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岗
- 作品数:76 被引量:19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集体记忆中的遗忘与想象——60年来白求恩题材的作品分析被引量:7
- 2007年
- 在中国革命和建立新国家的历程中,创造了众多的"榜样"类型的形象,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白求恩(1890-1939)和雷锋。前者是加拿大人,他在中国的短暂经历(1938.2—1939.11)在他逝世后迅速成为传奇性的事迹,而他也成了中国革命所创造的首屈一指的榜样。非常反讽的是白求恩直到1972年中加建立外交关系之前,在他的故土默默无闻,尽管他的朋友将他的事迹写成传记,"!
- 林岗
- 关键词:白求恩精神集体记忆题材革命领袖遗忘
- 论秦征南越的进军线路与方略被引量:2
- 2015年
- 汉武帝时征讨南越国,《史记》记载三路主力都是循岭北南下进军。照此实战经验,秦代征南越,当无《淮南子》所讲"分五军"之理。史学前辈吕思勉已经指出淮南说法的荒谬。据各可能的进军线路的地理、水文状况和地上考古的发现,驳正淮南的旧说,重新检讨秦征南越的线路和军事策略问题。
- 林岗
- 关键词:《淮南子》
- “故乡”的百年变迁——读鲁迅、丰子恺、薛忆沩同名作《故乡》被引量:3
- 2021年
- 每个人都有故乡,可故乡对中国人别有一层情感,于是故乡也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从《诗经采薇》开始,历代骚人墨客就写之不倦,代有佳句名篇。游子倦客登临望月,每每涌起无限乡愁,人生羁旅的困境与温馨的故乡恰好反差对照。故乡是美好、静谧、安宁的想象化身,此刻再好也比不过故乡。有意思的是现代小说、散文与诗不同,提供了另一幅关于故乡的想象图景。题材虽然写故乡,但却跳脱出我们在诗词里常见的乡愁抒情的模式。
- 林岗
- 关键词:现代小说《故乡》乡愁羁旅
- 中国文艺批评标准的正偏结构
- 2021年
- 如果将中国固有的批评传统视为一个整体,可以看到,在这个整体里用以衡量、批评作品的标准显然存在一个正偏结构。从古至今,批评的关注点都聚焦于分辨、考究何者为正,何者是偏;哪些是值得弘扬的主流趣味,哪些是可以给予存身之地的旁流趣味。文艺批评即立足于正与偏的分梳、辨别和判定。
- 林岗
- 关键词:文艺批评标准趣味
- 海外经验与新诗的兴起被引量:15
- 2004年
- 本文以海外经验作为基本因素解释新诗的兴起。晚清时代西风东渐 ,诗人有机会经历与本土完全不同的海外世界 ,游历、出使、留学等海外生涯使诗人要面对新的事物和经验而写作 ,由于经验的变化导致了诗语和形式之间的紧张。这种诗内部的冲突在旧诗的框架内是无法解决的 ,而诗人正是在诗语和形式的裂痕中产生了语体变革的觉悟 ,放弃旧式的诗歌语言和形式 ,探索新的诗歌语言及其表现形式。于是 。
- 林岗
- 关键词:白话新诗西方文化语言审美意识
- 探求真知 守望诗意——《刘再复文学选集》序
- 2012年
- 看到沈志佳、叶鸿基两位编选的十七辑共四卷的《刘再复文学选集》真是又感慨又兴奋。时间如流水,倏忽之间,刘再复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将近半个世纪。从当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新建设》编辑的年轻才俊,到如今隐居于美国洛基山下笔耕不倦的“客座教授”,
- 林岗
- 关键词:文学研究选集真知诗意
- 思想史与文学史被引量:2
- 2006年
- 林岗
- 关键词:思想史文学史文学本学术界
- 中国革命与文艺的现代性被引量:3
- 2023年
- 中国是后起现代化大国中唯一经历过漫长政治和社会革命而获得民族解放的国家。政治革命意味着国家权力的重建,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国家;而社会革命则意味着为实现此目标同时发生相应社会秩序的重组,人民生活按照与此前不同的原理进行。这两件事的发生重新塑造了中国文艺的现代性。
- 林岗曾道扬
- 关键词:民族解放社会秩序文艺
- 论案头小说及其文体被引量:1
- 2009年
- 中土小说植根于悠久的案头文学传统,它的渊源、概念内涵和文体特性,均与源于口述传统的西洋小说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近世西学东渐,它在叙事文学中原本所有的地位和光芒反而遭到遮蔽。文章试图辨别小说一词在源头言说中的含义;对小说兴起的文化环境作大致的梳理;探讨小说既是一鳞半爪又包罗万有的文体特性;为别具一格的案头小说在叙事文学中的正当性与地位作适当的辩护。
- 林岗
- 关键词:小说笔记体文体
- 从黄谷柳的文学足迹看“新人困惑”——读《黄谷柳朝鲜战地摄影日记》
- 2020年
- 黄谷柳声蜚文坛的《虾球传》甫一告竣,便立即投身军旅,加入南下大军。稍后借入朝慰问志愿军的机缘,留在战地达一年又半。他为如何写“新人”的困惑,寻找自己从“亭子间”到“根据地”的新的写作路径。黄谷柳在朝期间写下了大量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采访“新人”以及思考如何表现“新人”的文学足迹。从朝鲜归来后的十余年间,他完成了构思中表现“新人”的大制作并取名《和平哨兵》,但1966年前夕又将之付诸一炬。由“新人困惑”而来的“深入生活”,摸索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怎样在新的时代社会里进行,到底能达致何种程度的文学收获?是成功了,抑或只是一个理论的幻觉,依然不得而知。
- 林岗张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