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承勋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黑色素
  • 5篇黑色素瘤
  • 4篇脉络膜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脉络膜黑色素...
  • 2篇血栓
  • 2篇血栓通
  • 2篇血栓通胶囊
  • 2篇葡萄膜
  • 2篇葡萄膜黑色素...
  • 2篇肿瘤
  • 2篇黄斑
  • 2篇复方血栓通
  • 2篇复方血栓通胶...
  • 2篇MIRNA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新生血管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魏文斌
  • 9篇杨承勋
  • 4篇周金琼
  • 3篇周丹
  • 2篇李辽青
  • 2篇侯志嘉
  • 2篇刘妍
  • 2篇杨文利
  • 2篇高飞
  • 2篇何满林
  • 2篇李彬
  • 1篇蔡善钰
  • 1篇史雪辉
  • 1篇王光璐
  • 1篇杨丽红
  • 1篇段欣荣
  • 1篇田蓓

传媒

  • 2篇眼科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治疗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12年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CM)是成人眼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EPRT)是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是多年来治疗CM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国内报道较少,大多数的CM患者需行眼球摘除术。目的通过观察兔CM模型眼、正常兔眼经敷贴放射后的反应以及兔全身免疫状态,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个组,每组8只兔8只眼(均取右眼)。其中放射治疗组1及模型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生物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利用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株植入兔眼制作动物模型,造模3周后放射治疗组1模型兔眼放置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进行放射治疗,肿瘤局部照射总剂量为100Gy,模型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每日间接检眼镜检查,每周行眼底照相、B型超声、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安全性研究:放射治疗组2正常兔眼放置巩膜敷贴器,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兔眼植入不带放射粒子的敷贴器外壳,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于放置敷贴器前及敷贴器取出后3、7、15、30d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数量。于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肿瘤种植后6周,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观察30d后耳缘静脉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对实验眼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间放置敷贴器前肿瘤的平均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放置敷贴器1周后,放射治疗组1肿瘤高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射治疗组1放置敷贴器2周后肿瘤高度较敷贴前明显缩小�
周金琼魏文斌李彬杨文利高飞李辽青杨承勋蔡善钰
关键词:眼内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
兔葡萄膜黑色素瘤模型建立方法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建立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观察肿瘤的生长特性。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大白兔20只(20眼)。方法将培养的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悬液种植到C57BL/6黑鼠大腿内侧皮下,7~12天孵育成直径10mm团块后制成肿瘤碎片,种植到新西兰大白兔右眼脉络膜上腔,自种植之日起予环孢霉素A20mg/kg肌肉注射以抑制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每周行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并记录兔眼底肿瘤大小、形状、眼部其他组织的改变以及肿瘤内部血液供应情况。观察6周后眼球摘除,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肿瘤最大基底径、高度、细胞类型、肿瘤内血管分布情况以及眼部其他组织肿瘤浸润情况。结果除1只(5%)兔因呕吐物窒息死亡外,余19只兔19眼(95%)肿瘤存活并迅速生长。其中1眼(5%)自种植4周开始肿瘤自行萎缩,第6周12眼(60%)肿瘤充满玻璃体腔。2周、3周、4周B超测量肿瘤平均最大基底径分别为3.1mm、6.1mm、12.2mm,平均高度分别为2.2mm、2.7mm、8.5mm。HE染色示肿瘤以梭形细胞为主,排列规则紧密,部分坏死,血管充盈。18眼(90%)均可见眼部其他组织受肿瘤细胞浸润,3眼(15%)肿瘤突破巩膜向球外蔓延。结论 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株兔眼脉络膜上腔种植后肿瘤迅速生长,模型建造成功率高。
周金琼魏文斌杨文利李彬高飞李辽青杨承勋
关键词: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的疗效。方法44只健康青紫蓝兔应用光化学方法造成静脉阻塞模型,按照复方血栓通给药剂量分为低(212mg/kg)、中(424mg/kg)、高剂量(848mg/kg)及对照组...
