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明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白求恩医学专项基金吉林省发改委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生物膜对不同范围BLB种植体周骨缺损修复的影像学观察(英文)被引量:1
- 2008年
- 背景:即刻种植体周与骨之间常存在着间隙,究竟是否需要应用生物膜进行引导骨再生目前仍无定论。目的:通过在犬的股骨植入种植体创造不同的骨缺损间隙,观察生物膜对不同范围骨缺损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12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及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完成。材料:BLB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由北京莱顿公司提供,BME-10X医用胶原膜由福建省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在犬两侧股骨近心端植入种植体,并形成水平宽度3mm、垂直深度约5mm、水平长度分别为0,1,2,3,4mm的标准梯度骨缺损。左侧直接分层严密缝合,右侧于骨缺损区覆盖生物膜后分层缝合。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取含种植体的骨段,制成组织块进行影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表面及剖面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的量、色泽、质地等情况。应用软X射线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骨结合情况以及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结果:大体观察:3mm以下骨缺损区与原皮质骨无界限,有膜组与无膜组基本相同;4mm缺损区与正常骨之间有模糊界限,有膜组比无膜组新生骨组织更致密。软X射线观察:3mm以下缺损区无论有无生物膜,缺损区骨密度、骨小梁形态及骨小梁排列方向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差异;故有膜组与无膜组未见明显区别;4mm缺损区种植体与新生骨直接接触,但新生骨钙化程度欠佳,小梁较细且走行不规则,有膜组钙化程度略高于无膜组。结论:生物膜对3mm以下的骨缺损组织有较强的再生修复能力,在较大骨缺损修复方面起重要作用。
- 孟维艳周延民储顺礼杨立明蔡青
- 关键词:骨缺损种植体生物膜
- PTH(1-34)对兔骨质疏松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研究甲状旁腺素1-34[PTH(1-34)]对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中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初期固位的影响,为今后相关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3组,2组去卵巢法制骨质疏松模型,3个月后,于胫骨近心端植入2.5 mm直径直型种植体。随机选出骨质疏松的一组作为实验组,术后每周3 d,背部皮下注射PTH(1-34),60 g/kg,其余2组背部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和假去势组。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处死各组一半动物,进行力学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在力学实验中,无论4周或8周,实验组的最大拔出力显著高于其他2组,空白对照组稍高于假去势组,但无显著差异。组织学观察发现:4周时实验组种植体周围新生骨疏松多孔,骨小梁沿种植体壁向根端延伸,靠近种植体的骨小梁平行于种植体表面,排列紧密,小梁间连接较多;8周时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量较4周时明显增加,骨小梁增粗,间隙减小。其他2组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结论:皮下间断注射PTH(1-34)可以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状态下种植体在皮质骨中的骨结合效果。
- 吴松涛孟维艳蔡青杨立明张晓洁周延民
- 关键词:种植体骨结合骨质疏松PTH皮质骨
- 兼具微米-纳米钛表面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拔出力试验研究兼具微米-纳米纯钛表面对骨整合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化学处理的方法(EE组)在纯钛表面产生兼具微米-纳米的微结构,将电化学表面处理试件植入日本大耳白兔右侧胫骨中,以喷砂加酸蚀组(SLA组)、机械加工组(M组)为对照组。种植术后4周、7周、10周、13周后,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将试件从骨内拉出,分别测定各个周期的拔出力。结果:4周、7周、10周、13周时,EE、SLA和M组试件的拔出力存在差异,其中EE组高于SLA组和M组(P<0.05)。结论:兼具微米-纳米的电化学表面处理可明显提高骨-种植体界面的愈合速度。
- 孟维艳周延民张艳靖蔡青杨立明
- 关键词:种植体骨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