像CT、MRI对本病诊断极为重要 。
黄显龙杨华梁平
关键词:下丘脑性早熟CTMRI
隐性骨折影像学诊断的比较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通过X线平片、CT平扫、ECT、MRI扫描对比,探讨隐性骨折早期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3例隐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其中33例全部做了X线平片及MRI扫描,18例做了CT平扫,6例做了核素骨显像。结果33例平片全部阴性;33例MRI扫描全部阳性显示;18例CT检查11例阳性;6例核素骨显像4例阳性显像。结论螺旋CT、MRII和核素骨显像对隐性骨折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通过对比分析,MRI是隐性骨折早期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黄显龙杨华李必强王新玉陈修燕
关键词:隐性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核素骨显像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的比较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通过X线平片 CT平扫 CTM与MR扫描对比 ,探讨诊断原发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3例原发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其中 33例全部做了MR扫描 ,12例做了X线平片 ,11例做了CT扫描 ,5例做了CTM检查。结果  33例MR检查全部阳性显示 ,12例X线平片仅发现 4例阳性 ,11例CT检查发现 7例阳性 ,5例CTM检查全部阳性显示。结论 MR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黄显龙杨华郭幼文梁平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影像诊断
双侧中线旁丘脑梗塞综合征1例报告
了解双侧中线旁丘脑梗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可能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帮助。该病主要临床特点是:急性卒中样起病,表现为深度昏睡或昏迷,一般是暂时性的;Kosakoff综合征,是恒定而明显的症状,表现为顺行或逆...
杨超杨华
关键词:影像学特征
文献传递
回盲部假性憩室并可复性回结肠型套叠1例
2012年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因右下腹部阵发性隐痛3d,加重人院。患者急性病容,无恶心、呕吐、腹泻,无畏寒发热,否认其他疾病史,体检:腹平软,下腹部深压痛,余(一)。入院前WBC计数为20×10^9/L。常规对症抗炎治疗后,首先进行结肠镜检查:回盲瓣旁可见一宽基底球形隆起(2.5cm×2.5cm),表面光滑,可见一处小片状糜烂,边界清楚,色泽正常,质软,用活检钳按压有囊性感,回盲瓣唇形。
卢振如杨华黄显龙
关键词:可复性回盲部套叠WBC计数结肠镜检查下腹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诊断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新生儿期后及神经后遗症期的MRI特征及诊断与分型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0 4例HIE新生儿期后及神经后遗症期患儿的MRI表现。按足月儿与早产儿分为两组。总结、分析MRI诊断与分型要点。结果 HIE新生儿期后及神经后遗症期的MRI表现可分为 3个基本类型 ,即旁矢状区型、底节 /丘脑型、脑室旁型。足月儿多为底节/丘脑型或旁矢状区型 ,早产儿多为脑室旁型。结论 MRI是HIE新生儿期后及神经后遗症期的最好检查方法 ,及时的检查对明确诊断 ,尤其对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新生儿期后继续治疗或早期干预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杨华黄显龙
关键词:新生儿期后磁共振成像
MRI在颅内结核及其并发症诊断中的优越性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颅内结核及其并发症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在影像学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或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的颅内结核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其中30例经临床及实验室脑脊液检查确诊,9例为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果单纯结核性脑膜炎18例,单纯结核瘤11例,结核性脑膜炎并结核瘤6例,粟粒性颅内结核4例。39例中,24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梗死12例、并发脑积水9例、并发脑梗死和脑积水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MRI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基底池的异常增强,并可伴发脑梗死、脑积水;结核瘤表现为1个或多个散在分布的结节伴水肿,并有异常环形、结节状强化表现;粟粒性脑结核MRI表现为软脑膜、脑实质区弥漫分布大小基本均匀的结节影伴周围明显水肿带。结论 MRI在诊断颅内结核及其并发症方面较CT更具有优越性,在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分型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王忠李忠文明杨华
关键词:颅内结核并发症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MRI及临床表现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报告3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rimany intracraial hypotension,PIH)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临床表现特点,提出其诊断要点及检查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MRI及临床表现特征。结果:颅脑MRI示2例硬脑膜弥散性强化;1例小脑扁桃体下移位,桥前池、枕大池变窄。2例脊髓MRI示:多序列多方位上蛛网膜下腔均变窄,境界不清,分别位于T5~T7、T8~T9节段,表现为硬膜外条状、弧形脑积液信号影。腰穿结果提示:3例病人脑脊液压力均低于60mmH2O。结论:体位性头痛是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硬脑膜弥散性强化是最常见的MRI表现,颅脑MRI增强扫描与常规脊髓MRI检查相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病因的查找。
黄显龙杨华李必强陈修燕王新玉唐茁月
关键词: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脊柱磁共振成像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CT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CTA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部分可由体动脉供血,肺癌组供血动脉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肺癌组CT增强峰值显著大于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及错构瘤组(P<0.05),但与血管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各组的增强动态曲线不同:肺癌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主动脉期CT值迅速升高,120s形成强化高峰,延迟期缓慢下降;结核球组增强扫描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CT值逐渐升高,90s左右出现高峰;错构瘤组强化不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迅速强化,在15s左右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结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有效鉴别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杨超黄显龙杨华李必强唐茁月胡源浩李宗文陈修燕
关键词:肺内肿块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多期增强扫描CT血管成像支气管动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