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国斌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牙本质
  • 3篇粘接
  • 2篇修复学
  • 2篇学法
  • 2篇咬合
  • 2篇咬合垂直距离
  • 2篇树脂
  • 2篇树脂粘接
  • 2篇组间差
  • 2篇耐久
  • 2篇耐久性
  • 2篇口腔
  • 2篇口腔修复
  • 2篇口腔修复学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法
  • 2篇复学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地方行政立法

机构

  • 1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4篇梁国斌
  • 9篇李彦
  • 4篇吴淑仪
  • 3篇张文浩
  • 3篇张彦博
  • 3篇姚科
  • 2篇乔永刚
  • 2篇杨伟湘
  • 2篇张新春
  • 2篇张志光
  • 1篇覃峰
  • 1篇张弦弦
  • 1篇许哲武
  • 1篇高雳
  • 1篇黄雪清
  • 1篇赵克
  • 1篇李宝如
  • 1篇杨凌
  • 1篇蒋洁
  • 1篇马媛媛

传媒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酸蚀处理对牙本质内源性组织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正>目的研究不同酸蚀处理对人牙本质内源性组织蛋白酶(Cathepsin,Caths)活性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人离体第三磨牙30颗,获取冠部牙本质,液氮下磨成牙本质粉。牙粉分为空白对...
张文浩杨伟湘李彦姚科梁国斌
文献传递
脱敏剂处理后牙本质粘结界面粘结强度及纳米渗漏的研究
本实验拟研究脱敏剂处理后牙本质粘结界面的粘结强度及纳米渗漏,为脱敏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微拉伸方法比较不同脱敏剂处理及其处理时机对粘结强度的影响;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纳米渗漏的微观结构,以评价脱敏剂对牙本...
梁国斌
关键词:粘结强度纳米渗漏
文献传递
一种新的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升高(iOVD)动物模型的可重复更好的建模方法,及OVD升高对大鼠牙体牙周、颞下颌关节及全身体重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Wistar大鼠,平均分为对照组和iOVD组(双侧上颌后牙戴1.5mm咬合板),运用修复技术完成iOVD咬合板的制作和黏结,分别在实验3天、1周、2周、3周、4周处死动物。观察项目包括体重分析、头侧位X线片、头颅标本解剖、下颌磨牙区骨段及髁状突组织学切片观察等。结果两组大鼠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侧位X线片示iOVD组大鼠髁突位置前移,上切牙腭侧磨耗面发生改变。iOVD组大鼠磨牙根分叉区牙槽骨及髁状突中后区软骨出现组织学形态改建。结论采用修复技术可成功建立成年期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动物模型,咬合板的戴入引起了牙体牙周组织和颞下颌关节髁状突软骨的组织适应性改建,但对全身营养摄入无影响。
李彦张志光吴淑仪梁国斌乔永刚张彦博
关键词:咬合垂直距离咬合髁状突动物模型
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实验探讨
目的探讨牙本质粘结实验中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有效方法。材料与方法:90颗新近拔除的上颌第三磨牙用低速金刚砂锯于流水下切割牙冠暴露全层牙本质用螺旋CT以0.625mm精度扫描牙体样本。使用NH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髓...
梁国斌李彦
文献传递
不同清洁剂对赝复体硅橡胶色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不同清洁剂对赝复体硅橡胶色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选择适宜的赝复体清洁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直径12mm、高10mm的A-2000和ZY-1肤色硅橡胶试件(简称A和z)各30个,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6组,分别采用清洁剂异丙醇(I)、3种义齿清洁剂(P:Polident;S:Steredent:C:Cleansofl)和蒸馏水(D)浸泡(I、P、S、C、D分别为每次浸泡1、15、10、3和10min),蒸馏水冲洗1rain,吹干,重复365次;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避光保存。在浸泡前后采用CR-321色度仪测量试件的色度值,计算色差值△E。结果各种清洁剂浸泡前后赝复体硅橡胶的色差值不同,I组色差值(A:2.15,Z:2.00)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义齿清洁剂P(A:0.36,Z:0.36)、c(A:0.42,Z:O.37)和s(A:0.33,z:0.38)与D(A:0.22,Z:0.23)色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醇对赝复体硅橡胶色稳定性影响明显,应尽量避免使用;义齿清洁剂与蒸馏水对赝复体硅橡胶色稳定性影响不明显。
许哲武蒋洁张弦弦梁国斌李彦
关键词:义齿清洁剂
两种咬合板对大鼠脊柱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比较大鼠佩戴两种咬合板升高咬合垂直距离(OVD)后脊柱形态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Full-S组(戴上颌全牙列咬合板),Post-S组(戴上颌双侧后牙咬合板)。咬合板采用印模和模型技术在体外制作、口内衬垫、调牙合粘接。戴牙后观察大鼠咬合关系及行为、体重变化,并在正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4、胸椎T1、T6、T10和腰椎L4中点偏离脊柱中线的距离,侧位片上观察胸椎曲度(θ)角的变化。体重及定点测量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Full-S组大鼠与其他两组比较出现咬合偏斜,生长受抑制;正位片上T10和L4偏离中线值及侧位片上θ角Full-S组显著大于Post-S大鼠组和对照组(P<0.05),而Post-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牙列咬合板可能导致大鼠脊柱排列形态的改变;双侧后牙咬合板用于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对脊柱形态无明显影响。
李彦张志光吴淑仪梁国斌乔永刚张彦博
关键词:咬合垂直距离咬合板脊柱