周丹魏文斌杨承勋何满林侯志嘉刘妍周金琼
miRNA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其诊断方法是通过间接检眼镜所见结合彩色超声、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发展到晚期。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包括激光光凝治疗、放射治疗、肿瘤局部切除和眼球摘除,均未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微小RNA是一种长约21~25个核苷酸的RNA,参与了包括个体发育、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与分化、肿瘤发生等生命过程。所以miRNA可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新的分子标志物,其检测可能对诊断疾病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为针对目标微小RNA进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杨承勋魏文斌
关键词:葡萄膜黑色素瘤微小RNA基因诊断基因治疗
眼底血管造影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同步检查法对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眼底血管造影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同步检查(HRA+频域OCT系统)在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临床病例横断面研究设计。对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的42例渗出性AMD患者眼底有活动性病变的50只眼进行HRA+频域OCT检查。50只眼均进行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频域OCT同步检查,其中15只眼还同时进行了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频域OCT同步检查。以眼底血管造影能否清楚显示CNV边界将CNV分为4种类型:典型性CNV、部分典型性CNV、隐匿性CNV、CNV瘢痕化。整合图像中将CNV的OCT图像特征分为3种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型、视网膜下型、混合型。FFA及ICGA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利用实时定位频域OCT断层扫描技术定位CNV,图像采集设定为通过强荧光区的放射状和格栅样断面,每帧图像为7μm断层,放射状为30°间隔,格栅状为10横向10纵向扫描线。根据FFA、ICGA检查结果和OCT图像特征对CNV进行分型,着重对CNV的FFA、ICGA、OCT形态进行图像整合分析。结果50只眼均定位检查到CNV。典型性CNV4只眼,占8%。部分典型性CNV 11只眼,占22%。隐匿性CNV32只眼,占64%。其中,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型27只眼,晚期无源性渗漏5只眼。CNV瘢痕化3只眼,占6%。OCT检查结果显示,RPE下型4只眼,占8%,表现为CNV生长于RPE光带下;视网膜下型16只眼,占32%,表现为在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中断,有弧形高光反射组织通过中断处向视网膜下突起生长;混合型30只眼,占60%,表现为CNV既占有RPE下空间又占有视网膜空间。结论HRA联合频域OCT系统的图像整合技术能较好地对CNV进行分型和性质的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魏文斌田蓓王光璐杨丽红史雪辉杨承勋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诊断显像
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的结果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24例(24眼)屈光度超过–6.0D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方法随机分为单纯C3F8注气组(A组)14例、玻璃体切割联合C3F8注气组(B组)10例。手术前后检查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眼部超声波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术后平均随诊(27.3±12.8)个月。主要指标视网膜复位例数,术后视力,手术费用。结果术后最后随诊时,单纯C3F8注气组、玻璃体切割联合C3F8注气组间手术复位率分别为28.6%(4/14例)和20%(2/10例),视力改善≥2行例数亦分别为4例和2例(P均=1.00)。两组间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结论单纯玻璃体腔C3F8注气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经济、有效的手术方式。
周丹魏文斌段欣荣杨承勋
关键词: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黑色素瘤miRNA表达谱的初期研究
杨承勋魏文斌
脉络膜黑色素瘤miRNA表达谱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初步建立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miRNA表达谱,并探讨相应的miRNA在该疾病中的功能,为阐明脉络膜黑色素瘤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途径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利用miRNA微芯片技术检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has-miRNA表达谱,将4例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总RNA分别与4例健康人脉络膜组织对比,筛选has-miRNA表达情况.根据生物信息学的有关方法处理芯片实验数据,筛选出共同差异表达的候选has-miRNA.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验证各候选has-miRNA的表达情况.将芯片和RT-PCR两种方法结论一致的候选hsa-miRNA确定为有意义的共同差异表达has-miRNA.运用miRNA芯片技术,发现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中miRNA-20a,miRNA-106a,miRNA-17,miRNA-21,miRNA-34a明显上调表达,miRNA-145和miRNA-204明显下调表达.在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miRNA-20a,miRNA-106a,miRNA-17,miRNA-21,miRNA-34a明显表达上调,miRNA-145和miRNA-204明显表达下调.脉络膜黑色素瘤有差异表达的miRNA为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新思路.
杨承勋魏文斌
关键词:脉络膜黑色素瘤MIRNA肿瘤标志物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的研究
周丹魏文斌杨承勋丁柠刘妍何满林侯志嘉周金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