氯己定质量浓度对牙本质与树脂粘接耐久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氯己定质量浓度对牙本质与树脂粘接耐久性的影响,为进一步选择最佳质量浓度的氯己定应用于临床粘接提供参考。方法40颗第三磨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1组用1.5μl纯水处理牙本质表面(对照组),其余4组分别用0.02%、0.2%、2%、20%氯己定处理牙本质表面(氯己定组),每组制作32个微拉伸试件,分别经24h和6个月37℃纯水储存后测试粘接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断裂界面。结果氯己定处理对水储存24h牙本质与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较小。水储存6个月后,0.2%和2%氯己定组的粘接强度[分别为(24.68±5.26)和(23.19±5.26)MPa]与对照组[(19.10±4.67)MP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45);0.2%、2%氯己定组的粘接强度与0.02%氯己定组[(19.01±6.87)MP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41)。水储存24h时试件断裂多为界面破坏和混合破坏,水储存6个月后混合破坏和内聚破坏增加。水储存6个月后0.2%、2%和20%氯己定组界面断裂多发生于混合层顶部(近粘接树脂端);而对照组和0.02%氯己定组断裂多发生于混合层底部(近牙本质端)。结论氯己定处理牙本质表面可以提高牙本质与树脂的粘接耐久性;氯己定质量浓度超过0.2%后,增加质量浓度未能进一步提高粘接耐久性。
张彦博李彦姚科梁国斌
关键词:牙本质氯己定粘接
脱敏剂和酸蚀处理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牙体预备后脱敏剂的使用及酸蚀处理对牙本质粘接界面粘接强度的影响,拟为脱敏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0颗完整的离体磨牙,切割暴露牙本质,用500目的碳化硅水磨砂纸打磨以创建均一的玷污层。按不同脱敏剂类型随机分为All-bond2组(A)、Systemp组(S)和对照组(C),其中每组按酸蚀时机不同再分为前酸蚀组(2)、常规酸蚀组(1)及不酸蚀组(0),共9个小组。各组根据脱敏剂类型的不同及是否酸蚀、酸蚀时机的不同,先后制作暂时修复体和永久修复体。垂直粘接界面切割牙体,每牙制备出1个1.1mm×1.1mm×8mm的直条形试件。用MTS万能测试机检测粘接强度。结果微拉伸测试中各实验小组的粘接强度(单位:MPa)分别为A-2(32.45±12.15)、A-1(27.36±10.23)、A-0(19.30±11.08)、S-2(31.03±13.47)、S-1(31.58±12.84)、S-0(14.93±10.66)、C-2(25.64±14.81)、C-1(27.47±14.37)、C-0(20.33±13.41)。两种脱敏剂组分别和对照组粘接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酸蚀组的粘接强度最小,与前酸蚀、常规酸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酸蚀组与常规酸蚀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敏剂不会影响最终修复体的粘接强度;脱敏剂处理前是否酸蚀牙本质,不影响最终牙本质粘接强度。
张文浩梁国斌李彦
关键词:术后敏感脱敏剂粘接强度微拉伸酸蚀
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实验探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牙本质黏结实验中均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的有效方法。【方法】90颗新近拔除的上颌第三磨牙,用低速金刚砂锯于流水下切割牙冠暴露全层牙本质,用螺旋CT以0.625mm精度扫描牙体样本。使用NIH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髓腔顶到切割面的剩余牙本质厚度D。对D进行排序,然后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样本均分为9组,计算各组的均数和标准差,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α=0.05),所得的结果与使用随机数进行随机分组的结果比较,观察两种分组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使用CT图像为依据的各组样本的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8)。LSD-t检验结果表明,各组样本两两比较,剩余牙本质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随机数进行随机分组的结果虽然也无统计学差异(P=0.352),但是LSD-t检验显示分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结论】用螺旋CT测量剩余牙本质厚度,再根据厚度分层随机分组,可有效均衡因样本变异或操作误差造成的组间差异,比单纯使用随机数分组所获得的分组组间差异更均衡,效果更理想。在牙本质黏结实验中,可用此法平衡样本剩余牙本质厚度差异所起的作用。
梁国斌李彦吴淑仪
关键词:螺旋CT
诱导小鼠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形成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2017年
目的研究小鼠颊黏膜成纤维细胞(BF)重编程形成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的诱导方法。方法应用携带有Oct4、Sox2和Klf4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诱导小鼠BF重编程形成iPSC。观察iPSC克隆形态;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核型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细胞免疫荧光术检测内/外源性多能基因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体外、体内分化实验检测iPSC多向分化潜能。结果 iPSC呈典型胚胎干细胞(ESC)样克隆生长,边界清晰;细胞ALP染色阳性,核型正常。内源性Dppa3、Nanog、Rex1、Sox2、Klf4、Oct4、c-Myc基因表达量与ESC接近,未检测到外源性Sox2、Klf4、Oct4、c-Myc基因表达。干细胞标志物Oct4、Sox2和Nanog表达呈阳性。在体外,iPSC可被诱导向成骨、成脂、成软骨方向分化;体内可分化成多种组织,形成畸胎瘤。结论成功诱导BF重编程形成iPSC,为牙再生医学相关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来源。
尹映竹梁国斌刀力张新春覃峰杨凌
关键词: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重编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